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滕州市民居调研报告

滕州市民居调研报告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环艺专业古建、民居调研报告分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践地实践类型□个人实践□团队实践目录一.封皮二.目录三.摘要四.调研报告内容摘要暑假我对家乡当地古建——龙泉塔进行调研,在为期约7天的调研时间里对它的结构,背景,文化,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了解了关于塔的文化:塔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宝塔”。

塔起源于印度,也常称为“佛图”、“浮屠”、“浮图”等。

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

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

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

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

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钵、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

古建、民居调研报告实习地点概况:滕州市,简称“滕”,又称“善国”、“滕国”等,古为“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古为泗水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全国百强县(市)之一。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

”境内有被命名为“北辛文化”的73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有“大汶口文化”的代表遗址岗上遗址,有商周时期的滕国遗址等景观。

是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的故里。

在2010中国县级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位居第13名,连续10次跻身全国百强。

滕州素有“滕小国”之称。

滕始于黄帝,因境内泉水“腾涌”而得名。

周灭商后,武王封其异母弟叔绣于滕,乃称“滕国”。

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于今滕境置滕县、薛县。

汉初,高祖撤小邾置蕃县,西晋仍袭汉制。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滕阳军为滕阳州。

大定二十四年,改滕阳州为滕州(州治滕县),辖滕、沛、邹县三县和陶阳镇。

明初(1369年)撤销滕州。

建国初,曾为滕县专署驻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尼山专区和台枣专区合并为滕县专区(驻滕县),辖滕县、薛城县(原临城县)、峄县(今枣庄市南部)、凫山县等13个县和两个市。

1953年9月,滕县专区和湖西专区合并为济宁专区(驻济宁),滕县改属济宁专署;同时撤销白彦县,将其所辖原属滕县的5个区划归滕县;建立微山县,将滕县所辖湖区划入微山县。

1956年3月,撤销薛城县和凫山县,把其所辖部分地区划归滕县。

同年12月,山东省调整县的等级,滕县由甲等县升为特等县。

1960年3月,把滕县临城公社(今枣庄薛城区全境)的164个自然村划入枣庄市。

1979年1月1日,滕县改属枣庄市。

1983年11月,枣庄市齐村区撤销,设立山亭区(驻山亭),将滕县东部的店子、冯卯、辛庄、徐庄、辛召、山亭、桑村、城头8个公社划入枣庄市山亭区。

1988年3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滕县,建立滕州市(县级);同年5月1日,全市举行了热烈、隆重的建市庆祝大会。

滕州古建:龙泉塔:塔,位于城区东部城河西岸。

原耸立于龙泉禅寺内。

《滕县志》载:“龙泉寺(有)四:一在城东一里许,创始无考。

(明)宣德间僧正玉重修。

塔已渐圮,而千户蔡佑、首事僧无文等募助重修。

寺规制旧极宏丽,塔十层,高十二丈,根称是。

有教谕项理记文,不录。

岁于此为迎春所。

今两廊、方丈俱圮。

虽修之不及前远甚。

俗传云:有大泉,水时漂民居,故建塔以镇之,龙泉之名,盖亦有自云。

”清中期后,寺已渐废,今惟塔存。

龙泉塔为蕃阳八景之一,康熙《滕志》载:题名为“塔影高标”。

道光间滕令王政学唐韦肇于京都长安为雁塔题名故事,为此塔题名为“浮屠峙玉”并赋题名诗,载入《滕志·艺文》。

塔为砖石结构,高40米,塔体安置于石砌须弥座上。

塔基结石严固,八棱,每边长5米,由底边线中点上伸40米至塔顶,所谓“根围称是”即八边长高相同。

形成对称八面八角合围塔体。

累九级,二挑华拱托檐,身外重檐十一级,旧以铁铸六瓦一椎覆顶,悬挑金铃,风动有声。

前有塔室,后有螺旋式砖阶可攀缘至顶,塔室内隔墙和塔壁厚80~100厘米。

整个塔体造型浑厚古朴庄重,是我国“密檐室”宝塔佳作。

塔身全系青砖嵌灰砌筑,虽历经风蚀雨击而无损,尤其是经受了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6月大地震的考验。

康熙《滕县志·灾祥》记载:“十七日戊时,地大震,有声自西北来,如奔雷,又如兵车铁马之音,地若舟浮掀荡于危涛惊浪中,崩城郭,坏庐舍,人民多殒,城东地陷,涌出水有泥沙,前史所未闻也。

”此塔仍巍然耸立。

塔底东侧,嵌有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重修龙泉塔碑记》一石,儒学教谕项理撰,文谓:“尝闻之,昔阿育王(系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国王)所造塔八万四千,弥布天下,上方明刹皆所以藏舍利而见也。

然兹塔之建,虽莫考其详义,迹不过如是而已。

”此见五百余年前,为重修龙泉塔撰记的乡贡进士项理,对始建此塔之由,也只是一个设想,亦无从寻得真证,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专家按其建筑风格推论,当属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清至民国,塔屡遭战火摧残,故而塔刹倾毁,挑檐斗拱脱落,塔身千疮百孔。

1984年7月,本着“以排险加固,局部复原,保证古塔的历史、科学、艺术文物价值不变”的维修标准和原则,滕县人民政府拨款13万元,历时半年余,对龙泉塔进行了再次重修。

龙泉文化广场东临荆河,西至塔寺路,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近4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60%。

龙泉文化广场利用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就低成湖,就高筑台,地形处理高低错落,布局自然活泼,竖向空间和水平空间层次变化丰富,景区布置个性鲜明。

