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第9章应激
• 心肌缺血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
• 结构基础:下丘脑室旁核、腺垂体、肾上腺皮质
• 中枢效应:抑郁、焦虑、厌食等情绪反应,学习与
记忆能力下降
• 外周效应:糖皮质激素水平↑
• 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
皮质醇↑
• 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的机制
应激原→大脑皮质→边缘系统→下丘脑(CRH)→腺垂体
第一节
• 概念
概
述
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 异性、全身性、适应性反应 应激--stress 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Walter Cannon
Hans Selye
·原因
• 凡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皆可成为应激原
(stressor) (1)外环境因素 (2)内环境因素
·副作用
机体过度消耗
·功能变化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表现
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血压↑,总外周
阻力则视应激信号和CNS的调控状况而不同(↑、↓)
·机制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二)消化系统的变化
• 表现
各种障碍,表现不一 精神心理应激→食欲↓、食欲↑ 腹泻或便秘 创伤等应激→应激性溃疡
·机制
又名应激蛋白(stress protein,SP)
现已发现HSP是一个大家族,而且大多数HSP是细胞的结
构蛋白,只是HSP可受应激刺激而生成或生成增加
·构成
诱导性HSP
结构性HSP
• 生物学特点
诱导的非特异性 存在的广泛性
HSP的结构
结构的保守性
HSP的结构
·生物学功能
结构性HSP --- 一类重要的“分子伴娘”
月后发病
表现
(1)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做恶梦,易触景生情而
增加痛苦
(2)易出现惊恐反应,如心慌、出汗、易惊醒、不
敢看电视电影,不与周围人接触等
预后
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达数年之久
·急性心因性反应 (acute psychogenic reaction )
概念
机体由于急剧而强烈的心理社会应激原作用后,在数 分至数小时内而引发的功能性精神障碍
概念
强烈应激直接造成心肌损伤,发生心肌坏死。其特征 为肌节过度收缩而产生收缩带
机制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钙超载 (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心肌耗氧量↑ (3)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血液凝固性↑→心肌 内DIC (4)RAAS↑→ADH↑→心肌细胞内缺钾→心肌电生理 改变 (5)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80%Ad形成肾上腺素红 → OFR产生↑
外周感受器→脑干网状结构
肾上腺皮质
ACTH
GC↑
·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的防御意义
• 升高血糖
GC→蛋白质分解↑→糖异生↑ 血糖↑
GC→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利用G↓→血糖↑
• 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 保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的脂肪动员作用 • 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 • 抗炎作用
·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的不利影响 • 免疫反应受抑 • 消化性溃疡 • 性腺轴受抑
(acute stress) (chronical stress)
·基本过程
全身适应综合征: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 一个连续动态的应激反应→内环境紊乱、疾病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警觉期 (alarm stage)
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
·抵抗期
(三)其他
•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delayed psychogenic reaction ) 同义词
创伤后应激病(post-traumatic stress disease, PTSD)
概念
机体在受到严重而剧烈的精神打击(恐怖场面、凶杀场
面、恶性交通事件、残酷战争或被强暴等)而引发的延迟出
现或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一般在遭受打击后数周至数
GC→抑制促性腺素释放激素(GnRH)和黄体生成素(LH)分泌
性细胞对GnRH、LH产生抵抗→性功能减退 月经不调或停经 泌乳减少
·生长发育迟缓
GC→ 靶细胞对IGF-1产生抵抗
·甲状腺受抑
GC→ 抑制TRH、TSH分泌 抑制T4向T3转化
·行为改变
抑郁症、异食癖、自杀倾向等
(三)其它激素的变化
• β-内啡肽对胃粘膜的损伤
• 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的作用
• 糖皮质激素↑ • 酸中毒
(二)原发性高血压
• 目前认为
多种因素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病,其中心理应激起非常 重要的作用
• 应激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可能是
(1)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3)机体遗传易感性的激活
表现
(1)伴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不言不语、
