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肾上腺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肾上腺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l CT示类圆形、椭圆形囊性肿块,均一水样密度 l 边缘光滑锐利 l 囊壁可见弧线样钙化(69%),尤见于假性囊肿 l 少数可见分隔,支持淋巴管囊肿诊断 l 增强检查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见强化 l MRI无论T1WI或T2WI均与尿液信号强度相似 l 平扫时需与腺瘤鉴别
肾上腺淋巴管瘤
肾上腺包虫囊肿
4%
其它
肾上腺囊肿
4%
嗜铬细胞瘤
4%
肾上腺增生
2%
脂肪瘤
2%
髓样脂肪瘤
2%
肾上腺腺瘤
• 最常见的肾上腺肿瘤 • 发病率:2-3%,尸检9% • 脂质丰富的腺瘤:含细胞内脂质,70% • 乏脂性腺瘤:不含有细胞内脂质,30% • 糖尿病、高血压及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高 • 发病机率随年龄增加,60岁以上达5% • 病理:有包膜,表面光滑,切面黄色或褐色,质软。较大
疗无效,应采用内科药物治疗
肾上腺增生 影像
• 肾上腺内侧支和外侧支>10mm或面积>150mm2,可以确 立诊断
• 分为弥漫性增生和结节样增生(12-15%) • 弥漫性通常看不到确切的肿物或结节,表现为肾上腺弥漫
性增大,仍保持肾上腺正常形态 • 结节性较少见,在(增大)肾上腺边缘可有一些小结节影,
肾上腺淋巴瘤
• 恶性淋巴瘤分为HD和NHL两种,在我国以NHL发病率高 • NHL在初诊时约20%-40%及表现为结外器官的受累 • 肾上腺本身并无淋巴组织,因此NHL侵犯肾上腺多为继发,
属血形转移的晚期病变。作为孤立性病变的肾上腺淋巴瘤 更为少见 •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部包块,亦可有发热、浅表淋巴 结肿大等,偶有肾上腺功能低下 • 肾上腺淋巴瘤的检出率约占4%
肾上腺转移瘤 CT MR
• 单侧或双侧肾上腺肿块 • 圆形、分叶状或显示肾上腺弥漫性增大 • 较小者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大者中心常发生出
血、坏死,肿块密度不均,较大的肿瘤边界可不 清,累及周围结构 • 平扫90%CT值大于20HU,无一例小于10HU
肾上腺转移瘤 CT MR
• MRI在T1WI呈低信号,少数可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上 呈不均匀高信号,常见更高信号的坏死囊变区
双侧嗜铬细胞瘤
女,16岁,阵发高血压 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皮质癌
l 临床上较少见 l 发病年龄:第一个高峰<5岁,第二个高峰31-50岁 l 肿瘤体积多数较大,内部容易发生坏死,出血,肿瘤极易
穿破包膜侵犯周围组织器官 l 无功能性肾上腺癌(约占54%)早期无症状,肿瘤较大出
现压迫和转移症状 l 功能性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以Cushing综合征(65%)
现为中心囊变区 • 位于肾上腺外者和较小者多密度均匀,呈实性 • 少数可钙化
嗜铬细胞瘤 CT、MRI
• 增强检查肿瘤实体部分中等至显著持续性强化, 坏死囊变区不强化
• MRI T1WI上与肌肉信号相仿,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 具特征性
• 出现转移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可靠征象 • CT增强扫描可诱发高血压危象,慎用
为35%;5分钟后,相对廓清率为40%
小贴士
• 绝对廓清率=(峰值-延时强化值)/(峰值-平扫值)×100%
• 相对廓清率= (峰值-延时强化值)/峰值×100%
• 诊断阈值:
– 3分钟 相对廓清率 35% – 5分钟 相对廓清率 40%
绝对廓清率 36% CT值 58HU 绝对廓清率 48% CT值 57HU
最常见 l 易出现肝、肺、骨及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20%
肾上腺皮质癌 CT
• 肿物一般较大,5cm以下少见,平均9-10cm • 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 边缘清晰或不清,可累及周围结构 • 密度常不均匀,大者更为显著,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区 • 40%可见钙化 • 增强扫描:实体部分可见强化,坏死区无强化。延迟扫描
神经母细胞瘤CT MR
l 肾上腺区大肿块,分叶状或不规则,常跨越中线 l CT密度多不均匀,内有坏死、囊变或陈旧性出血所致的低
密度区,80%可见不规则钙化 l 增强检查肿块不均匀强化,病变显示更清楚,常包埋、侵
及血管 l MRI:T1WI呈不均一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出血、坏死
可使肿块信号不均 l 相应部位检查可显示骨转移和肝转移灶
无功能腺瘤
Conn腺瘤
Conn腺瘤
Cushing腺瘤
无功能腺瘤
T2WI T2WI+FS
无功能腺瘤
T1WI T1WI+FS 同相位 反相位
