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二章
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与特征 1.内涵: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 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 恒常性。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 团队
• 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一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二、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三、知觉与行为
四、个性与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5.社会性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二、气质与行为
(一)气质:是人们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 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二、气质与行为
(二)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兴奋型)。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征 是: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 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易表现暴发性情绪;外倾性 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 2.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 精力充沛,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明显;对行为 的改造较容易。 3.粘液质(安静型)。神经过程强,均衡或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性是: 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 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4.抑郁型(抑制型)。神经过程弱,不均衡,不灵活。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 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 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 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
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3.态度影响忍耐力; 4.态度影响相容性。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三、工作满意度
(一)概述:是指人们体验到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 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二)主要影响因素 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四、性格与行为
(三)性格的培养 1.建立正确的个性倾向系统。 2.培养坚强的意志。 3.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五、情绪与行为
(一)情绪的概念: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 态。 (二)情绪的特征: 1.非自发性; 2.短暂性; 3.是一种主观意识体验; 4.会产生生理唤醒。
3.罗特的控制源理论 内控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事件的发生。 外控者:认为事件的发生与自己无关,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控制源的影响。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二)归因理论 4.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P72) 从成功与失败这两个角度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与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 原因,他将这四种主要的原因划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大维度。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三、能力与行为
(一)能力:是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 心理特征。 (二)分类 一般能力:也称智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特殊能力:指特殊活动领域发生作用的能力,如节奏感、色彩鉴别能力 等。 (三)能力展的影响因素 1.自然素质 2.社会实践 3.个性因素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二、需要与动机
(一)需要
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
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二)动机
1.定义: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形成经过 1.需要的程度在某种水
二、需要与动机
三、动机与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图2-1、图2-2)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二、需要与动机
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
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图2-1、图2-2)
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
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2.社会知觉的特征: 独特性:社会知觉的对象一般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
系。
双向作用性:社会知觉的主体和客体可以理解个体行为对双方利害关系 的影响,所以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能有意识地操控和利用对方。 信息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的认知过程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 息进行分析和分类。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五、情绪与行为
(三)情绪的维度 1.情绪各类多样化:有悲伤、愤怒、害怕等,以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 极情绪。六种基本情绪:厌恶、愤怒、悲伤、害怕、惊奇、快乐。 2.情绪强度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在情绪表达的内在能力上存在差异。 3.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情绪的频率和持久性的要 求是不同的。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二、态度
(二)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 1.调整功能;
2.自我保护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个体能够借用其所持有的态度来表现自己所推崇的价 值观。
4.知识功能;在个体所能知觉到的外部世界寻求一种稳定的、一致的可
预测的行为倾向。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二、态度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
(二)属性:
内容属性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否重要; 强度属性界定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一、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
决定性的影响。价值观既有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
组 织 行 为 学
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组 织 行 为 学 目 录
绪论 第一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三篇 • 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
•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 个体心理与行为
•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第四篇 • 激励 领导行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篇
• 沟通
群体行为与管理
• 群体行为基础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五、情绪与行为
(四)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1.情绪劳动:指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 2.情绪智力 萨罗威和梅伊尔于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情绪智力表现 为: ①自我意识:体会自我情感的能力。 ②自我管理:管理自己情绪和冲动的能力。 ③自我激励:面对挫折的失败坚持不懈的能力。 ④感同身受: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 ⑤社会技能: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2.相似律:有相似性的对象往往容易被知觉为一组;
3.闭锁律:人们能够把分散但是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 来形成一个整体。
4.连续律: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联系的对象往往容易被视为一个整体。
(三)知觉环境 1.物理环境:一个事物能否被知觉,取决于它的显著性。
2.社会环境:个体所在的社会环境不同,对相同事物的知觉不同。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四、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成见)。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 法。要正确地观察事物,就必须注意使自己不停留在第一个印象上,但 同时又不忽视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三)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 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 错觉。 (四)投射效应。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将自身想法用于推测 别人的态度。 (五)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六)对比效应:指在两个或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不自觉地进 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的标准。 (七)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 括性的、笼统的印象。
4.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二、态度
(一)态度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是 一种带有评价性与感情倾向性的主观感受与意识状态。
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合称态度的ABC模型: 其一,知觉成分,指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价值评价。 其二,情感成分,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其三,行为意向成分,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态度并 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理动力。态度的这三种因素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平以上,才能成为动机并引发活动。2.随着需要不断增强,人们就能明 确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通过什么手段满足需
要。人的心理进入愿望阶段后,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才可能成为活动的动
机并导致活动。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三、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三种机能:始发机能;选择机能;强化机能。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第四节 个性与行为
一、个性概述
(一)概念:个性是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存在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基础上,在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包括:个性倾向 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