整个广场由双龙潭、下沉广场、大草坪、旱喷泉、圆形露天舞台,圆形石雕为主,配以形状各异的花坛、台阶、亲水平桥等各具特色的园林景点构成。

龙泉古塔、王学仲艺术馆、汉画像石馆、墨子纪念馆(墨子国际研究中心)、墨砚馆、鲁班纪念馆、滕州博物馆新馆等富有文化特色和地方气息的文化建筑群围绕在广场周围,成为集游览、观赏、休憩、娱乐、科普、文化教育于一体,极具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的综合性敞开式公共游乐场所。

龙泉文化广场已形成龙泉古塔、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汉画像石馆、滕州博物馆新馆、王学仲艺术馆、墨砚馆、“一塔六馆”的框架格局,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广场。

滕县故城:滕国址在今城区西南十四里的姜屯镇滕城村;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的滕县县治,在滕城村西北一里许;汉代所置之蕃县县城在今城区西北部;今之县城为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东移2里(在今县城中心)之围筑土城。

初置6条街,12条巷,后续增建11条街、13条巷。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将土城砌以砖石,筑梁坝堰(在今前洪村东)引南梁水(今城河)穿越黄山桥入护城濠。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复土扩修城墙,增高2尺,拓宽3尺并饰建女墙、垛口,达到城周长5里许,墙高3丈5尺、宽1丈5尺,四个城门皆有内外两门,外门呈半圆形称关门,两门之间俗称瓮城,内门上有方砖铺平台以石围栏之城楼,叠脊筒瓦,重檐翘厦,雕梁画栋,俨若亭阁。

内外门上均有石刻门额:东内门为“云连东岱”,外门为“宗鲁”;西内门为“宝庆西畴”,外门为“怀古”;南内门为“化洽南离”,外门为“迎薰”;北内门为“恩承北极”,外门为“望阙”。

还建有4角楼和24堡。

城濠深1丈5尺,城门口设有木质吊桥,城濠沿岸栽柳,池植莲藕,盛称“池莲四面”,为蕃阳八景之一。

明正德7年(公元1512年)又筑郭城以护四关,周长10余里;建门楼四座,门额石刻题字东为“清尘”、东南为“朝阳”、南为“迎薰”、北为“承恩”,康熙年间在城墙东南角建魁星楼,内供奉有魁星点元的木质雕像。

清代曾先后三次重修城垣,康熙7年(公元1668年)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滕县城、郭墙全部崩塌,直到乾隆32年(公元1767年)重修,整整相隔100年,城池恢复了旧观并新增建街道13条,巷子31条。

咸丰4年(公元1854年)和光绪19年(公元1893年)两次重修城墙。

光绪34年(公元1908年)在城墙外侧建空心炮台两处。

民国前期城墙尚属完好,墙外侧为大型净面基石,砖砌到顶,上列垛口,内侧为三合土夯筑,加以砖砌,女墙压顶,四门修有登城马道,墙的四角内圆外突,墙角与城门之间,均筑有或空或实的炮台突出墙外。

当时城濠依旧,大部淤浅无水,民国初年,进行了清淤并将四浮桥改建成石砌拱桥,桥两侧装修石栏,桥面铺筑条石,四门桥的造型基本一致,唯高矮不一。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复筑郭墙,墙为三合土板夯,高约6米,南起善国门西,绕东、北、西三关至城墙西南角,周长约5公里。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邑人生克昭捐银币千元修复城墙。

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攻袭县城,东门以南一段城墙被炮火轰毁,南关城楼被轰倒,郭墙同时被毁,古城惨遭破坏。

后虽又修补,然在1945年和1948年两次解放县城的战火中,城墙残毁,郭墙废弃。

此后群众铲平郭墙建造民房。

自1952年开始拆城墙填城濠建新街,到1985年拓宽善国路止,城墙土逐渐被用光,现仅在工农兵剧场东侧及南门处,因民房占用墙基或用作一侧山墙,尚存一点微迹。

(无资料,现已拆除)总结:滕州市的古建、民居基本上符合中国北方传统建筑!龙泉塔更是反映了在明朝时期的建筑个性和外观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了解到战火对建筑文物的摧残!更能使我们更加的去保护和珍惜!滕国址在今城区西南十四里的姜屯镇滕城村;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的滕县县治,在滕城村西北一里许;汉代所置之蕃县县城在今城区西北部;今之县城为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东移2里(在今县城中心)之围筑土城。

初置6条街,12条巷,后续增建11条街、13条巷。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将土城砌以砖石,筑梁坝堰(在今前洪村东)引南梁水(今城河)穿越黄山桥入护城濠。

明成化八年(公四浮桥改建成石砌拱桥,桥两侧装修石栏,桥面铺筑条石,四门桥的造型基本一致,唯高矮不一。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复筑郭墙,墙为三合土板夯,高约6米,南起善国门西,绕东、北、西三关至城墙西南角,周长约5公里。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邑人生克昭捐银币千元修复城墙。

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攻袭县城,东门以南一段城墙被炮火轰毁,南关城楼被轰倒,郭墙同时被毁,古城惨遭破坏。

后虽又修补,然在1945年和1948年两次解放县城的战火中,城墙残毁,郭墙废弃。

此后群众铲平郭墙建造民房。

自1952年开始拆城墙填城濠建新街,到1985年拓宽善国路止,城墙土逐渐被用光,现仅在工农兵剧场东侧及南门处,因民房占用墙基或用作一侧山墙,尚存一点微迹。

(无资料,现已拆除)总结:滕州市的古建、民居基本上符合中国北方传统建筑!龙泉塔更是反映了在明清时期的建筑个性和外观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了解到战火对建筑文物的摧残!更能使我们更加的去保护和珍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