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管理心理学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

第一节 价值观及其作用
一、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 二、价值观的分类及其特点 三、价值观的作用与应用
一、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
1.所谓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 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其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1)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 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 (2)价值观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价值观,而且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价 值观及其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2.价值观的形成(注意看p103)
二、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
1.参与改变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来的,在现代管 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 (1)态度的认知失调理论是心理学家“费斯订格”在1957年 提出的。 (2)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持有两个彼此相互矛盾的认知, 而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情况。 (3)失调有程度上的区别,它决定于两个因素: (i)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ii)失调认知的数目于协调认知数 目的相对比例。 (4)消除认知失调的方法主要有:(i)选择其中一个因素,使 趋于协调;(ii)增强新的认知因素,以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iii)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2.格雷夫斯把价值观归结为七个层次: (1)反应型。即“条件反射”,类似婴儿或脑神经受损伤的人。 (2)宗法型。即“辈分高低”喜欢按部就班地看待问题做工作。 (3)自我中心型。这类人信仰冷酷的个人主义,既自私,又富有 攻击性。 (4)坚持己见型。这类人强烈希望别人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 (5)玩弄权术型。这类人喜欢通过操纵他人或事物以达到个人的 目的。 (6)社交中心型。这类人重视集体的和睦,喜欢友好的平等的人 际关系。 (7)存在主义型。这类人及其重视挑战性的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敢于直言不讳。 注:第六、七层是以后逐步形成管理人员的一种发展趋势。
二、价值观的分类及其特点
1.阿尔波特将价值观分为六种: (1)理论的:强调通过理论性的批判的方 法探求真理。 (2)经济的:强调功用性的实务性。 (3)唯美的:强调形式与和谐。 (4)社会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信任。 (5)政治的: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 (6)宗教的: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了解宇 宙本身。
三、价值观的作用与应用
1.价值观的作用,是指价值观对于指导个人的价值活 动,调节和控制人们的情绪、兴趣、意志态度的功能。 (1)动力作用,即作为个体追求价值行为的动力。 (2)标准作用,是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即 作为评价标准而判断人们行为的利害,它影响人们的态 度。 (3)调节作用,即调节自己的行为指向一定的价值目 标。 (4)定向作用,即发展导向,并带有鲜明的意向和情 感色彩。
谢谢观赏!!!
2.价值观的应用,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 群体行为和整体组织的行为,进而影响组织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及社会形象等方面。
第二节 态度及其作用
一、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二、态度的特征 三、态度的作用
一、态度的概念与构成
1.所谓态度是主体对某个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 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3.态度的四个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1)认知是态度的基础; (2)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心; (3)意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
二、态度的特征
1.对象性。这种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 是抽象的概念,可以是主体自身,也可以是群体。
2.社会性。这是因为任何人对任何对象的态度 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不是独立的人,而是 社会的人。
3.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是心理学家“凯尔曼”在1961 年提出来的;三个阶段是:a、服从阶段b、同化阶段c、 内化阶段 4.学习理论及应用 (1)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弗鲁姆”) (2)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英斯科”) (3)社会学习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通过观察和模仿榜 样的行为,有利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5.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及应用(代表人物是“墨菲”) 6.除了上面五个理论以外,还有“海德的平衡理论;谢 尔夫与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卡兹和史密斯的功能理 论”。
3.个体性。人的态度固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 是社会的产物,但是由于态度是人的一种心理体 验、心理倾向,因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
4.内隐性。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不能直接 被人们所观察,因为它只是行为的意向、行为的心理 准备,而不是行为的本身。 5.稳定性。态度的最终形成是主体自觉自愿地接受 某些观点,并将新的观点或信息纳入自己的观念体系 并重新整合的过程。 6.系统性。人的每一种态度都指向某一特定对象, 因此人对众多对象的认知就会形成系统性的态度。
三、态度的作用
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 2.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1)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2)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3.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 系并非如此简单,并非绝对的正相关关系。 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 (1)态度对人的忍耐力的影响; (2)态度对人的相容度的影响;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二、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1.主要因素: a:社会环境因素 b:团体因素 c:态度系统特征因素 d:个个特性时,就 很难发生改变: (1)态度形成于幼小时期; (2)态度反映出个人的价值观; (3)态度能满足多种需要; (4)态度中的认知、情感、意向相互协调,没有 矛盾; (5)某个态度长期保持一致,已转化为信念; (6)态度趋向于极端。
2.态度的构成,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 (1)认知要素。即对客体、对象的客观描述。(是基于对 认的心理规律的研究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励人的积极性和 目的的科学) (2)评价要素。即主体依凭其对客体、对象的认识而作 出的相对客观的评价。(我认为有助于改善管理组织绩效) (3)情感要素。即主体根据其对客体、对象的认知、评 价并结合自己的偏好、价值观念而作出的喜欢与厌恶。 (我喜欢) (4)意向要素。即主体凭借对客体的知觉、评价、情感 反应而形成的行为倾向。(我准备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