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第三章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2.较好满足人们每天正常所需的营养,并使营养 平衡,促进健康。 3.有较好的消费质量。
4.有利于合理利用经济资源。
33
合理消费结构的主要标准
生理标准
例如吃的方面:每人每年消费粮食应达到153公斤,薯类34 公斤,干豆类15公斤,食用植物油6公斤,肉类25公斤,水 产品10公斤,蛋奶类22公斤,蔬菜120公斤,水果25公斤, 糖8公斤等。每人每天热能总量达2400千卡,蛋白质达7075克,脂肪达65克。
10
2006全国主要城市消费水平一览 (单位:元)
香港18500.00 温州5020.00 苏州4300.00 福州3380.00 济南3120.00 武汉2680.00 三亚2360.00 澳门 8900.00 北京5000.00 厦门4100.00 常州3380.00 大连3000.00 海口2600.00 石家庄2300.00 上海5350.00 杭州4980.00 青岛4000.00 无锡3200.00 郑州2880.00 秦皇岛2550.00 重庆2250.00 深圳5280.00 广州4750.00 南京3780.00 天津3150.00 昆明2800.00 长沙2480.00 沈阳2100.00 成都1900.00 贵州1600.00 南昌1200.00
乌鲁木齐2100.00 西安2080.00 太原1980.00 哈尔滨1700.00 呼和浩特1700.00 合肥1680.00 长春1500.00 银川1100.00 兰州1500.00 西宁1000.00 南宁1300.00 拉萨900.00
11
200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为13786元
23
第二节
消费结构
24
一、消费结构的概念
1. 概念:指居民日常生活中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
(包括劳务)之间的比例关系
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 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与各国或地
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还与其政治、文化、历史、习俗、所处地理环境
乃至民族生理特点等有关,
25
2.消费结构的表现形式
实物形式,指人们在消费中,消费的消费资料种类
以及数量。
价值形式,指以货币表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
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具体表现 为各项生活支出。
26
3.消费结构的分类
按实际消费支出的不同划分为八大类,包括食品、衣着、家
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文教娱乐用品、
3
二、消费水平的测量指标体系
1.实物指标,即人均消费的消费品实物量和劳务量
4
5
6
7
8

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据抽样调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 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轿车9辆,家用空调189台,组合音 响52套,移动电话217部,家用电脑104台,热水淋浴器96台。… 居民储蓄有所减少。至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26.45亿元,当年 减少127.68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6185.85亿元,减少489.99亿 元;活期储蓄存款余额3140.6亿元,新增362.31亿元。
(4)各项改革措施出台相对集中,居民即期消费需求受到影响。改革
开放初期,居民消费需求强劲。1988年后,各项改革措施如国企(造成 下岗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改革政策集中出台,居民对未来收入
和支出的预期发生变化,储蓄意识增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均有所下降,使消费需求不足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增速减缓的主要因素。 (5)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 (6)其他?
居住以及杂项商品和服务项目等具体形式
按满足消费需要的层次来分类,划分为生存资料的消费、享
受资料的消费和发展资料的消费。
按消费品的不同内容,可以划分为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
27
二、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1.产业结构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互动关系 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和最终动因:消费结构的 变化,会引起消费资料生产结构的变化,而消费资料生产结构的变化 又会影响生产资料生产结构的变化
22
四、合理消费水平

物质生活合理,保证生理上所需要的各种营养,促进身心健康。 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提高消费者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
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减少浪费,提高消费品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 发和利用

