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心得体会篇一:络病学心得体会络病学——一个古老又极富创新魅力的理论,千百年来一代代华夏中医英才在络病理论研究领域探寻、追求,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络病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现代疑难病治疗注入了生机。
200百多年前清名医叶天士:“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的感叹被终结在今朝的《络病学》一书上了。
它是以吴以岭为主编的编者们多年关于络脉与络病理论思考、研究的心得与体会,是全体编委专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我还记得非典期间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通道进入药审的治流感,抗非典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的国家级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及治疗心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它们都是运用络病学指导研制的。
古老的中医出现新的突破,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医伟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经络”是中华国粹中医学的重要学说,但近200年来,谈“经”者多,论“络”者少。
“络”是什么,络病是什么病,即使是中医也不一定说得清。
如今,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为第一承担者的国家973项目“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填补了祖国传统医学的这一空白,使“络病学”首次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
纵观历史,让我们看看络病学的发展,《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临床奠基之作,也奠定了络病证治基础。
仲景对于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虫类通络药物的应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
叶天士深得其中奥妙,说:“结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缓攻通络方法可宗”“鳖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虫药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考仲景于劳伤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可见络病治疗和一般活血化瘀、攻积除坚不同,从而突出强调了络病辨证及通络治疗的独特临床价值。
仲景旋覆花汤被后世尊为治络病祖方。
清代名医叶天士是一位温病大家,他的《临证指南医案》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
叶氏创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形成继《伤寒论》之后外感温热病的重大学术发展。
而关于内伤杂病治疗他则继承《内经》络病之说、仲景络病证治的用药经验,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理论。
叶天士“医者不知治络之法,则愈究愈穷矣”,“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思想和多角度的治疗方式更彰显了络病的丰富内涵。
其辛味通络、虫类通络、络虚通补等治法用药,使仲景治络之法更为系统。
叶氏的络病治疗常用于中风、痹证、症积等内伤疑难杂病,其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显然也吸取了络病学说的学术思想,从而使络病学说既指导内伤疑难杂病又指导了外感重症的辨证和治疗,使络病学说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与进展。
叶天士之后,清吴鞠通尊叶氏为师,在络病治疗方面继承其思想并发扬奇经理论,善用旋覆花汤横通肝络,善用辛散之品。
清代著名治瘀大家王清任的许多治瘀名方都受到络病学说的影响。
王清任善用引经药,引药入病络;注重气血辨证,开创补气通络之法。
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中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各方面研究的基础,可以在方向上指导中医研究的发展。
络病的研究今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它的文献研究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还不够广泛和细致,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完善。
络病思想源远流长,要全面地总结其内容及发展沿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只有把基础工作做得细致全面才能更充分的提取古医籍文献中的精粹,更有益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完善以及后学者的吸收利用。
而吴以岭正是在广泛的吸收了各家对络病思想的研究后并加以总结创新,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中医学科。
作为新时代的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好络病学,还要要学习吴以岭教授的学习创新进精神,要对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事业有信心,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奋斗。
篇二:络病学试卷一、名词解释1、络病学络病学是研究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2、久病入络久病入络,是古代医家提出的一种病机理论,外感六淫或者七情内伤入侵人体,久而不治,邪气从表而及里,由皮毛而及脏腑,自气血而达经络,于经络之间产生血瘀,而至久而不愈,临床表现为患处刺痛,固定不移,舌暗,脉涩不畅等等,医家以虫蚁搜络治之,就是用土鳖虫,蜈蚣等等这类药性猛烈的虫类药莱治疗,活血(破血)祛瘀,以达到通利经脉,迫邪外出的目的。
3.气络和血络的区别与联系气血与经络既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转化所在。
凡各种疾病皆由经络不畅、阴阳失衡所致。
经络不畅则为经络之中气血运行不畅。
血乃有形之物,气必须以血为基础,气属阳本主动,但必须依赖血以济,方可表现出它的机能活动。
因此血就成为气血中的主帅。
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是指二者相互为用,除了强调前者的功能,又切不可忽视后者的作用。
因为气之所以能行血,是由于血能载气,气的活力虽很强,但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而存于体内。
当气附存于血中时,血可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气旺又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即血病气亦病。
4.三维立体络“三维立体络”是从时间、空间和功能角度,对络全身的络脉系统进行高度概括: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广泛分布于脏腑组之间的络系统,虽庞大复杂,却具有明显的细化分层和空间分布全身,按一定的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发挥着“行气血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络结构。
