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本质_沈建建

论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本质_沈建建

论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本质p沈建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从心理学上讲,价值观是指人在对事物属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其自身的需要出发,形成的与事物价值有关的、对其行为起指导性作用的观念系统。

它包括三个基本成分: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方式。

可以从人选择的事物价值的类别、事物价值的直接接受者等不同角度对价值观进行分类研究。

从本质上讲,价值观是一种认知,属于人的认知系统。

关键词:价值观;心理学;涵义;本质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65(2005)01-0100-04收稿日期:2004-01-01作者简介:沈建建(1978)),男,江西永新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格过程方面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价值观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

它一直是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美学和法学等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价值观浸透于人的整个个性之中,是指导着人的行为、态度、信念、理想的内心尺度。

因此,要想很好地描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心理学也必须研究价值观。

在我国,自从价值观进入心理学领域以来,有关价值观的研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迄今为止,心理学界仍未形成对价值观定义的统一认识[1]。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价值观以理论上的界定和建构,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就价值观的概念、结构、分类、特征及其本质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二、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一)与价值观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要分析阐明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首先就必需明晰与价值观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价值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客体以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以及主体的需要被客体的属性满足的效益关系[2]。

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这种效益关系有时是直接发生的,比如,水作为客体,其属性就能直接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需要。

这时,对于主体人来说,水是有价值的,在这里,客体是以其自身属性直接满足主体需要从而实现其对主体的价值,这种价值就称为目的性价值;而在很多的时候,这种效益关系是间接发生的,比如,作为客体的锄头其属性对于人这个主体,就不能直接满足其需要,但是,锄头可以用来生产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粮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客体锄头对于主体人也具有价值。

这时,事物不是以其自身属性直接满足主体的需要,而是间接地有利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从而实现其对主体的价值。

这种客体通过自身不能直接满足主体的需要但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有间接作用从而得以实现的价值称为工具性价值。

2.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在任何意义上,主体只能是广义上的人[3],所以,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也只能是人。

广义上的人作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既可以是单独的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一个集团,一个阶级或是一个民族。

所以,当前学术界对于价值观研究普遍认为存在个体、社会和文化三种研究取向[1]。

各个学科的价值观研究分属不同的研究取向。

在心理学对价值观的研究中,则是主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把价值观作为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来加以研究,着重分析和研究人们价值观的心理内容、形成过程、对个体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以及价值观与行为的关系等问题。

所以,从心理学的研究角度看,价值观中价值关系的主体就是指个体的人。

心理学价值观研究中的价值概念是建立在个体的人的需要的基础之上的。

第10卷第1期2005年2月新 余 高 专 学 报JOU RNAL OF XIN YU COLL EG EV ol.10,N O.1F eb.2005因此,价值观中的价值的含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客体即事物以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个体人的需要,以及个体人的需要被事物的属性满足的效益关系。

3.需要主体的需要是价值关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了主体的需要,也就产生不了所谓的价值关系。

价值这种特殊关系的产生总是与主体的需要相联系的。

在哲学上,因为主体的不同,需要也是泛指各种不同主体的需要,既可以指单个个体的需要,也可以指某个团体或者是社会的需要[4]。

但在心理学里,需要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5]。

而心理学中价值观的主体是个体的人,所以,其需要也就是指个体的人的需要,其定义中的有机体在这里也就是指个体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按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价值观的心理学概念从词源上看,/观0是指/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0[6],所以,从字面上讲,价值观就是指有关于事物价值的认识或看法。

基于价值的概念,要形成对事物价值的看法,一定要先有两个认识前提:第一是要以对事物属性的认识为前提,人总是在对事物的属性有所认识之后,才有可能对其价值作出评价,倘若对事物一无所知,就不可能形成对事物价值的看法。

人们对事物价值的看法也总是随着对事物属性认识的深入而提高。

比如对于木头,人们可能先是认识到它可以燃烧发热,便拿它来生火取暖,后来随着对木头属性的进一步认识,知道了它的不易腐蚀性和坚固性,又用它来建房子,随着对木头属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其蕴含的各种价值也会逐渐地被人们所发现。

第二是要以对人自身需要的认识为前提。

认识自己,认识自身的需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部分需要人自己能意识得到,它们处于人的意识之中;而另外一部分需要已经存在,却并不被人自身所意识到,它们停留于潜意识之中。

