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第七章 隋唐的法律制度

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1.隋唐的法律制度在历史中的作用和重点?答:隋唐法律制度特别是唐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它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重点在于:唐律的制定、地位和影响;名例律中的五刑、八议、十恶等一些制度和区分公罪与私罪、自首、类推和化外人相犯等一些基本原则;中央的司法机构,刑讯和死刑复奏制度,出入人罪等一些规定。

2.隋唐立法概况?答:隋朝的法律形式,由大臣苏威所定:律、令、格、式。

隋律包括《开皇律》《大业律》《开皇律》——隋朝的第一部律,也是隋初重要的立法成果。

是高颍等大臣参考魏晋以来立法,确定取适于时的指导思想,修定。

《大业律》——隋朝第二部律,也是隋炀帝的主要立法成果。

是牛弘等大臣重定的律令。

区别:体例上:开皇律12篇,大业律18篇;内容上:用刑比开皇律更轻,其中从重减轻的律条有二百余条。

实施上:大业律并未切实得到实施,只是在形式上假借遵循礼乐之名。

3.开皇律体例与内容?答:体例上:隋律共12篇,500条。

篇名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

内容上:一。

关于刑罚制度:确定了死、流、徒、杖、笞五刑,而且还规定了刑等。

二.关于十恶制度: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大赦时十恶仍不可赦免。

三.关于八议和官当制度:这两个是重要的司法特权制度。

规定在八议之科,及官品等七以上犯罪,都可依照律文减一等量刑,还把官当作为定制,并规范了其内容: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当流者,三流同比徒三年。

若犯公罪者,徒各加一年,当流者各加一等。

4.唐初的法律指导思想?答:一礼法并用治国的思想:(1)礼是治国的主要手段(2)法是治国不可缺少的工具。

(3)治国必须礼法结合。

二.法律内容要统一、简约和稳定的思想:(1)法律内容要统一;(2)法律内容要简约;(3)法律内容要稳定。

如果肉容多变就会造成两个危害:一个是会使百姓无所适从;另一个会使官吏难以掌握,以致在工作上出差错,甚至使不法之吏借此行奸。

三.慎重行刑的思想:(1)严格依法办案:司法官应严格依法办案,防止滥刑,并把它作为慎重用刑的一种表现;(2)慎重审理重案:对重刑者规定专门的程序加以审理,避免错案。

以礼法并用治国的思想为指导,唐律处处体现礼的精神,还用法维护礼,君权、父权和夫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所以后人评说唐律是一准乎礼。

5.唐的立法概况?答:唐的主要法律形式:律、令、格、式和典。

律——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刑事法律,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

令——令是国家规章制度的汇编。

令的法律地位比律低,司法官要依律断罪。

格——格是皇帝发布的各种敇令的汇编。

格的法律地位常比律高。

现存有《神龙散颁刑部格》残卷和开元《户部格》《职方格》残卷等。

式——是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

式的法律地位低于律、令和格。

现存有《水部式》残卷等。

典_——即指《唐六典》,它是唐朝的一部行政法典。

李林甫等人负责编撰。

总结了以往行政立法的经验,结合唐朝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规定了唐朝行政法的内容,是一部行政法典,并对以后的行政立法产生过深远影响。

它被保存了至今。

6.唐主要法律形式之间的关系?答:唐的法律形式是律、令、格、式。

(1)律与令、格、式有明确的分工和明显的区别。

律以刑法为内容,令、格和式则以国家制度、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为内容,各有自己调整的范围,各不相同。

其作用来看,律更偏重于消极地惩治犯罪,令、格和式则侧重于积极地规范人们的行为。

(2)违反了令、格和式要依律科刑。

一般司法官按照律对犯罪者定罪量刑,唐中后期律无法适应社会情况的变化又不能随意修改,格敇这些能及时反映当朝皇帝意志和适时性较强的法律形式地位渐高,并常替代律的作用。

7.唐律的制定?答;唐律是唐朝所有律的统称。

分别颁行《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及其《律疏》、《开元律》及其《律疏》。

武德律是唐律的首创;贞观律是唐律的定本;永徽律及其律疏和开元律及其律疏的律文则是贞观律的翻版,其发展之处主查增加了律疏。

贞观律在唐律中的地位很重要。

武德律——裴寂等大臣以《开皇律》为准,把五十三条格的内容一起加入重修新律,武德七年(624)新律颁行,定为《武德律》共十二篇五百条。

贞观律——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大臣在武德律基础上再次修律,贞观十一年(637)修律完成并颁布,史称《贞观律》仍为十二篇五百条。

永徽律及其律疏——长孙无忌在永徽元年修定,称《永徽律》还是十二篇五百条,可说是《贞观律》的翻版。

永徽三年(652)由于科举考试缺少统一标准和各地司法官在定罪量刑中出现畸轻畸重的情况唐高宗决定编纂《永徽律疏》。

永徽四年完成,共三十卷。

元朝改《永徽律疏》为《唐律疏议》,完整的保存至令。

律疏文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也是司法官断案的依据。

它的作用主要是解释和补充律条,目的是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律文的真正含义。

《唐律疏义》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新的水平。

它是中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内容最完整、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古代成文法典,在中国古代立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开元律及其律疏——李林甫等大臣对《永徽律》及其《律疏》作了个别字词的调整刊定《开元律》12卷和《开元律疏》30卷。

