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寒假作业(附答案)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西周的礼制非常严格,在丧礼中对王朝的三公及诸侯一级贵族的赐谥,由太史负责;而对公卿一级贵族的赐谥工作则由低于太史的小史负责。
这一举措()A.保障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巩固了社会的等级秩序C.维护了周王的专制统治 D.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2.从分封制的角度看,周朝国家管理在平面上可以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各诸侯国。
在每个单元中,又基本上都有国、野两类政治区域,他们之间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政治制度和社会职能。
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管理 B.有利于稳定西周王朝社会统治C.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大一统 D.推动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3.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
到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
“九州”的出现说明()A.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B.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C.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D.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4.北宫錡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
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
这说明,当时()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 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5.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体现了突出的实用价值。
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6.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其观点意在说明() A.秦朝奠定了后世版图基础 B.郡县制不利于实现君主集权C.中央集权体制具有合理性 D.专制暴政与秦朝的灭亡无关7.有学者认为,汉初刘邦选择了郡国并行制是无奈之举,只有这种制度才能维持一个大一统的局面,才能使他这个皇帝得到更多人的拥护。
该学者的看法表明,汉初()A.新、旧政治势力交织并存 B.中央集权制得到广泛支持C.已不存在分封的社会基础 D.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统一8.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
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
大(应为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A.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 B.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C.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 D.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9.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
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
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
据此推断,该举措()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 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10.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
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人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
宋朝这些措施()A.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 B.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C.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 D.防范了宗室交结士大夫11.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
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
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A.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 B.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D.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12.《元代政治制度研究》认为,元世祖末年,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但是终元一代,行省官名义上一直属于中央机构官员,其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依然如故。
这说明元代的行省制度()A.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平衡 B.削弱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C.实现了地方政府高度自治 D.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13.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
这一变化反映了()A.当时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 B.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至南方C.两宋政权官方哲学明显不同 D.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客观14.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
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 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 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15.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
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16.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
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17.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
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
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
这种变化反映了()A.司法机构逐渐独立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趋于顶峰 D.地方政府职能转变18.明永乐帝即位后,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但诸可奏章并不经过内阁,一切批答皆出自皇帝。
洪熙以后,阁权渐重,六部渐秉内阁之意行事,内阁逐渐成为执政的中枢。
这表明明代内阁()A.已成为法定中枢机构 B.执掌机密事务的决策C.行政职权已有所变化 D.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19.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
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
这表明当时()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20.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
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 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 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21.在雅典,一个案件就像是一部有三个角色的戏剧,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他们是提出诉讼的公民、准备案件和主持法庭的法官以及听取案情并做出裁决的陪审员。
”由此可知,古代雅典()A.法庭审理案件灵活多变 B.依法判案得到有效的贯彻C.司法程序完善而且严密D.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22.雅典是一个城邦国家,也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人口在全盛时期也不过40万人左右。
因而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
材料意在论证雅典()A.公民是城邦发展的主体 B.城邦有助于公民行使权力C.民主政治自身有局限性 D.直接民主依存于城邦制度23.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
这从侧面反映出出()A.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 B.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C.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D.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24.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确立了不法申诉制度,即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的决议,如有违反现行法律或不合立法程序者,任何公民皆可提出申诉,由抽签选出的公民陪审法庭负责审理。
这一制度() A.导致了公民大会的权力被削弱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既得利益C.一定程度弥补了直接民主缺陷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25.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
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
村社职能的扩大()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C.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 D.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26.古罗马西塞罗的法学思想被后世誉为罗马法的精神。
他指出: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实在法)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表明罗马法的精神基本特点是()A.符合自然理性原则的人文性 B.高于一切民族永恒的适用性C.突破时间地域界限的普遍性 D.依据法律至上判断的确定性27.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
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
这说明()A.公平正义是罗马统治者的出发点B.罗马法基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了调整C.法律的制定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D.公民法的制定适应了新的经济发展需要28.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西塞罗曾说:“我们的国家政体之所以优于其它国家,是因为在那些国家(希腊)里差不多都有过这样一些人,他们以自己的立法和规章建立国家。
……然而相反,我们的国家的存在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靠许多人智慧,不是由一代人,而是经过数个,由数代人建立的”。
由此可见,在古代()A.罗马的制度优于希腊的制度 B.罗马政制依靠思想家的设想C.罗马政制更多源于长久实践 D.政体建立必须依靠人民支持29.早在公元6世纪,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
这反映了,罗马法()A.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 B.旨在推动帝国扩张C.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重视调节社会生活30.《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家父(家庭首领)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