并且,对于意识到的需要,人也不一定能对它们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认识,很多时候,人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某些需要的存在,而低估了其它需要对其自身的重要性。

事物到底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以及选择何种价值最终都是以其自身的需要来衡量和取舍的。

价值主体的需要是衡量客体价值的标准[7],需要是价值观的基础。

对自身需要的认识也就必然影响到其价值观的形成。

综合上述认识,我们对价值观的心理学概念作如下界定:价值观就是指人在对事物属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其自身的需要出发,形成的与事物价值有关的、对其行为起指导性作用的观念系统。

(三)价值观的结构我们认为,价值观的结构包括三个基本成分:价值评价、价值选择和价值方式。

价值评价是指人在对事物的属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而作出的有关事物是否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有多大价值等的价值评判。

由于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一样,评判事物价值的角度和出发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的眼中便具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同样是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有的人认为教师职业好,可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一大乐趣,会很有成就感;有的人认为教师职业不好,因为收入不是很高,难以满足其物质上的追求,等等。

这就是人对具体职业所作的不同价值评价,也是人的职业价值观在一特定职业上的具体表达。

价值选择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的属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其价值作出了相应的评价之后,而形成的有关事物价值的选择、取舍等意向。

它主要涉及/想获取事物的何种价值0等问题。

价值选择是价值观的核心成分。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属性,同一事物内部也具有多种不同的属性,不同的属性为不同的价值提供了可能性。

很多时候,人必须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取舍。

比如,人活在世上,总要追求一点什么,以使其能够确认自己活得有意义,而人的生命过程只有一次,并且是不可逆的,所以,人不可能追求所有可能的价值。

到底追求什么价值呢,这就取决于个人的价值选择。

价值评价是价值选择的前提。

对事物属性认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评价,不同的价值评价又会导致不同的价值选择。

有人追求个人物质财富,并在其获取的物质财富中确认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有人追求为社会做贡献,在为人民服务中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等等。

价值选择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

价值方式就是指人为实现所选择的价值而有意从事某种具体的价值实现方式的意向。

任何事物对于人来说都具有潜在的价值。

人在认识并选择了其中的某个或某些价值后,就会遇到下一个问题:如何去实现它?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这选定的价值。

比如,把为第1期沈建建:论价值观的心理学涵义及其本质#101#人民做贡献作为其人生价值观的人,他可能会以创造发明的方式去实现其人生价值,也可能会以保家卫国的方式去实现其人生价值,等等。

具体他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其人生价值,受其兴趣爱好的影响,也受其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受其对各种价值实现方式的认识的影响。

价值方式是价值观中与行为联系最为接近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以个体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价值观的分类价值观是一个观念系统,它也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

根据人所选择的事物价值的类别来看,可以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目的性价值观。

前面提到,事物的价值可以分为两种: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

倘若人有意选择的事物价值是工具性价值,则这种价值观就是工具性价值观,而如果人有意选择的事物价值是目的性价值,则这种价值观就是目的性价值观。

比如,工作有很多价值,它可以带来财富,也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工作的工具性价值,人选择这些价值作为其工作的目的,即认为工作的价值在于工作的结果,则其工作价值观就是工具性工作价值观;工作还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获得成就感,也可以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这些是工作的目的性价值,人选择这些价值作为其工作的目的,即认为工作的价值在于工作本身,则其工作价值观就是目的性工作价值观。

还可以从事物价值的直接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将价值观分为个体性价值观和社会性价值观。

根据事物价值的直接接受者的不同,可以把事物价值分为两种。

一种是个体性价值,另一种是社会性价值。

如果人有意选择的事物价值是个体性价值,则这种价值观就是个体性价值观;如果人有意选择的事物价值是社会性价值,则这种价值观就是社会性价值观。

个体性价值的直接接受者是作为主体的个人。

比如,前面说的工作,它可以为从事工作的人带来财富,也可以给其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等等。

这些就是工作的个体性价值。

有意选择这些价值作为其工作的目的,则其工作价值观就是个体性工作价值观。

工作还可以推动有别于从事工作的个人的社会发展进步,并为社会积累财富,等等。

这些就是工作的社会性价值。

有意选择这些价值作为其工作的目的,则其工作价值观就是社会性工作价值观。

(五)价值观的特征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性,它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横向不断扩展、纵向不断深入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