二、简答题1、简述络病的病机特点。
由于络脉具有与经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气血循行特点,当致病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伤及络脉导致络病时,表现出与其结构和气血循行相适应的病机特点: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
2、何谓“络息成积”?“息”即时停止,阻滞的意思,络气郁滞或虚滞为脉络病变始动病机并贯穿病变全过程, 伴随着气机紊乱与气化异常而产生痰、瘀、毒等继发性致病因素,导致痰瘀阻络、脉络绌急或热毒滞络等均可致血行壅而不通,进而引起脉络阻塞或闭塞。
3、何谓“络脉绌急”?“绌急”就是屈曲挛急的意思4、简述络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是络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络病主要病理机制是气血运行障碍,络脉失于通畅,络病引起的疼痛,其机理有虚实寒热四端,一般而言,络虚之痛,痛势绵绵,动后痛剧,休息痛减,喜按喜揉,乃络中气血不足,失于润运温煦,络脉不畅所致;痹症痹症也是络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于络脉将由经脉线性运行的气血面性弥散濡灌到脏腑组织,四肢百骸,发挥温煦濡养作用病积延年,久病不愈,由经人络,由气及血,络中气血流通不利,津血渗灌失常,津凝为痰,血滞为疲,痰癖混处络中,“血络之中,必有癖凝,故致病气缠绵不去”,故久病人络常有痰癖红阻的病机存在,痰疲既是致病邪气侵袭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常所致的病理产物,也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痰癖阻滞络道,气血不能通行成为痹症的发病基础;病毒从口鼻而侵犯人肺,毒热雍肺,疲滞肺络,咳嗽少痰,稍延可发生广泛肺实变而致肺纤维化狭义之痹为痹证或痹病,。
5、论述题试述用络病学理论分析通心络胶囊的临床适应症的证候病机通心终胶囊是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究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病理机制,选用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冰片等十二味益气及虫类通络药物为主研制而成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制剂,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通心络胶囊以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为组方原则,从组方来看,通心络胶囊通络力强,标本兼顾,遵守“络以通为用”的原则,既能通在里之深层之络,亦可通在表之浅表之络;既有入血分之药,亦有入气分之药;既遵守中医方药理论,亦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有效针对心血管疾病中以气虚为本,络脉瘀阻的病机变化。
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证。
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亦用于气虚血瘀络阻型中风病,症见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篇三:络病学上篇上篇络病学总论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与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建立“络病证治”对形成系统完整络病理论体系,提高上述难治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和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络病理论肇始于《内经》,临床证治奠基于《伤寒杂病论》,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说,才形成重要的病机理论及治疗用药,但叶氏也批评当时“医家不识络病,则愈究愈穷矣”,可惜的是,叶氏批评的现象在其身后并未引起充分重视,虽屡有验案,不乏善陈,但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学说体系。
近年来,随着应用中医络病学说治疗疑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取得的临床显著成效,特别是络病理论代表方药通心络胶囊的研制成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形成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因此系统整理深入研究络病学说,建立络病学临床学科,加强络病发病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的研究,建立“络病证治”,对中医络病自身学术体系的发展,对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临床疗效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络病学概论(一)络病学的研究范围络病学主要研究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络病学说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系统研究络脉生理及络病发病学、病机学、诊断学、治疗学,并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理论及治疗的科学内涵,建立“络病证治”新学术体系,提高多种现代难治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促进络病学这一临床学科的建立。
中医学不仅是一门临床应用医学,而且具有学术性极高的理论体系,任何学科的建设都要以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为基础。
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是具有其内在规律性的,探寻络病学说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其学术内涵并把握其发展的历史趋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络病学科建设中系统回顾络病学说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梳理其学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对在继承基础上创建新的络病学术体系必要的。
络病学要重视络脉及络病的理论研究,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意思;络,指络脉,有络的含义。
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络脉则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络全身。
从经脉分出的支脉称为别络,从别络分出逐层细化的络脉称为系络、缠络和孙络,遍布全身,使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性弥散,从而发挥对整个机体的渗灌濡养作用,构成生命机体功能活动的内环境。
络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包括从经脉支横别出的运行气血的所有络脉,络病学说之络系指广义络脉;从狭义的角度,络脉又分为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经络之络运行经气,脉络之络运行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