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课件】 抗寄生虫药

【中医课件】 抗寄生虫药


氯喹
(3)红细胞内期(发作期) (4)雌雄配子体(传 播)
伯氨喹

伯氨喹、乙胺嘧啶
药理
原 控制传播药

伯氨喹

控制复发药








控制症状药
病因预防药

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乙胺嘧啶
药理
抗疟药物及其分类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 —— 氯喹、奎宁、青蒿素、咯奈啶等
主要用于控制传播和防止复发 —— 伯氨喹

(蛔 蛲)
线虫 (蛔 钩 蛲)
去极化→ 痉挛性麻痹
少 不能与哌嗪合用
各类绦虫 (牛肉 猪肉
等)
抑制氧化磷酸化→ ATP↓
少 三步曲防止虫卵逆行
药理
第四节 抗血吸虫病药及 抗丝虫病药
一、抗血吸虫病药
血吸虫病流行于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 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十三个 省、直辖市、自治区严重流行,是我国危害最严 重的寄生虫病。解放后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 工作,流行情况得到基本控制。由于种种原因, 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呈现逐年回升的趋势, 疫区范围不断扩大。
敏感菌有G-杆菌、G+厌氧芽孢杆菌、G+厌氧球菌 抗阴道滴虫病 首选药 抗贾第鞭毛虫作用 最有效 不良反应 胃肠、中枢 、抑制乙醛代谢、致畸致癌、粒细 胞减少.
药理
第三节 抗肠蠕虫病药
肠蠕虫的种类
有绦虫、钩虫、蛔虫、蛲虫、鞭虫、姜片虫等
肠蠕虫的发病率和抗肠蠕虫药的发展 抗肠蠕虫的作用机制及常用药物
药理
血吸虫生活史和血吸虫病特点
致病血吸虫主要有日本、曼氏、湄公血吸虫 病程分急性期、慢性期和晚期
抗血吸虫病药的发展史
酒石酸锑钾 → 呋喃丙胺、硝硫氰铵 → 吡喹酮
药理
肝硬化主征 巨脾 腹水 门脉高压
药理
吡喹酮
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 广谱抗吸虫和驱绦虫药 1.抗血吸虫病 各类血吸虫有效,对各期有效
机制:增加虫体内钙,致挛缩、肝移、死亡 损伤虫体皮层,造成空泡破裂、吞噬死亡
药理
一、概述
疟疾是疟原虫所引起由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 特点:寒战 → 高热 → 出汗退热
贫血 脾大
良性疟 恶性疟
间日疟 三日疟
药理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
1.按蚊体内的有性生殖阶段(孢子增殖) 2.人体内无性生殖阶段(裂体增殖) 乙胺嘧 啶
(1)原发性红细胞外期(潜伏期) (2)继发性红细胞外期(复 发)
特点:疗程短,不良反应轻,远期疗效好,无蓄积 2.抗其他吸虫 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姜片虫 3.抗绦虫病 各类绦虫 4.治疗囊虫病 不良反应 少、短暂,少数EKG可逆性改变
药理
二、抗丝虫病药
丝虫生活史
在我国主要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丝虫病的特点
淋巴管及淋巴结炎、结缔组织慢性增生
常用药物
乙胺嗪、依维菌素等
从中药黄花蒿中提取 作用于滋养体膜结构 广谱、高效、速效、低毒、复发率高 治疗脑疟、耐氯喹恶性疟 我国创制 治疗 脑疟、耐氯喹恶性疟
药理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伯氨喹
作用:1、间日疟继发性红外期---抗复发 2、各型疟原虫配子母体---抗传播
应用:根治 间日疟、三日疟 恶性疟传播
药理
【中医课件】 抗寄生虫药
药理
第一节 抗疟药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 叮咬人传播的传染病。疟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虫 媒传染病.在所有虫媒传染性疾病中疟疾是发病率 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目前世界仍有90多个 国家、24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有5亿人发 病,200多万人死亡.我国疟疾的流行和发病情况, 据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不完全统计,1999 年全国上报的疟疾发病人数约3万例,但漏报相当 严重,分析实际病例数在25~30万例.
临床上用于良性疟的急性发作,控制症状,对于良性疟不能 根治, 能根治恶性疟.
2. 抗肠外阿米巴病作用 对阿米巴痢疾无效
3. 免疫抑制作用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药理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氯 喹
不良反应
1.一般反应:治疗剂量不良反应少,主要有头痛、头晕、 胃肠道反应等.
2.严重反应: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可致视力模糊,失明,少 数可致心肌损害、心律失常、阿斯综合症、 心跳停止.肝肾损害。孕妇禁用。
作用机制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不良反应 少 多为叶酸缺乏
药理
第二节 抗阿米巴病药
药理
阿 米 巴 生 活 史
药理
抗阿米巴病药物分类
治疗肠内、肠外阿米巴病 甲硝唑 替硝唑 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 二氯尼特 卤化喹啉类 治疗肠外阿米巴病 依米丁 氯喹 治疗包囊携带者 二氯尼特
药理
甲硝唑(灭滴灵)
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 抗阿米巴作用 肠内、肠外阿巴米病首选药 抗厌氧菌作用 防治腹腔、盆腔术后混合感染
蛔虫
钩虫
蛲虫
药理
绦虫
鞭虫
姜片虫
药理
常用抗肠蠕虫药
药物 甲苯咪唑
阿苯达唑 (肠虫清) 哌嗪
噻嘧啶
氯硝柳胺
主要抗虫谱
作用机制
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线虫 (钩 鞭 蛲
蛔)
线虫 绦虫 吸虫
抑制葡萄糖摄取→ATP↓
少 蛔虫骚动 游走
抑制葡萄糖摄取→ ATP↓
少 脑囊虫治疗注意颅高压
线虫
对抗Ach → 松弛性麻痹
主要用于控制传播和预防 —— 乙胺嘧啶
药理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特抗疟药-点---氯 喹
作用快---吸收迅速完全 效力强---选择性分布于感染性红细胞内
药理作用与临床持用途久---储存于肝、脾、骨髓 ,排泄慢.
1. 抗疟作用 主要作用于红内期裂殖体,快、强、持久 机制: 形成DNA-氯喹复合物,干扰疟原虫核酸代谢 妨碍疟原虫分解利用血红蛋白,使养料缺乏
药理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奎 宁
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
1.对各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滋养体有杀灭作用. (作用弱,效果差,毒性大)
2.主要用于耐药恶性疟,尤其严重脑型疟疾.
不良反应
金鸡钠反应、心肌、特异质反应、 兴奋子宫和抑制CNS
金鸡纳树
药理
一.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
青蒿素 咯奈啶
不良反应:自发性溶血 高铁血红蛋白症
特异质反应
药理
二.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伯氨喹
基因缺陷
胞膜被氧化、破裂
Fe3+
Fe2+
急性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药理
3.主要用于控制传播和预防 乙胺嘧啶
药理作用 病因预防作用——抑制原发性红细胞外期 控制症状发作——杀灭红细胞内期未成熟裂殖体 控制疾病传播——阻止蚊体内配子体生长繁殖
药理
丝虫生活史
药理
下肢象皮肿
阴囊象皮肿
药理
乙胺嗪
作用机制 对马来丝虫作用优于班氏丝虫 体外试验 无直接杀灭作用 体内试验 破坏微丝蚴表层,致抗原暴露,聚集肝微
血管内经网状内皮系统拘捕和吞噬 大剂量、长疗程直接杀死成虫 不良反应 药物引起的胃肠反应:恶心呕吐、食欲降低 虫体引起的过敏反应:畏寒、发烧、皮疹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