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考察报告篇一:传统民居考察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考察日记、报告书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习地点:报告日期:环境设计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报告评分标准平时抽查考察日记进度三次,其中题意为40分,创新性为20分,论述要素为20分,结构为20分。
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成绩评定书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认识实习课程任务书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考察日记(1)篇二:湘南民居考察报告湘南民居考察报告——XX秋季写生考察报告考察时间:XX年11月21日—XX年11月27日考察地点:郴州板梁古村、耒阳周家大屋、衡山南岳大庙前言: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各地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民俗文化的了解是专业所需,不但能丰富知识,开拓眼界而且考察各地域的文化所积累的见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积累专业灵感。
之于前几次的考察,这次我们的目标是对湘南民居的一个考察。
湖南南部的各系民居有着丰厚的历史故事。
记载了一个时期的建筑体系的形成与人文情怀。
代表了当时当地的设计审美观念。
这对于我们环艺学生来说,有许多非常值得吸收和学习的地方。
正文:这次考察我们第一站来到了郴州,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来到目的地板梁古村。
板梁古村荟萃了湘南的古风水文化和宗族文化。
是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湘南古村落,它初建于宋末元初,强盛于明清时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村同姓同宗,总人口2300余人,村民仍保持着原生态的民俗生活。
板梁风景秀丽、背靠象岭,面临溪水,山清水秀、视野开阔、小桥流水、曲径通幽。
古井、宝塔、石板路;青砖、黑瓦、古民居,是湘南民居的典型代表群。
进入村子,需要过一座石桥,这座桥叫接龙桥,是一座三孔九板跨度20米的石板桥,传说是将已走失的龙气接回来。
全桥是九块5米多长、60分公宽的天然整块大青石铺就,从青石板上的凹痕可见历史的久远。
据50岁以上老人讲以前桥下水很深,他们当年曾从桥面跳水嬉戏。
桥后方悬崖上有一栋,小巧而奇特的小楼,名曰“望夫楼”,登楼顶可望穿河溪和官道尽头。
传言板梁乃商埠之地,男子们多乘船顺溪水外出经商。
上去广东,下到长沙、江汉、江浙,夫去少则月余,多则数月难归。
商途遥远,风险难料,妇女们在家日夜担心,牵爱有加,遂早去龙泉寺烧香祈祷,暮上崖头注目观望,风雨无阻。
村中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店铺家居处处以石板路相连,分麻石街、青石街等,如将石街相连长有十数里!自古有“雨雪出门不湿鞋,设客五十(桌)不出村”之称。
足见当年繁华景象。
板梁村连片保存的古民居有300多栋,栋栋雕梁画栋、刻檐飘顶,集湖南建筑风格之大全。
各种石雕、砖雕样样齐全;人物、花鸟、山水栩栩如生,且栋与栋之间各不相同。
尤以下片原清三品官员刘绍苏建居、中片刘绍连建居雕刻齐全、保存完好、美不胜收,为湘南地方所少见。
一个图腾一个意境,一组雕刻一个故事,有待专家学者考究。
板梁村分上、中、下三大房系,每房建有两进约1000多平方米的古厅,奇怪的是建造数百年来从不生蜘蛛网,世上少见,是建材原因还是建筑设计值得研究。
板梁有10口甜水古井、泉水四季喷涌。
特别是上村头的“雷公泉”。
春雷震砸,泉水从石山下喷涌而出,出水量达每分钟10多立方米。
泉水流经三大厅的三个月亮塘,再环绕村庄而下,泉水冬暖夏凉,冬天村民洗用不冷,夏季炎热下溪冲澡纳凉,天旱之年也涌流不息。
水量之大湘南仅有,很具有开发价值。
由于时间关系,只走马与光影小巷里穿行,还是下一站是耒阳,大家徒步走了将近八公里的山路来到了周家大屋。
一路青山绿水,翠竹绕行。
东面倚山,西面临水,屋前古树参天,环境较为幽雅,是比较少见的大型的江南古建筑群。
周家大屋是一处研究古文化,古建筑工艺,人文历史的好去处。
周家大院坐落在耒阳市太义乡东坪村八组。
从陶洲圩逆河而上近八里路,在古树茂密,风景如画的耒河边,人们便能看到一栋古朴沉静的大宅子,那就是周家大院。
东面倚山,西面临水,屋前古树参天,环境较为幽雅,是比较少见的大型的江南古建筑群。
整座大院无论从色调风格都浑然一体,每个房顶都是雕梁画栋,从上依稀可以看到宝瓶、镜子、时钟、人物等图案。
这些经历了时光的木雕不像现在市面上的机器批量生产的木雕,每个图案,花纹都展现了绝美的民间艺术。
房檐下写着诸多情趣盎然的诗句。
栋上雕刻有龙凤蝙蝠、桃花、菊花、荷花、葵花等。
年过七旬的周老人告诉笔者,这里每间房子通风都好,而且很明亮,大院始建于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距今已有119年历史。
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共有48根木柱,大小房屋51间,鼎盛时期居住着180多人。
纵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被誉为我国湘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周家大院主人是周德植,这座大屋是他和妻沈氏云英率五子耗时三年建成,故又名“五美堂”。
周氏后裔在此生息繁衍,人才辈出。
悠悠耒水过柴门;翠竹掩映院落深。
阶前荷塘浮萍碎;小桥拱月水中横。
渔歌唱晚轻舟近;牧笛横吹烟岫明。
最后一站是衡山,去了南岳大庙。
南岳大庙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为八个佛寺,堪称我国寺庙一绝。
无论在建筑、石材、木雕、园艺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本专业借鉴学习的地方。
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
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为八个佛寺,堪称我国寺庙一绝,这次我主要对寺庙的主要殿亭做了仔细观察,首先是御碑亭。
