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服务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已经广泛涉及并渗透到许多领域,形成了一个泛旅游产业群。
旅游业在这一产业群中,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并延伸出了一些新兴业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旅游业发展会更加迅猛。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将旅游与土地财政、产业结构调整联合起来,推升了旅游开发的新兴业态,突破了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全面结合,各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旅游服务供应链和产业链。
与此同时,出现了以一个特定区域的自然与人文旅游吸引物为核心要素,以旅游企业为基础,其他各类企业为补充的旅游产业集群,并且从原发性向战略性过渡。
区域性的旅游合作,可以加大区域知名度,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但区域旅游在给区域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同时带来了众多问题,比如区域内依然存在形式各样的地方保护主义、各地方景点的低水平重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信息传递的失真、资金流通不畅等问题。
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支持下,旅游服务供应链向精深方向纵横发展,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利益趋同和分割成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联盟是解决这些复杂系统问题的有效方法。
联盟能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实现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在旅游服务供应链联盟形成的过程中,旅游联盟的形式多样,合作内容也日益全面,联盟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但是由于现行体制中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合作意向,使得合作各方的利益关系始终未得到合理、有效整合,导致联盟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同时,缺乏合理的、完善的动态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来保证所有联盟参与者按照起初共同制定的最优准则下的分配方案,沿着最优状态轨迹,每时每刻都不发生偏离,持续合作到博弈结束,这也制约着旅游合作向更深层次推进。
由于信息化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使得动态利益分配机制的设计成为可能。
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开发涉及到人类组织因素(政府、开发商、居民等)和非人类因素(资源、环境等)的特点,从广义上根据旅游开发涉及到的行业领域、影响程度和方式等,将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划归为核心层、支持层和边缘层三个
层次;接着进一步对区域旅游服务供应链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然后对他们之间的主要利益冲突利用案例和数据做了介绍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终将原因划归为主要由旅游信息和利益分配两方面引起的供需矛盾。
第二,为了探讨区域旅游服务供应链联盟的形成机制,首先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系界定的基础上,对联盟形成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联盟的特点;接着探讨了联盟形成时会遭遇到的五类风险;然后研究联盟形成后,针对需求信号处理不当、短缺博弈和价格波动等因素造成的旅游服务供应链上的牛鞭效应,建立牛鞭效应模型,揭示了牛鞭效应在旅游服务供应链上产生的影响,以及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信息传递机制问题带来的逆向选择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利用委托-代理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三,针对区域旅游服务供应链联盟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不协调表现,将微分博弈引入其中,构建了基于多人微分合作博弈理论的动态Shapley值联盟利益分配模型;再引入多人合作的瞬时平衡得偿来保证联盟支付的整体理性、个体理性和时间一致性,确保了最优准则下的收益分配方案的持续有效,使得区域旅游服务供应链联盟得以维持,直至合作旅游经营活动的成功。
第四,以“大庐山”旅游联盟为背景,通过数据收集和模型选择,对二元联盟的动态Shapley值利益分配进行了实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指出要稳定发展区域旅游,除了有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之外,还必须从强化区域旅游服务供应链联盟及其核心利益圈的管理、加快联盟信息化建设两个方面入手。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微分合作博弈视角探究区域旅游服务供应链联盟利益协调机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系统阐述了区域旅游服务供应链联盟的利益相关者主体、联盟形成的动因、特点以及联盟后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引入动态利益分配机制实现联盟的稳定性,丰富并完善了区域经济中的产业集群理论和供应链联盟理论;同时希望可以给江西省区域旅游联盟的协调发展提供一种思路,以促进江西旅游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实现旅游强省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