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官方版)1.【参考答案】B【解析】(A、chóng /suì ; yān /yàn ; tiáo. B、bàng/ pāng ; zhân /zh âng ; pō /bó . C、tāo; zhēn / chēn; páo /pào. D、piē /biã ; sǒng ; ài/ yì.)2.【参考答案】D【解析】(D高高在上:多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
不能用于形容物品。
A、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易懂的文学艺术。
与后文中“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相对应,此处使用正确。
B通常:一般,平常。
此处使用正确。
C、迥异:差得远。
此处使用正确。
)3.【参考答案】B【解析】(A成分残缺。
“缓解”缺少宾语,应为“缓解地铁线路载客困难的局面”C、语义重复。
“一时”即“短时间”,与前面的“短期内”语义重复,“一时”与“短期内”二者只能保留其一。
D语序混乱。
句子主干应为“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关于……的禁令”。
)4.【参考答案】D【解析】解答关键要注意横线前后的语义衔接,同时要关注横线后的标点符号提示的总分关系。
根据第一空前的“欲望”一词,与⑤中的“超出生存需求”相照应,可知第一空应接⑤。
排除A、B;接着,可从“生产能力”“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三个关键词入手,可知第二空应填③,最后一空应填①,排除C。
5.【参考答案】C【解析】根据前文中“捕获犯者数百人”,可知此处的“绳”应为“绳之于法”之意,即“用法律制裁”。
6.【参考答案】C【解析】A、把/ 因为;B、作为/“为……所”表被动; C、表顺承,可译为“然后”;D、……的人/ 表停顿,无意义7.【参考答案】A【解析】“咏”需做“移文谕”的主语,故排除C、D;“时”与“之际”为固定搭配,意为“(当)……的时候”,故选A。
8.【参考答案】C【解析】由“俟秋成,当仍旧法”可知张咏建议应为“按之前的法律判处”,而非“减轻刑罚”。
9(1)①【参考答案】(饥民)如果不用贩卖私盐的方法让自己活下去的话,一旦他们像蜜蜂一样聚集成为盗贼,那么制造的隐患就深了。
【评分细则】(“自活”是使动用法,译成“用来谋生”、“让自己活命”、“使自己存活”,或“以……为生计”“把……作为谋生手段”等,都得1分。
“蜂聚”是名词用作状语,译文要把“蜂”的活用表达出来。
如译成“群聚”可以给1分,译为“聚集”或“聚在一起”不给分。
大意2分,“苟……则”表假设关系,如果……那么……,1分;“患”:可译成现实的危害,也可译成担忧。
)9(1)②【参考答案】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够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评分细则】(判断句,1分;“名之”,1分“名”是名词用作动词,“之”指代“傅先生”。
没有将名词动用译出来,或指称错误,此处不给分,;大意1分)【参考答案一】(1)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
(2)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
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3)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参考答案二】(1)张咏考中进士后,群臣商议把他作为第一人才推荐给朝廷,可是张咏和寇准却给各位群臣写信,推荐另一位没有中第的饱学之士张覃作为第一人才。
(2)当初,蜀地的读书人只知学习,而不愿意为官。
张咏细心观察到张及、李畋、张逵都很有学问和品行,被乡人称道,于是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最后三个人都登科了。
(3)张咏显达后,三十年里一直在寻找有才德的同学傅霖。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找出的事例只要能体现张咏“惜才”,即可给分。
10.(1)【参考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
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
(2分)看到远方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的梨花,作者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2分)评分细则:“怎样借景抒情”必须包含对情和景两个因素的分析和回答。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与“哀怨、黯淡”之情对应(2分);“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与“飘零、孤寂”之情相对应(2分)意象与情感分析不对应,但情感答对了,只给情感1分。
只列举意象,没写出情感,不给分。
如果将情感表述为“对故人的怀念”不能给分,因为词中没有这方面的具体内容。
10.(2)【参考答案】清明时节前后,作者思想情切,晚上因思乡而无法入睡,漫步江边以排遣愁绪,折下柳条原想寄托故乡之思,可“柳”毕竟象征着离别,异乡折柳,也只能徒增烦恼忧愁罢了。
因而即使不是家乡苏堤的柳条,也足以让诗人更紧锁双眉。
【古诗详解】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
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
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
李白也有《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又有诗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
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
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
所谓景语亦即情语。
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
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
“劳劳燕子人千里。
落落梨花雨一枝。
”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劳劳”,忙碌貌。
此句渭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
“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孤独貌。
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张词显然是由此化出。
并在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
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清,不言愁而愁自现。
“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
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修禊”,为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已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采兰。
以驱除不祥,称为修禊。
王羲之《兰亭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卖饧时”,亦古代之风俗。
寒食节这一天要食饧(糖)粥。
此句谓寒食节将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
“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
作者在《渡江云》一词中这样形容自己飘泊他乡的情景:“荒州古溆,断梗疏萍,更飘流何处?”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
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
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
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11.【参考答案】(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3)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参考答案】AE【解析】A、由第二段中“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
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可知正确。
B、偷梁换柱。
由第三段中“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
”可知错误。
C、过于绝对。
由第三段可知,“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既需要“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
”,同时还要“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
……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
”可知“放弃主观成见”错误。
D、以偏概全。
由第三段中“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可知此仅为“体验方法”读书所得,而非所有的“思想方法”。
E、由第四段中“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
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
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必由部分以观全体……如朱子……”可知正确。
【参考答案】D【解析】A、由第一段“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
”可知正确。
B、由第二段“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
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可知正确。
C、由第三段“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
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可知正确。
D、第四段提及的观点一直在强调“玄思的方法……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
”,并未提及“整体”与“部分”的先后顺序,故D错。
【参考答案】(1)特点相同:不问效用、结果、是否满足个人欲望等实用问题。
(2分)(2)目的相同:只求证必然性、普遍性的真理。
(2分)(3)要求相同:必须排除偶然性的事实。
评分细则:1、评分标准中的“特点”、“目的”、“要求”三个分类词语在题干中没有明确要求,不作为得分点。
2、如果答案照抄“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一句,视为理解题意,但没有用自己的话作概括,扣1分。
3、如果(1)(2)(3)都答到了,可取其中答得比较完整的两点评分。
【参考答案】玄思的方法。
(1分)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来解读白居易的诗,这是“由整个时代的文化观察个人的著作”,也就是“以全体观部分”的方法;通过《卖炭翁》考察唐代史实,这是“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就是“由部分观整体”的方法。
(3分)补充细则:1、答出“玄思的方法”得1分。
2、“由整个时代的文化观察个人的著作”与“以全体观部分”视为1点;“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与“由部分观整体”视为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