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流行病学总结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流行病学定义后依据这些证据,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做出决策,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6、卫生经济学评价(Health economics evaluation)卫生经济学评价可以应用于预防保健领域,选择最为经济的预防保健措施或者最需要实施预防保健措施的人群,从而使用相同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
从产出衡量的角度,卫生经济学评价分为如下三大类:①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②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③成本效用分析(cost utility analysis)7、其它方面(The Others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内容还包括可影响临床观察结果的偏倚(bias)、机遇(chance)等干扰因素以及临床不一致性(clinical disagreement)和临床依从性(clinical compliance)等。
第三节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Study Method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一、原则(Principle)1、临床流行病学的宗旨就是面对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复杂情况,应用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bio-statistics)的原理和方法学,提供可靠的科学方法,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立临床科研设计、测量与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应用于复杂的临床医学研究实践。
二、设计(Design)临床科研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内容:(一)研究目的和科研假设的确定(Objective and Hypothesis of Study)(二)确定设计方案 (Plain of Design)(三)确定研究因素(Risk Factors )一般说来,按研究因素的自然属性分类,主要包括生物性因素(biological factors)、化学性因素(chemical factors)、第二章疾病频率测量指标Chapter Two Measures of Disease Frequency一、常用的测量指标(Measures of Disease Frequency)(一)比例,构成比(Proportion):指事物内部其一组成部分与该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总数之比,通常以百分数表示,故常称百分比(Percentage)。
计算公式为:构成比= A /(A+B+C ……)×100%Proportion = A certain part of a whole ×100%The total part of a whole构成比中分子包含于分母的分数,取值范围0~1,或0~100%。
只能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或分布,不能说明事物存在的概率或强度(率)指标,常用构成比来描述疾病或死因构成比,某事件实际发生或现存状态的概率。
(二)比或相对比 ratio, relative ratio表示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常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
两个指标可能性质不同或性质相同。
相对比=甲指标/乙指标(或×100%)相对比是指分子不包含于分母的分数。
Ratio = One quantityAnother of the same kind(三)率 rate表示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可能发生某现象的总数之比。
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在流行病学实际应用中常用。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k (k =100%;1000‰;10 000/万;100 000/10万)可以发生该现象的总数累计发病率特点是:分子必须是该人群在随访的全部病例。
分母应是该人群随访开始时的总人数。
每个被观察的对象在研究开始前必须是未患该病,但有可能患此病。
观察期通常以周、旬或月为单位,也可以某病的一次流行期计算。
多用以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如食物中毒、化学性中毒、传染病的流行等。
累积发病率的高低取决于随访期的长短,随访期越长,累积发病率越大,所以报导某病的累积发病率时,必须要说明是观察了多长时间的累积发病率,否则,所报导的累积发病率多少并无意义。
发病密度=观察期间内人群某病新发病例数×k(观察的时间长,观察的人数多,失访率较高时,用ID计算发病率。
)被观察的总人数×观察的时间(二)真率或密度(Incidence density)理论值范围 0 ~∝。
五、患病率的分类和估计(Category of Prevalence Rate)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时间内,某些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一定时间内人群某病新旧病例数/平均人口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一)时点患病率 Point prevalence rate时点患病率 = 某时点特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kPt = Ct / Nt (P: prevalence; t: time; C: case; N: number )时间上不超过一个月,Ct 包括曾患病现已痊愈者。
