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危岩稳定性与落石运动分析及防治工程设计解读

危岩稳定性与落石运动分析及防治工程设计解读

12
支撑工程
(一) 第9.1条 基本规定
2、支撑技术基本规定及做法 (1)当滑移式危岩基座具有一定凹陷 范围岩腔,危岩体重心位于岩腔中心内侧, 可使用支撑,需将支撑体底部岩体削成向 山体内倾斜坡或台阶,如图 9-1。
(2)当倾倒式危岩体下部具有一定凹 陷范围岩腔,危岩体重心位于岩腔中心内 侧,可使用支撑,如图 9-2。
图10-1 滑移式危岩锚固
图10-2倾倒式危岩的锚固
17
锚固工程
(一) 第10.1条 基本规定及做法 3、对坠落式危岩体规模较大,且后缘无裂隙(图中应为
虚线),可使用锚固措施,如图10-3。
图10-3 坠落式危岩的锚固
18
锚固工程
(二) 第10.2条 锚杆(索)设计
1、锚杆(索)设计总体与岩质滑坡锚 固设计相同。
4、当不满足柔性防护网的适用条件时, 可先将大块危岩采用清除或锚固的方法处 理,然后再釆取柔性防护网。
5、防护工程选用的材料及定型构件产 品应满足防护工程设计使用年限的防腐蚀 要求。柔性防护网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应与 生产厂家给定的产品使用寿命一致。
23
柔性防护网工程
(二) 第12.2条 主动防护网布置与设计
(1)崩塌落石冲击力B.1为经验回归公式, 适用于挡石墙板等设计计算,不适用于被 动防护网等设计,因被动防护网设计需要 计算能量(参考陈洪凯著<<危岩防治原理>> 等)。
(2)落石最大弹跳高度B.2.1公式,B.5 式印刷有误,应为S的计算公式,按<<危 岩落石柔性防护网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 见稿)更正,但相关公式中V速度未给出公 式,需根据能量守恒及运动学原理导出(参 考陈洪凯著<<危岩防治原理>>等)。
2、需注意危岩治理时锚杆(索)施 工条件是否满足。
19
20
排水工程
1、对于滑移式及倾倒式危岩,当采用除清除之外的主动治理措施时,且裂缝未完全封闭时, 才需采取排水措施。
2、危岩体后缘截、排水沟,应设在远离危岩体后部主控结构面5 m以外的稳定斜坡面上。 3、对于岩基水沟,应以砌、浇为主,尽可能减少开挖。 4、当危岩体顶部存在大量裂缝时应采用封填技术进行防治。 5、危岩治理排水工程总体与岩质滑坡排水工程相同。
危岩防治工程技术规范(DB/T1696-2018)
危岩稳定性与落石运动 分析及防治工程设计解读
广西大学 范秋雁
目录
CONTENTS
危岩稳定性和 落石运动分析
01
02 支撑工程
锚固工程
03
04 排水工程
柔性防护网 工程
05
06
防治工程的优 化组合
2
3
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
(一) 第7.1条 试验
4、落石现场试验一般工程无条件做,可通过调查发生过的危岩分析落石运动轨迹及沿程 破坏特征。
4
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
(二) 第7.2.1条及危岩稳定性分析方法与评价附录A
1、赤平投影方法为半定量方法(因未 考虑抗剪强度等),对于详细勘查,需采用 全定量的块体极限平衡法计算危岩稳定性。 对于计算出不稳定的危岩,赤平投影可不 做。
分段设置相互交错的两道或两道以上的被
1、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被动防护
动防护网,其中相邻两道被动防护网间的
网尽可能最早施工。
重叠长度不应小于5 m。当相邻两道被动防
2、主动防护网的施工应从上向下进
护网的重叠段顺坡向间距较大时,尚应根
行。
据落石可能的运动方向增大重叠长度。
3、对釆取主动防护网治理的危岩需
21
22
柔性防护网工程
(一) 第12.1条 基本规定
1、主动防护网适用于整体稳定的危岩 带(剥离式危岩)或对危岩体采用锚固加 固的危岩破碎带(过去用喷网锚)。
2、当威胁对象重要,在危岩不可能全 部被勘查出,或采用主动防治方法治理困 难时,应考虑釆用被动防护网。
3、注意柔性防护网的适用条件:如主 动防护网根据型号不同单块危岩体积不大 于0.5 m3或1 m3;被动防护网选型应满足 防护能量要求。
7
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
(二) 第7.2.1条及危岩稳定性分析方法与评价附录A 5、危岩体稳定性评价A.3中,表A.1为传统的危岩稳定状态划分方法,由于未考虑不同工 况及治理工程等级等,使用不方便,对于明确进行治理的工程(如勘设同时进行),建议直接用 表A.2划分为稳定或不稳定状态。
8
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
图13-1 锚固-挡拦联合技术
28
防治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优化组合
(二) 优化组合举例