肾上腺转移瘤
• 较常见,仅次于肺、肝脏和骨转移 • 原发肿瘤以肺癌、乳腺癌和肾癌最常见 • 临床极少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破坏90%出
现) • 双侧者占30-50% • 肺癌患者:肾上腺结节及肿块,约1/3为良性肿瘤
肾上腺肿瘤及瘤样病变的 影像诊断
山东肿瘤医院影像科
2007-5-7
解剖
肾上腺位于肾筋膜囊内,周围有低密度脂肪 组织。右肾上腺位于右肾上极前内上方,在右膈 肌脚与肝右叶之间,前方毗邻下腔静脉。左肾上 腺位于左肾上极前内方,前外侧毗邻胰体尾部, 内侧为左膈肌脚。
右肾上腺呈三角形,左肾上腺近似半月形。
右侧肾上腺
强化程度下降缓慢-廓清延迟 • 可侵犯肾静脉、下腔静脉形成瘤栓
皮质癌肝转移
肾上腺囊肿(adrenal cyst)
l 少见,常为单侧性 l 内皮性囊肿 (淋巴管囊肿),占40% l 出血后假性囊肿,40% l 寄生虫囊肿,7% l 上皮性囊肿,9% l 临床上无症状
肾上腺囊肿 CT MRI
• 增强扫描:平扫均匀者呈均匀性强化,不均者呈环形强化 • 延迟扫描可见持续性强化 • 病灶的强化程度有时可反映原发肿瘤的特点 • CT正常不能除外转移,PET准确性高于CT
肺癌双侧肾上腺转移
转移瘤与腺瘤的CT鉴别
• 首先排除囊肿、嗜铬细胞瘤及髓脂瘤 • 平扫CT值小于10HU,肯定为腺瘤 • 平扫CT值大于43HU,肯定为转移 • CT值在10-43HU之间,则计算10分钟绝对廓清
肿瘤可有出血、坏死及囊变
肾上腺腺瘤
• 临床症状:
– 大多数为无功能性 – Conn综合征:水钠潴留所致的高血压、低血钾所致的
肌无力等。(80%由腺瘤引起,20%由增生引起) – Cushing综合征:向心性肥胖,女性:皮肤紫纹、月经
紊乱、闭经、多毛、痤疮,男性:性功能减退、阳痿。 (80%由增生引起,20%由腺瘤引起) – 性变态综合征
正常肾上腺
正常肾上腺CT表现
肾上腺病变的分类
l 腺瘤:功能性、非功能性 l 转移瘤 l 皮质癌 l 嗜铬细胞瘤 l 神经母细胞瘤 l 囊肿 l 血肿 l 肉芽肿性病变 l 髓脂瘤、血管瘤、神经节瘤、脂肪瘤
肾上腺皮质腺瘤 51%
非功能性皮质腺瘤
功能性皮质腺瘤
肾上腺转移瘤
31%
肾上腺皮质癌
肾上腺淋巴瘤 CT
• 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区的肿块,有时仅为弥漫性肿 大,仍维持肾上腺原有的形状
• 大多数肿瘤境界清楚,巨大者可侵犯邻近结构, 边界可不光整
• 肿瘤密度稍低,密度尚均匀,增强后肿瘤稍有强 化
• 可有邻近器官或组织肿瘤征象及腹膜后淋巴结的 肿大
肾上腺增生
• 双侧肾上腺增大称为肾上腺增生,少数为单侧性 • 大多数无症状,由CT检查时发现 • 有症状的多表现为Cushing综合征,少数为Conn综合征, • 80%的Cushing综合征由肾上腺增生引起 • 30%的Conn综合征由肾上腺增生引起 • 肾上腺大小正常不能除外增生 • 由腺瘤所致的症状,手术治疗;增生所致的症状,手术治
肪抑制序列上信号强度明显下降 l 增强检查,肿块内软组织成分显著强化 l 如果缺乏脂肪成分,CT及MR诊断困难
神经母细胞瘤
• 婴幼儿常见的恶性肿瘤,80%在3岁以下 • 50%发生在肾上腺,其余发生于任何神经嵴来源的结构,
以腹膜后较常见 • 肿瘤常较大,瘤内常有出血、囊变和坏死,钙化常见 • Symptom:无痛性肿块,转移时则出现肝大、骨痛 • 80%~90%肿瘤分泌儿茶酚胺,出现高血压 • 60-70%初诊时即有远处转移 • 预后差,治愈率30%,2岁以内预后好
率,52%为界,转移瘤均<52%,腺瘤均大于52%
嗜铬细胞瘤
l 也称为副神经节瘤 l 嗜铬细胞瘤大多数(75~90%)起源于肾上腺髓质;10~
15%起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组织(如交感神经节等) l 20~40岁年龄组多发 l 肿瘤大小不等(直径1cm~10cm) ,呈圆形、椭圆形或分
叶状,有完整包膜,肿瘤较大时内部可有出血和坏死囊变 l 90%患者因释放儿茶酚胺而继发性出现高血压,阵发性或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
l 罕见的良性肿瘤 l 一般为单侧性,10%双侧 l 由成熟的脂肪组织和骨髓造血组织组成 l 无功能,不分泌激素 l 临床上多无症状
肾上腺骨髓脂肪瘤CT MRI
l 类圆形肿块,直径多在10cm以下 l CT呈混杂密度,由不等量的低密度脂肪和软组织
密度构成 l 局灶性钙化常见(20-30%) l MRI肿块内脂肪信号与皮下脂肪信号相同,并在脂
肾上腺MRI检查
• 具流空效应,便于分析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 对比剂为Gd-DTPA,副作用少,可用于碘过敏、肾功能不
全者及嗜铬细胞瘤的增强 • 空间分辨率不如CT • 常用序列
–SE序列的T1WI、T2WI –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的T1WI、T2WI –化学位移的同相位和反相位技术 • 增强扫描期相同CT
• 相对廓清率的准确性为86%,特异性为100% • 绝对廓清率的准确性为88%,特异1WI和T2WI上,信号接近与肝实质信号(T2WI上, 转移瘤为高信号)
• 最佳方法:化学位移同、反相位,在反相位上信 号较同相位显著降低(敏感性80%,特异性100%)
• 增强检查:较少使用,轻度强化 • 空间分辨率低,小于1.0cm的病变显示不如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