表情淡漠、呆若木鸡 (2)伴有恐惧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如兴奋、恐惧、 紧张、叫喊、无目的地外跑、甚至痉挛发作
预后
多数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
·心理社会呆小状态 (psychosocial short statue ) 同义词
心因性侏儒
概念
慢性应激(父母双亡、父母粗暴、亲子关系紧张等)
内啡肽和单胺类↑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 表现
(1)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
(2)凝血能力↑→血液应激综合征
·机制
髓系和巨核细胞系增生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 表现
“人口拥挤综合征”
·机制
(1)儿茶酚胺↑
(2)糖皮质激素↑
(3)大脑边缘系统参与作用
(五)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
• 表现
(1)尿少,尿比重升高,水钠排泄减少
(resistance stage)
儿茶酚胺↑ 肾上腺皮质激素↑↑
·衰竭期 (exhaustion stage)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仍然↑,
但其受体的数量和亲和力↓
第二节 发生机制
·神经内分泌反应
(一)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 结构基础:脑桥蓝斑、上下行纤维、肾上腺髓质
• 中枢效应:兴奋、警觉、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2)月经紊乱、闭经、泌乳停止
·机制
(1)儿茶酚胺↑ (2)ADH↑ 、ADS↑
(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六)免疫系统的变化
• 表现
免疫功能抑制
·机制
(1)儿茶酚胺↑ (2)糖皮质激素↑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 适应性疾病
(1)应激性疾病
由应激直接引起的疾病
(2)应激相关性疾病
以应激作为条件或诱因,在应激状态下加重或加速
发生、发展的疾病
(一)应激性溃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概念
stress ulcer
在遭受各类重伤(包括大手术)、重病和其他应 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 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粘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 穿孔等
·机制
• 胃粘膜缺血 • 胃腔内H+向粘膜内反向弥散 基本条件 必要条件
• 胃粘膜PG 合成↓
•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应激→CA↑→胰岛а细胞(β受体)→胰高血糖素↑ CA↑→胰岛β细胞(а受体)→胰岛素↓·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明显↓
· β-内啡肽 应激时血浆β-内啡肽明显↑,达正常5-10倍,其升 高程度与ACTH平行,均为前黑皮质素原的衍生物。 对应激强度具有负向调控作用:
1、抑制ACTH、GC的分泌 2、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性 3、应激镇痛
• 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 抗感染、抗损伤 • 结合、运输功能 • 抗氧自由基 铜蓝蛋白↑→ SOD 活性↑
OH·生成↓
• 其他
Fn↑→ 促进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
(二)热休克蛋白
• 概念 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 白质,它们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属非分泌型蛋白质 (Heat-Shock Protein,HSP)
4、参与其它多种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生长激素 (+)、催乳素(+)
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 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应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RAAS↑→ADS↑
ADH↑
·细胞应激反应
细胞对多种应激原、特别是非心理性应激原,
可出现一系列细胞内信号转导和相关基因的激活,
表达一些相关的、多半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
帮助蛋白质的折叠、移位、复性、降解
诱生性HSP --修复或移除应激时受损蛋白质
·诱导、调节
多种应激原(如热、炎症、感染等)→蛋白质变性、聚 集或使新生蛋白质错误折叠(异常蛋白质)→暴露出与HSP 的结合部位(正常时这些HSP与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HSF 相结合)→HSP与异常蛋白质结合→HSF游离而 聚合成三聚体→向核内移位并与热休克基因上游的起动序列 相结合→启动热休克基因的转录→HSP合成↑
白,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运铁蛋白等
·构成
1、凝血蛋白 3、运输蛋白 2、蛋白酶抑制剂 4、补体:C3
5、其他: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A蛋白
·来源
1、肝细胞合成(主要)
3、成纤维细胞 5、多形核白细胞
2、单核细胞
4、巨噬细胞 6、血管内皮细胞
·机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释放细胞因子有关
·生物学功能
• 抑制蛋白酶
→儿童生长缓慢、青春期延长,并伴有行为异常,如抑郁、
异食癖等
·应激性心律失常 概念
情绪应激时如噩耗、惊吓、愤怒等可引起心律失常, 甚至可导致猝死
机制
强烈应激→交感N↑、CA↑→胞外Ca2+内流↑→静息 电位上移→Na+快通道失活→心肌电生理改变→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