2 、锚固加支撑联合 (1)对于倾倒式及后缘没有裂隙的坠 落式危岩体,且危岩体下部存在空腔时, 宜优先考虑使用锚固加支撑联合防治,见 图13-2。 (2)在危岩防治设计时,采用支撑措 施就能达到预期防治效果的倾倒和坠落式 危岩体,当危岩体破坏后危害程度大时, 可在危岩体上增加锚杆布设,作为安全储 备,提高危岩体的稳定性。
2、对于环境要求高的点锚的外锚头可 采用嵌入式。
3、一般布置时,尽可能不让锚杆(索) 处于受剪状态。坠落式危岩体采用锚杆 (索)时要验算锚杆(索)抗剪断强度。
4、锚杆(索)穿过暴露的岩体结构 面时需采用灌浆或套管等方法封闭处理。
(三) 第10.3条 锚杆(索)施工
1、锚杆(索)施工总体与岩质滑坡 锚固施工相同。
3、为防止落石从被动防护网底部冲出,
布置监测,对锚杆进行检测;对被动防护
在设计时应在底部预留1 m以上的反卷环形
网布置的锚杆进行检测。
网和格栅网并采用碎块石压实。
25
26
防治工程的优化组合
(一) 优化原则 1、主动防治技术包括支撑、锚固、清除、主动防护网、封填、灌浆、排水等。被动防
护技术包括拦石墙(堤)、拦石栅栏、被动和引导防护网以及森林防护等。治理技术的优化 组合,就是要使主动和被动防治技术相优化融合。
10
11
支撑工程
(一) 第9.1条 基本规定 1、 由于治理工程与环境协调要求越来越高,从技术、经济及安全等全面考虑,危岩治
理应突出多样性和综合性原则。考虑到治理方法多样性选择上的困难,本规范在各治理方法 的基本规定条文中都列出了选择该方法的数条原则,便于设计比选方案时采用,这是本规范 的一大特色。
图9-1 滑移式危岩支撑
图9-2 倾倒式危岩支撑
13
支撑工程
(一) 第9.1条 基本规定
(3)当坠落式危岩体下部具有一定凹 陷范围岩腔,宜采用支撑技术,
墙撑如图9-3,柱撑如图9-4。
图9-3 坠落式危岩墙撑
图9-4 坠落式危岩柱撑
14
支撑工程
(二) 第9.2条 支撑体系设计
1、危岩支撑体必须根据支撑计算结 果按结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计算,并同时 满足本规范及相关规范的构造要求。
1、应根据危岩或潜在落石分布区域, 将主动防护网布置范围分别向上缘和两侧 缘外延伸>2 m,距坡脚1 m高范围内不宜 布置主动防护网。
2、主动防护网的选型和设计按表13。
(三) 第12.3条 被动防护网布置与设计
1、被动防护网的走向两端应向所在 高程落石威胁区域两侧边界外延伸至少5 m。 安全等级为Ⅰ级且预期落石频率很高(年 度落石次数n>5)的防护工程,则宜延伸 至少10 m。
2、本规范虽定义了四种危岩:倾倒 式、滑移式、坠落式、剥离式,但极限平 衡法稳定性计算模式只给出了前三种,剥 离式计算模式可参照前三种相近的一种选 取。
3、计算的三个工况中,地震工况3(不 考虑暴雨状况)采用的是拟静力法(将地震动 荷载简化为静荷载)。现状工况1和暴雨工 况2计算时的区别有两点:一是重度和结构 面抗剪强度的不同,考虑到灰岩的特点, 暴雨工况下的饱和值可取现状工况下的天 然值,但需说明;二是计算裂隙水压力时 的裂隙充水高度不同,但需注意本规范已 规定在工况1和工况3条件下对坠落式和双 结构面控制危岩稳定的滑移式危岩不考虑 裂隙水压力。
2、优化原则见第13.3条至13.7条。
27
防治工程的优化组合
(二) 优化组合举例
1、锚固加挡拦联合 当采用锚固技术,依然存在一定危
岩崩塌危险时,宜采用挡拦的措施进一步 防护,将危岩之间的漏勘危岩防治和危岩 的锚固防治共同考虑,增大了危岩的安全 性。其中拦挡措施可以为被动防护网、拦 石墙或森林防护,见图13-1。
(三) 第7.2.2条及落石计算分析方法附录B
1、计算落石运动轨迹、冲击动能和 弹跳高度等是为挡石墙及被动防护网等设 计提供依据。由于坡面形式的多样性及碰 撞理论的复杂性,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计 算模式和公式,附录B公式引自于<<危岩 落石柔性防护网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 稿),现就其公式说明以下几点:
图13-2 锚固-支撑技术
29
谢谢大家!
Thanks !
24
柔性防护网工程
(三) 第12.3条 被动防护网布置与设计
2、单道被动防护网一般沿同一高程附
4、部分被动防护网的选型和设计按
近直线延伸布置。当受地形条件限制而使
表14。
单道被动防护网局部走向变化过大,或需
要留设维护通道、当地居民行人通道或便
(四) 第12.6条 柔性防护网施工
于动物迁徙的通道时,宜沿同一高程附近
5
危岩稳定性和落石运动分析
(二) 第7.2.1条及危岩稳定性分析方法与评价附录A
4、原相关规范(如重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所附的计算 公式有倾倒式、滑移式、坠落式三个模式下的五个公式,本规范附录A中共列出三个模式下 的九个计算模型及公式,即多给出四个计算模型及公式,分别为附录A中:
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