(二)期间患病率 Period prevalence rate期间患病率 = 某观察期间特定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的人数)×k平均人口数计算:①6月30日或7月1日零时前人口数②(年初+年终人口数)/2(一)某病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死亡率 = 某人群某年患某病的总死亡人数×k 【死亡率的分子包括直接因疾病x 的死亡人数(Dx )或有疾病x 的死亡(Dx + 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 Dxy )。
】(二)病死率(fatality rate )病死率 =一定期间内因患某病死亡人数 ×k同期确诊的患某病病例数病死率的分子x = Dx + Dxy ,但分子是指患该病的病例数,而不是总人群数。
(三)总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CDR ; Total death rate )(总死亡数x = DX + DXy + DY 。
DY 指死 于其他原因y 而未患。
疾病x 的人。
) 二、死亡频率的估计 Measures (Evaluation) of Death Frequency 观察期超过1年,用死亡密度表示(一)死亡密度 mortality density, MD, k⨯=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总死亡人数某人群某期间(年)内总死亡率PT = persons (观察人数)× time (时间)① MDx (t0, t ) = Dx /PT 随访期该人群直接由于患疾病x 的死亡密度。
② MD (t0, t )=(Dx + Dxy )/PT = MDx + MDxy (二)病死密度 Fatality density, FD病死密度 =随访期间死于研究疾病的例数×k FD =Dx +Dxy = D /PT所观察的新、老病例数×时间 PT三、生存频率的估计 Measures (Evaluation) of Survival Rate存活率(Survival rate )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过 n 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n 年存活率 = 随访满n 年患某病存活的病例数×100%随访满n 年患该病的病例数第四节、疾病频率间关系小结 Summar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sease Frequency1.稳态条件表示水平面高度(患病率)不变,这意味着流入量(发病率)与流出水量(终止率)保持平衡(忽略迁出)。
2.患者在疾病池停留的时间越长,表示疾病的病程越长,终止率越小(病程与终止率互为例数),对于出生~死亡(流入~流出水量)而言,期望寿命与总死亡率互为倒数(总死亡率越高,期望寿命愈短)。
3.当流入水量(发病率)大于流出水量(终止率),水池的水平面(患病率)升高;反之则降低。
4.当流入水量(发病率)不变,流出水量(终止率)增大,可使水平面(患病率)下降;而流出量(终止率)减小,可使水平面(患病率)上升。
二、影响疾病频率因素影响疾病频率因素包括①危险因素(Risk Factors of Disease ) — 影响发病率;②预后因素(Prognostic Factors ) ;③医疗保健因素(Medical Care Factors )—影响发病以后的频率 — 存活率、死亡率、病死率;④检出因素(DetectionFactors) —影响疾病出现的观察,如疾病漏检、疾病诊断标准的改变、抽样误差的存在等因素等。
第六节、效应测量 Section Six Effect Measurement效应测量指标分三种类型:( 1)绝对效应 (Absolute Effect );( 2 )相对效应(Relative Effect );(3)归因比例(Attributable Proportion )一、绝对效应 Absolute Effect反映发病、患病或死亡时,差值为正表示危险效应,差值为负表示保护效应;反映防治效果时,差值为正表示有效,差值为负表示无效。
%100PT ⨯=)人时数(的例数随访期间死于研究疾病死亡密度(一)发病差值 Incidence Difference发病差值包括发病密度差值(incidence density difference, IDD)和发病概率差值(incidence rate difference,RD)。
IDD = ID 暴露(处理)- ID 对照RD = R 暴露(处理)- R对照(二)患病差值 Prevalence difference,PD指时点患病率的差值 PD = P暴露- P 对照(三)死亡差值 Mortality difference,MD当队列研究人群数目较小,随访期短,发病率较高,病程较短(急性病)可计算RR值。
由于RR≈EOR,所以病例对照研究中可用EOR估计RR值。
由于ROR (risk odds ratio危险优势比)= EOR,当发病率较低时,RR=ROR,故ROR=IDR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RR,因为RR =R 暴露/R 未暴露 OR为比值比≈RR,推导如下暴露组的患病率比为a / b;非暴露组的患病率比为c / d;两组的患病率比为(a / b)/(c /d)= ad/bc病例组的暴露率比为a / c;对照组的暴露率比为b / d;两组的暴露率比为(a / c)/(b /d)= ad/bc所以,无论是两组的患病率比还是两组的暴露率比,其比值均为ad/bc。
OR = ad/bc ≈ RRTable. Fourfold Table in Case-Control StudyExposed Cases Controls TotalYes a b n1No c d n0Total m1 m0 N(二)患病比较Prevalence Comparison1.患病比Prevalence ratio,PR 表示暴露组与对照组时点患病率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