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正确处理生产增长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关系,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既不能脱离生产发 展的可能来盲目提高消费,同时也不能压抑消费。
表 2. 1997 年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单位:元)
地区 消 费 支 出 食品 比重 衣着 (%) 比重 家庭用 比重 医 疗 比重 交 通 比重 娱乐教 比重 (%) 品服务 (%) 保 健 (%) 通 讯 (%) 育文化 (%) 居住 比重 (%) 8.6 185.65 5.4 371.81 8.6 223.34 7.9 268.06 杂项 比重 (%) 4.4 5.7 4.3 3.9 5.5 4.0
摘自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9
2.价值指标,通常用年人均消费额(货币单位)表示, 具体:
(1)年人均消费额(货币单位),也可以分类反映
居民消费水平。
(2)人均收入,常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
(3)消费率,是指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为最 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最终消费率由居民消费率 和政府消费率两部分构成
趋势。
31
3.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的变化趋势
•总体上实物消费的绝对量会大大增加,但从其比重来说,
在人们的消费总支出中,实物消费的比重会呈下降趋势,
而劳务消费的比重会逐步呈上升趋势。
32
四、消费结构合理化
消费结构合理化是消费合理化的核心问题,是确定
合理产业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前提,具体:
1.人们的消费需要得到较好满足,保证人的智力、 体力充分而自由地发展。
全国 4185.64 1942.59 46.4 520.91 12.5 316.89 7.6 179.68 4.3 232.90 5.6 448.38 10.7 358.64 北京 6531.81 2854.35 43.7 760.72 11.7 652.35 10.0 297.68 4.6 348.94 5.3 890.30 13.6 355.65 天津 5204.15 2428.37 46.7 536.91 10.3 555.48 10.7 193.09 3.7 267.03 5.1 553.97 10.6 445.96 上海 6819.94 3510.04 51.5 551.58 8.1 590.15 8.65 197.09 2.9 379.19 5.6 784.04 11.5 539.79
1.经济增长速度,是提高消费水平的长久基础; 2.国民收入(NI)水平; 3.积累与消费的比例; 4.人口总量及其增长速度;
5.消费品价格水平;
6.产品质量
21
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当国民收入增长较快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
水平也增长较快。 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需要提高积累率的情况下,其他情况 不变,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就会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但受到消费基金最低限的限制,离差不能太大。 某些时期需要提高消费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 水平的提高速度会高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但受积累基金 最低限限制,离差不能太大。 一般情况下,应使消费水平的提高速度略低于(或接近于)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应使积累率 和消费率都相对稳定,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 协调发展。
14
15
16
17
农民收入增幅一直大大低于GDP增幅,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只有07年高于GDP增幅
18
3.消费质量指标
(1)健康指标,主要指标人均期望寿命
2007中国男女人均期望寿命亦分别为71岁及74岁,上海(81.08岁)、北京(80.07 岁)、大连(79.86岁),杭州79.74岁,南京(77.82岁)、广州(77.88岁)、武汉 (77.89岁)、青岛(78.87岁)、宁波(76.26岁)。
费结构
30
三、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1.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变化趋势

生存资料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所占比 重将逐步上升。
2.吃、穿、住、用的变化趋势

食物消费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呈下降趋势;穿着用品的消费趋于稳
定,略有下降;用的比重有所上升,然后趋于稳定;住的比重呈上升
第三章 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1
第一节 消费水平
2
一、消费水平的概念
宏观角度,指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人均享
用的生活消费的产品及劳务的数量与质量, 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物质与文化需 要获得满足的程度。
微观角度,指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在某一
时期所获得的消费对象的数量与质量,或 某一消费者及其家庭某个时期的生活消费 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


居民居住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建成与住宅同步交付的公建配套设施面 … 积329.47万平方米。旧区改造稳步推进。全年拆除住宅建筑面积690万平 方米,比上年下降18.7%;动迁居民4.9万户,下降36.1%。年内完成旧住 房综合改造1000万平方米。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2平 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6.5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4.7%。
13
造成消费率长期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居民消费增速低于政府消费增速。2000 年以来,中国的政府消费增
速逐年加快,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约22%);而居民消费增 速则逐年减缓,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没有明显增长。 (2) 税赋过高。 中国近十多年的税赋,都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有些年份经常达到30%以上。税收增长速度经常高于GDP增长速度1到2 倍,也大大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3)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尤其占70%的农村居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