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渭北工业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草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二年八月目录总则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依据 (1)三、规划围 (2)四、规划期限 (3)第一章发展基础 (4)一、自然条件优越 (4)二、交通条件良好 (4)三、工业实力日益增强 (5)四、布局日趋合理 (6)五、发展前景广阔 (7)第二章总体要求 (7)一、指导思想 (7)二、发展原则 (8)三、发展目标 (9)(一)近期目标(2012-2015年) (9)(二)远期目标(2016-2020年) (9)四、总体布局 (10)五、产业定位 (11)第三章高陵装备工业组团 (11)一、发展目标 (11)二、围与布局 (12)三、产业定位 (13)四、重点任务 (13)(一)重点建设10大专业园区 (13)(二)做大做强汽车产业 (15)(三)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18)(四)提升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20)(五)稳步推进现代化工产业 (24)(六)节能环保产业 (25)第四章阎良航空工业组团 (27)一、发展目标 (27)二、围与布局 (28)三、产业定位 (28)四、重点任务 (29)(一)重点建设七大专业园区 (29)(二)做大做强航空产业 (29)(三)加快发展航空新材料产业 (33)(四)积极发展相关制造业 (34)(五)循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35)第五章临潼现代工业组团 (35)一、发展目标 (35)二、围与布局 (36)三、产业定位 (37)四、重点任务 (37)(一)重点做好四大专业园区建设 (37)(二)重点打造四条产业链 (37)(三)培育四大产业集群 (39)第六章政策建议 (41)一、土地政策 (41)二、财税政策 (42)三、金融政策 (43)四、招商引资政策 (44)五、环保政策 (46)第七章保障措施 (46)一、加快渭北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 (46)二、进一步完善优化工业投资软环境 (47)三、努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和管理 (48)四、大力推动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9)五、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50)六、积极实施工业品牌化工程 (51)七、大力促进产业发展成果共享 (52)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53)九、配套发展都市型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53)附件1:渭北工业区主要指标 (55)附件2:渭北工业区三大工业组团产业定位 (55)附件3:渭北工业区主要企业列表 (56)总则一、规划背景随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日益加快,面对市区工业发展空间的严重不足,“拉大城市骨架、优化布局结构、东西延伸发展、南北拓展空间、降低中心密度、发展外围新区”成为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现实要求。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对全市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科学调整,立足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适时提出将三环以区域纳入主城区建设围的基本思路。
确立了未来十年“提升总量、壮大工业”,在渭河以北规划建设“渭北工业区”的重大决策,这是符合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客观需要的一般规律。
打造建设渭北工业区,有利于拓展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形成新的产业聚集效应;有利于引导全球战略投资和优秀企业加盟,形成新的发展龙头;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发挥各产业板块的互动效应,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规划依据1、《国家“十二五”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2、《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3、《关中-经济区规划》;4、《省十二五规划纲要》;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6、《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8、《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09-2020)》;9、《市产业发展规划及版图修编》;10、《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市政发〔2010〕16号);11、《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2010年12月16日);12、省十二次党代会文件;13、市十二次党代会文件;14、市十五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15、各开发区、园区及区县相关规划资料及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规。
三、规划围市渭北地区指市渭河以北区域,总面积约851平方公里,包括了城市、农村、工业区三大主要板块。
渭北工业区包含了高陵装备工业组团、阎良航空工业组团、临潼现代工业组团,本次规划面积控制在300平方公里(高陵装备工业组团90~160平方公里、阎良航空工业组团约40~100平方公里、临潼现代工业组团约40~100平方公里)。
图1 渭北工业区规划围四、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2~2020年。
近期:2012~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渭北工业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规划围三个区县的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逐步形成了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制造等主导产业,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自然条件优越“渭北工业区”东接,北邻,西连,南靠中心城区,是市向北拓展的战略要地。
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约为18%,泾、渭河两岸近26.67平方公里林地,是北部第一道生态屏障。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6℃~15℃,全区年降水量约为400多毫米,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环境无污染,具有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交通条件良好规划区公路、铁路纵横交错,西铜高速、京昆高速穿境而过;211国道、三河路、高阡路横穿东西;大关中环线及快速干道建设,使渭北工业区与主城区融为一体。
西距国际机场约30分钟车程,南距陇海、西延等数条铁路交汇的西北最大的新丰铁路编组站仅数十公里,货物运输十分便捷,大规模提升基础设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三、工业实力日益增强“渭北工业区”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航空制造等主导产业。
2011年,“渭北工业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761亿元,占全市比重21.5%;工业增加值约190亿元,占全市比重约18.8%;产出强度超过10亿元/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206个。
其中:图2 2011年渭北工业区生产总值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情况——围绕打造千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高陵装备工业组团经济快速发展。
2011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8.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税收5.37亿元;累计入区项目400多个,总投资720亿元,已成为市工业投资最密集、工业项目建设力度最大、工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同时带动高陵县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跨越发展为工业五强县、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以及2011年中国西部百强县。
——阎良航空工业组团已成为我国惟一、亚洲最大的集飞机设计研究、生产制造、试飞鉴定和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体系最为完整的航空城。
形成了以军用、民用航空器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国际航空部件转包生产、空港设备制造、航空新材料研发与制造、航空旅游为主的航空产业链;以客车制造、铝型材生产、电子设备制造、机械加工、环保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非航工业。
2011年末,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19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9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7:49.9:35.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58家。
以飞机制造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
——临潼现代工业组团处于起步建设阶段。
基本形成了以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食品制造、饲料加工、化工、医药、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拥有“陕鼓”牌能量回收发电透平装置、“银桥”牌液态奶等中国名牌产品5个。
截止2011年底,临潼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亿元。
四、布局日趋合理渭北工业区规划围现有三大工业区块,总计用地规模为149平方公里。
高陵区域的两个园区占地共65平方公里,其中,泾渭工业园35平方公里,泾河工业园30平方公里。
阎良区域工业园区占地共44平方公里,其中航空产业基地40平方公里,阎良区新型工业园4平方公里。
临潼渭北规划区40平方公里。
产业空间布局思路日益清晰,结构日趋合理。
五、发展前景广阔“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仍处于上升期,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将不断加快,经济形势总体看好。
随着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的实施,中心城区发展空间面临不足,向南拓展受岭北麓生态环境制约较多,渭北成为工业发展最适宜区域。
尽管“渭北工业区”配套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不够完善,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很大,规划建设的任务繁重,但总体来看,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按照“壮大工业、提升总量、生态优先、板块推进、产业聚集、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重点推进高陵装备工业组团、阎良航空工业组团、临潼现代工业组团三大工业组团建设,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完善产业链条,着力促进产业融合,努力把渭北工业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未来国际化大都市重要的工业承载区和产业支撑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增长极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坚持集约节约,高效用地原则。
渭北工业区各工业组团、专业园区要将用地规模与产出进行挂钩,按照规划要求承担产值指标,不断提高工业区的产出强度。
——坚持工业主导,聚集发展原则。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主导产业规模壮大和结构提升。
以专业化园区为基础,切实提升产业发展配套能力,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延伸,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原则。
整合区域资源,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兼顾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既要充分考虑各板块的实际情况,又要确保“分头招商,统一布点”的实现,促进三大工业组团协同推进。
——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原则。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强化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推动作用,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形成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原则。
政府以落实规划为抓手,做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基础建设、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设最适宜企业发展的新沃土。
——坚持循环经济,低碳发展原则。
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功能的要求,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和“零排放”,确保生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发展目标(一)近期目标(2012-2015年)到2015年,重点建设和完善140平方公里建设,完成渭北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调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链完善的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