8.贞观律与武德律在内容上的不同?答:三个方面:(1)增设了加役流,将其作为死刑的减刑,介于常流与死刑之间。

(2)完善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和官当等一些主要制度。

(3)区分两种不同的反逆罪,缩小了缘坐处死的范围。

9.唐律的特点?答:一礼法结合:(1)礼是立法的依据。

礼的精神体现在一般原则、罪名和刑罚等各领域。

(2)法是维护礼的武器。

A法极力维护皇权,惩治任何有损皇权的行为。

B法极力维护父权,打击任何有损父权的行为。

C法极力维护夫权,惩罚任何有损夫权的行为。

二首创疏议:实现了对律文解释和补充做法的飞跃,使其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唐律的疏议使中国的法律解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显优于以往任何的法律解释。

三律条简要:只有12篇500条,内容比以往的律简约了许多。

四立法技术完善:唐朝较高的立法技术是形成唐律内容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使用比附,唐律的内容大量简化,以致比以往都要得约。

唐律的比附主要分为定罪比附和量刑比附两种。

定罪比附——是一种套用律中规定的罪名适用于没有规定行为的比附。

量刑比附——是一种引用律中对某罪使用的法定刑适用于另一些行为的比附。

10.唐律的影响?答:一,对唐后中国的封建朝代立法的影响:唐律是传统法典的楷模,较为著名的《宋刑统》、《大明律》和《大清律例》。

宋刑统是宋朝的一部主要法典,它在体例上还是沿用唐律的构架,内容上还是袭用唐律的为多;大明律也以唐律为宗,结构与唐律基本相同;大清律例虽采用大明律的体例,但内容还是大量取自唐律。

二,对当时东亚国家立法的影响:涉及的国家包括朝鲜、越南、日本等,这些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唐律的内容,并以其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

是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

朝鲜《高丽律》在体例结构,内容与唐律相同或相似,越南《刑法》《国朝刑律》《鸿德刑律》,日本《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都是是唐律的翻版。

世界学术界对唐律和以唐律为代表的中华法系给予很高的评价,可见,唐律的影响以及它在世界法制史中的重要地位。

11.唐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可分为两部分:《名例律》为第一部分,相当于现在刑法中的总则,其他11律为第二部分,相当于现在刑法中的分则。

一名例律:它是唐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

由刑罚、重点打击的十类犯罪、贵族官吏的特权、其他原则四部分组成。

二其他十一律概述: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可分为七大类:侵犯皇权和国家政权的犯罪,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侵犯官私财产的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违反封建礼教和管理秩序的犯罪,职务犯罪,军事犯罪。

补11.刑罚的种类?答:以五刑为主,笞、杖、徒、流、死,这也是中国封建制刑罚中的核心。

笞刑——是一种用荆条或小竹板捶击罪犯臀、腿部的刑罚。

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目的是使他们改过自新,共五等,自笞10-50,每等递加10.。

杖刑——是一种用大竹板捶击罪犯背、臀和腿部刑罚,比笞刑重,分五等,自杖60-100,每等也递加10.徒刑——是一种在一定时间内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的刑罚。

比笞、杖都重,分五等,自徒1-3年,每等以半年递加。

流刑——是一种把罪犯遣送到边远地区并强制其服劳役的刑罚。

仅次于死刑的重刑,适用一些较为重大的犯罪,分三等,从2000-3000里,每等递加500里,均需服劳役一年。

这三等流刑称为“三流”“常流”。

加役流全为流3000里,并服苦役3年,它是作为死刑与三流之间的刑罚,适用免死的罪犯。

唐律五流:加役流、返逆缘坐流、子孙犯过失流、不孝流和会赦犹流。

死刑——是一种剥夺罪犯生命权的刑罚,是五刑中最重的一种刑罚,分两等,即绞和斩。

绞刑轻于斩刑。

补:重点打击的十类犯罪?答:一,重点打击的十类犯罪即十恶这十类犯罪是严惩侵犯封建皇权,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十种犯罪: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二,谋反——是一种图谋、参加推翻封建地方阶级政权的犯罪行为。

谋大逆——是一种图谋、毁坏皇帝的宗庙、陵墓和宫殿的犯罪行为。

谋叛——是一种图谋、背叛国家,投靠敌方的犯罪行为。

恶逆——是一种殴打、谋杀尊亲属等的犯罪行为。

不道——是一种杀死一家非死罪三人、把人肢解、造畜盅毒物伤杀人、以邪术诅咒人等的犯罪行为。

大不敬——是一种危害皇帝的人身安全和尊严的犯罪行为。

不孝——是一种子孙不能善待父母、袓父母的犯罪行为。

不睦——是一种亲族之间互相侵害的犯罪行为。

不义——是一种侵犯长官和夫权等的犯罪行为。

内乱——是一种亲族之间犯奸的犯罪行为。

三,打击分三类:a危害皇权的行为: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b侵害家族伦理纳常的行为:恶逆、不孝、不睦、内乱;c严重损害人身权的行为:不道。

四,处罚用刑都重:a大量使用死刑和连坐B用刑重于同类犯罪。

C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不再有效。

如议、请、减、赎、官当、同居为隐等都失效。

补:贵族官吏的特权?答:(1)议——即八议,指八类高官达贵在犯罪后享有通过大臣集议,再经皇帝裁决而减免刑罚的一种特权。

依次为: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离司法特权两种:一种是犯死罪的由司法官奏上大臣集议皇帝裁断;另一种是犯流罪以下的,由司法官依律减一等量刑。

十恶除外。

(2)请——通过上请程序而减免刑罚的一种特权。

享有特权者有: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八议者的期以上亲及孙、五品以上官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