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第六章唐朝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第六章唐朝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刑事法律制度
一、唐律十二篇的内容:
1、第一篇名例:57条,是关于刑罚种类及其适 用的一般原则的规定,为《唐律疏议》的总纲, 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
2、第二篇卫禁:33条,主要是警卫宫廷和守卫 关津要塞方面的规定。
3、第三篇职制:59条,主要是惩治官吏违法失 职的规定。
4、第四篇户婚:46条,主要是户籍、田宅、赋 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规定。
10、第十篇杂律:62条,不便编入其它各 篇的犯罪,皆归入此篇,包括买卖、借 贷、市场管理以及奸情方面的犯罪。
11、第十一篇捕亡:18条,是关于追捕逃 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规定。
12、第十二篇断狱:34条,是关于司法审 判和监狱管理方面的规定。
二、刑法的原则:
(一)“八议”为代表的 特权原则 “请”、“减”、“赎”、“官当”、 “免”等
三、主要罪名
十恶—
谋反、谋叛、谋大逆、恶逆、不 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 乱。
四、“五刑”及其刑罚制度
“笞、杖、徒、流、死”
第三节民事法律
一、关于物权的规定
关于动产方面,《唐律疏议·贼盗》 规定:“诸盗公取窃取皆为盗。”
关于不动产方面,唐律有“盗耕种 公私田”、“妄认盗卖公私田”、 “在官侵夺私田”等罪名。
任用:身、言、书、判
考课:对官吏在任期间行为与政绩的考察
奖惩:根据考课成绩,中上以上者加禄; 中中者守本禄;中下以下者则夺禄
监督:御使台是专门的独立于一切机构之 外的监察机关,除此之外还设有谏议制 度。
五、官吏的休致
《假宁令》是关于官吏休假的专门 法
确定了严格的官吏致仕制度,法定 致仕年龄是七十岁
二、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一)婚姻制度 1、订婚的原则:
同姓不婚;亲戚不婚;良贱不得为 婚;监临官不得与所监临女为婚。 2、离婚的形式: (1)强制离婚:包括“义绝”、“七 出” (2)协议离婚:“和离”
((二)家庭制度
1、家长制 家长由家庭中辈分最尊的男性担 任
2、继承制 “诸子均分” “遗嘱优先”
第二节行政法律
一、行政法规的主要形式与行政立法
(一)形式
“令”、“格”、“式”之外,礼 也是一种特殊的行政法的补充
(二)立法
《唐六典》是唐代行政立法最重要的 成就
二、以法治官的行政体系
(一)中央政府 (三省六部)
中书省--是中枢决策及最高出令机 关,掌管国家机要。
门下省—专司对各类文书、奏章及 召旨的审核。还拥有重要的封驳权。
(二)刑事责任年龄;划分公罪和私 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 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 累犯加 重;同居相隐;比况类推;老小废疾 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 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保辜。
《唐律疏议 ·名例》规定: “ 诸断”
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 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四)开元时期
《唐六典》三十卷
(五)大中时期
《大中刑律统类》
二、唐朝的法律形式
1、律--是刑事法规,相当于近代的刑法 2、令--是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 3、格--是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
以办事的行政法规。 4、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 5、敕—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行政命令。 6、典—本身就具有法的意思 7、例—是由国家肯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办
二、诉讼制度
(一)起诉 :一般有两种方式 1、举劾和告发 举劾:是由监察机关或各级官吏代表国 家纠举犯罪,提起诉讼。 2、告诉 告诉:当事人就所受伤害或所涉纠纷, 向官府提起诉讼
(二)审判
1、根据犯罪发生的区域、罪行的轻 重,被告的身份,划分了各级审判 机关的管辖权。
2、审判以原告的诉状为准;
3、审讯时先采取“五听”;
尚书省—最高行政执行机关。六部 为尚书省所属(吏、户、礼、兵、 刑、工)
(二)州、县两级机构的设置 州设刺使,掌管全州的事务。 县设县令,掌管全县事务
三、官吏制度 1、科举制度 2、门荫制度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四、官吏的任用、考课、奖惩和监督
5、第五篇厩库:28条,是关于牲畜、库藏 管理方面的规定。
6、第六篇擅兴:24条,主要是关于兵士征 集、军队调动及兴造方面的规定。
7、第七篇贼盗:54条,是关于保护封建政 权、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财产不 受侵犯的规定。
8、第八篇斗讼:60条,是关于斗殴伤人和 控告、申诉等方面的规定。
9、第九篇诈伪:27条,是关于欺诈和伪造 方面的规定。
第六章唐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唐朝的法律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概况
(一)武德时期 《武德律》十二篇、五百条。
(二)贞观时期 《贞观律》仍为十二篇、五百条 还编定《贞观格》十八卷、《贞观令》 三十卷、《贞观式》二十卷。
(三)永徽时期
《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间, 以《贞观律》 为基础编纂出《永徽 律》,此后又对500条律文逐条逐 句进行注释,并附在律文之后,称 作疏议。律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合称《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 代表作。后人又称之为〈唐律疏议〉
三、关于债的规定
1、买卖关系 2、借贷关系 3、赁庸关系 4、寄托关系 5、债务担保问题
第四节 司法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司法机构 1、中央司法机关 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 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 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 2、地方司法机关 仍由行政机关兼理。
4、口供是判决的主要根据,所谓 “罪从供定”。
5、规定了回避制度。
6、司法官判决,要“具引律、令、格、 式正文”。
7、保证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
8、规定判决的执行制度。
唐朝的监察机关是御史台,以御史 大夫为最高长官,御史中丞二人为 辅佐。其下并设台院、殿院、察院。
四、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唐代遇有特别重大案件,由大理寺、 刑部、御史台三个机构的长官大理寺 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
五、三司推事(三司会审)
六、死刑复核案成例三、唐律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
1、唐律的主要特点 (1)规范详备、科条简要 (2)中典治国、用刑持平 (3)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4)依礼制刑、礼法合一
2、唐律的历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 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 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 地位。 (2)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 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