八角重檐攒篇三:婺源民居建筑考察报告婺源民居建筑考察报告考察地点:江西省婺源县考察时间:从XX年7月14日至7月23日考察过程:(原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民居考察报告)江西婺源,一个让建筑师,摄影师心向往之的地方,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传说中的“最美的乡村”,在这次民居建筑考察中,我们小组住宿在李坑,主要考察了大理坑。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该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
住宿几天下来,我们发现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大家评价这是婺源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李坑,我觉得它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让人贴近生活。
它的人文气氛让人难忘.李坑,让我觉得如果说,婺源是一个绿色大公园那么李坑村就是一处绝妙的景致。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
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理坑。
这个以“理”为名的村子是全国百个民俗文化村之一。
它建村于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渐盛,科第蝉联,尤其在明代官宦屡出其村,他们显官在职之时或年老返乡之后,便致力于营造邸第,以耀祖光宗。
至今,以官邸宅第为主体的明清古建筑有130橦之多。
理坑与李坑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节,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
是个美到让人视觉疲劳的地点。
我们主要对诒浴堂做了它的建筑考察,对理坑诒浴堂通过测量,调查,采访等方法对它做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建筑面积,房屋尺寸等等的测绘。
它是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宅地,厅堂梁枋全部用木雕装饰,梁枋之有雕刻精致的梁托,梁柱之间饰有木雕挂落,形象生动,雕工精细,前方大梁上雕刻“九世同居”。
左边上面是“满堂福”,下面是“三英战吕布”,右边上面是“九寿宫”下面是杨家将“穆桂英戏挑杨宗保”,人物栩栩如生,整个木雕图案突出“家和万事兴”这一主题。
厅堂正上方照壁两旁门罩上雕有冰清玉洁的“冰梅图”,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这里的商人是儒商,十分看重读书,经商的同时还不忘刻苦读书,提高文化修养。
听完老一辈的爷爷们讲完关于诒浴堂当年商人们的背景后,心里油然生出一份敬佩之情。
在这里,我们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拍照,2人测量,一人记录并现场画出草图,相互合作的非常协调,我主要负责拍照方面,从建筑的整体到房屋的屋顶,每一层的雕花,窗花,建筑结构,楼梯,走道都进行了全面拍摄,以备后期整理需要。
其他三个成员也很认真,都尽量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草图的清晰性,逻辑性。
小组合作,让我体会到了人多就是力量。
我们共花了7天时间对诒浴堂进行了测绘,时间紧迫,所以我们的时间也是不浪费,每一步都按照先前安排好的计划进行。
测绘的同时,还感受着浓郁的乡间村落的气息。
婺源,这里聚集着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落,而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农村建筑的代表,通过这些天的了解调查学习后,对它的建筑群体格局特点做了以下的总结:1.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徽州的大部分古村落是齐刷刷的黑瓦白墙,飞檐翘角的屋宇随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层叠有序,站在村边山坡上俯瞰全村,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井然。
2.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自然美。
居家环境静谧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3.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朴素美。
以当地丰富的粘土、石灰、黟县青石、水杉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徽派民居构思精巧、造型别致、结实。
测绘和住宿的这些天,我们用心体验着这里的生活,这里的风土人情。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穿行在这古老的高宅深巷间。
在这片山间小镇里,我们不仅仅见识到了这静美的乡村风貌,这里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同样熏陶着我们,享有“书生之乡”的理坑,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儒家理想,走进理坑,在这山间村落里难得充满如此的文化气息,“天官上卿”“尚书第”“司马第”“诒裕堂”等等这些理坑前辈伟人的宅邸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临走之时,大家都对婺源恋恋不舍。
通过这次婺源之行,不仅让我们一睹中国最美的乡村的惊艳,看到了青山碧水的田园风光、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以及恬淡闲适的乡村生活,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艺术素养,感受到了色彩与线条交织的魅力,让我们认识到了婺源的精神与灵魂,启迪我们在设计的路上走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