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涌现了诸如深圳光启理工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与企业和市场密切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
这些研发机构以有别于传统科研院所的全新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科技资源,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紧密融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子。
本文欲通过对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为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提供经验借鉴和建议。
1.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概况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真正发展大致起步于20世纪末期(见图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目前在全省已有122家,在推动科技创新、集聚创新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据统计,2013年全省新型研发
机构研发经费支出达41亿元,近3年
专利申请量达7599件,高于传统国
有科研机构的申请量。
全省新型研
发机构共拥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
22个,吸引了23个创新科研团队,
集聚了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6000多
人。
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立足于促进
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
化,近年通过技术改造、合作研
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
资等方式,成功孵化了1000多家企
业,服务3万多家企业转型升级;通
过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
新市场的快速转换,催生了超材
料、生物技术等一批新兴产业的发
展壮大。
2.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
主要模式
对122家新型研发机构的统计表
明,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和建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
与特征探解
【专家简介】李栋亮,男,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科技战略与规划、科技体制与政策等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10多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曾参与了省部(广东省与科技部)联合重大调研活动——广东省新型科技创新机构调研(2011、2012),作为主笔参与撰写的《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把握新兴产业话语权—关于广东珠江三角洲新兴源头创新机构发展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万钢部长的批示。
文/李栋亮
图1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创办时间分布情况
77
80计、关键器件和产品应用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确立了从创新链条上游到下游“三步走”的产业化战略架构,建设了世界首条超材料研发中试生产线,牵头成立了“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成立了产业化投资基金,带动了千亿产值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四是研发体系高度开放。
开放性是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纳百川吸纳人才。
新型研发机构从创立到发展,一直十分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面向全球积极网罗世界一流科研人才,已成为典型新型研发组织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要途径。
比如,深圳光启研究院聚集了大量的“海归”,还有大量来自美、英、德、法等国的研究人员,外籍全职科研人员超过40位,“像个小联合国”;华大基因研究院在中国内地、亚太、美洲、欧洲、港澳台、日本等全球六大片区设立研究机构,吸纳国际顶尖人才,开展国际合作。
二是项目开放多方合作。
新型研发机构由于立足于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项目合作上注重形成从上游源头创新到下游产业化的全链条合作。
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合作,迅速在数字电视、传感器、RFID 、超精抛光、通信等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4. 认识和建议实践证明,新型研发机构遵循市场规律与科技创新规律,以全新的投资机制、运行机制、用人机制、科研机制,开拓了科技与产业化结合的新途径,开辟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道路。
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及基本特征的分析表明,发展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让市场配置资源、需求决定方向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基本行为准则。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不仅不能重
走传统科研体制老路,而且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创新资源配置的前提下,继续深化改革,不断破除旧体制弊端,以市场机制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生机活力。
为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坚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引领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我省新型研发机构大多是由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不少尚未完全脱离原有体制的束缚,特别是在科技成果的转让、处置、收益等方面,面临着严重的体制机制束缚,还难以充分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建议下一步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做好顶层设计,大胆突破阻碍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要努力探索实行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提高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创新团队及人才的比例,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提升成果转化能力。
二是坚持通过构建市场化运行机制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我省新型研发机构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培育发展
阶段,成功的毕竟是少数,新型研发
机构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内生发展能
力不强仍是普遍现象。
建议根据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进一步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坚持市场导向,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大胆探索突破传统科研机构体制和模式,坚持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强化自身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实行企业化运作,构建起与市场接轨、符合研发机构运行规律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增强自我完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培育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境内外各类组织及个人以多种形式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民间非营利研发组织、产业创新联盟等,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三是坚持通过改善政策环境的途径推进新型研发组织迅速发展。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在深圳、东莞等地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正是当地政府良好的政策环境,才吸引了刘若鹏等人才在深圳创建光启研究院,才吸引了华大基因从北京南下深圳发展,才吸引了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国内高校到东莞创办新型研发组织。
同样,在市场环境下的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创新环境,特别是政策环境。
建议针对当前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研究出台涵盖财政扶持、科技金融、税费优惠、上市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尽快消除制约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使其在政府科研项目申请和承担、税收优惠、国有资产处置等方面,享有与传统科研机构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