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小说阅读情节题复习学案(一)答案题型一概括情节活动一:文本再现(1)《祝福》①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②结局:寂然死去③开端:初到鲁镇④发展:被卖改嫁⑤高潮:再到鲁镇⑥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2)《最后的常春藤叶》开端:(1-11)琼珊病重发展:(12-36)琼珊病危高潮:(37-52)琼珊好转结局:(53-55)琼珊脱险(3)《项链》序幕部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识项链)活动二:学有所得1. 总结“概括情节”题的出题方式、答题技巧、作答步骤。
《三维设计》中“概括情节”P181“定考题指向”“明答题技巧”“学规范作答”“定考题指向”:题干示例、常见设问方式、审读判别“明答题技巧”:“情节梳理的3种思考方式”“情节梳理的2个答题模板”温馨提示: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③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活动四:试做典题,揣摩解题思路(1)选CD。
C.也是为了衬托越窑盌失而复得后我心情的愉悦宁适。
D.“这种事以后多着呢”,生活中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会远离我们或者被毁灭。
这句话中包含对人生中那些远离甚至已毁灭了的美好的物和人的珍惜。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是说这句虽然听起来很轻,但分量很重,影响了“我”的一生。
(2)【解析】考查分析概括文本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
要按照行文顺序归纳概括与“我”有关的情节,然后揣摩分析“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
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答案】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
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
③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题型二赏析情节手法活动一:文本再现(一)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1)倒叙。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何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何会得罪鲁四老爷;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小说情节中有三处先设伏笔,后明真相。
参考答案: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意外。
看似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文中,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①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②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
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③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这样描写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深思。
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
活动二:学有所得1. 总结“情节手法”题的出题方式、答题技巧、作答步骤。
《三维设计》中“情节作用”P182-P184“定考题指向”“明答题技巧”“学规范作答”“定考题指向”:题干示例、常见设问方式、审读判别“明答题技巧”:情节叙述手法、情节安排技巧情节叙述手法: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温馨提示:高考选文常见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规范答题——三步骤:明确手法--分析手法如何运用--指出艺术效果活动四:试做典题,揣摩解题思路 (2017·高考全国卷乙)赵长天的《天嚣》(1)B ,“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反映出被困队员在强烈救人意念的驱动下迸发顽强的意志力;而“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则反映出蒙古族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
可见,两者说明的应是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而不是“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2)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技巧。
可从情节安排、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来分析。
在情节安排上,“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
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洁。
在主题表达上,“渴”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揭示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
(3)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写,就显得真实可信。
从情节安排看,结局给出了一个“谜”,没有揭示谜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从读者角度看,读者是希望谜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开谜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活动一:文本再现(1)①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并且丰富了人物形象。
②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微笑。
(2)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
①因为作者己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如借项链时她朋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商店老板告诉她只卖过项链的盒子,还项链时她朋友看都没看等,都表明这挂项链不会很值钱,不是真的。
②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③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
她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
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
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玛蒂尔德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
④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
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己够深,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
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
活动二:学有所得1. 总结“情节作用”题的出题方式、答题技巧、作答步骤。
《三维设计》中“情节作用”P185“定考题指向”“明答题技巧”“学规范作答”“定考题指向”:题干示例、常见设问方式、审读判别“明答题技巧”:结构角度、内容角度、特别提示“四循环+一读者”模式(2)小说开头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3)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这两者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活动三:重难突破攻坚克难解答小说结尾题一、小说结尾类型1.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
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解释悬念、揭示主题。
5.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6.大团圆式。
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结尾作用题满分答案的几点注意事项1.提高对小说结尾段的认识。
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穴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
要加强对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的研究。
2.抓住情节内在的关联性,认识结尾在全文情节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说的情节其实就是一个因果链,看看结尾处在这因果链的什么环节上。
3.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
4.答题时要注意从多角度切入思考外,还要注意答题的特殊性。
如答准结尾的情节特点,要使用好术语,如“情节陡转”“卒章显志”等。
活动五:试做典题,揣摩解题思路 (2015·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