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作者:文雅朱眉华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2期[摘要]社会支持干预旨为改善特定人群社会支持所采取的策略和专业手法,包括直接的帮助和支持,以及通过改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结构和广度以提高社会支持的措施。
在当前城乡流动背景下,面临外来人口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较低的城市融入以及获取社会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社会工作者如何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促进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和社会融合?本文以在上海两个流动人口聚居区开展的社会服务为例,通过对14户流动家庭和本地社会服务机构相关人员的访谈,结合文献研究和参与式观察,探索以社会支持为本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以此提升社会服务的有效性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通过比较正式和非正式支持的特点,梳理聚居区所开展的社会服务以及其对流动家庭社会支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社会支持维度划分的社区干预模式。
该模式注重整合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同时结合专业化和层次化的社区服务,以实现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工作干预社区服务城乡流动社会融合[作者简介]文雅(1974-),女,湖南岳阳人,麦吉尔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儿童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朱眉华(1964-),女,浙江海宁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家庭与儿童社会工作及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6)02-0017-08一、概念厘清有关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针对个体健康的社区心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会关系对个体健康、抵御疾病和治疗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①②其中,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保护机制作用通过直接效应(主效应),促进个体心理适应,或通过减缓压力带来的负面作用的间接效应,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③④近年来,社会支持研究开始突破心理学界限,发展成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①在内容上,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从结构/功能上看,社会支持受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如强/弱关系分别产生不同种类、数量的社会支持;根据提供渠道的不同,又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支持——正式支持包括政府、事业单位、社区、企业和市场提供的支持,非正式支持包括出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其他私人关系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社会支持还有实际提供的支持和所感受的支持的区别。
②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特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③通俗理解就是来自他人或社会的扶持和帮助。
在我国,社会支持成为帮助弱势群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相关领域。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个体需要足够资源来应对环境的挑战,包括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
前者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增强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需要给他们必要的帮助,扩展他们的社会网络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社会服务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学者理查德·提特穆斯(Richard M. Titmuss)于1958年在《论福利国家》中首次提出。
④它一般泛指直接为改善和提升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福利服务,当对象主体为弱势群体时,它就是社会工作的一部分。
作为我国第一个关于社会服务的公共政策,2012年民政部联合财政部制定的《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把社会工作服务定义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的包括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协调、社会功能修复和促进个人与环境适应等在内的专业服务”。
⑤二、文献回顾和问题提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大批农村流动人口的涌入,社会融合成为城市管理者和研究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社会融合是个人或群体与新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理解和适应的复杂过程,受到个体自然社会特征、经济及社会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制约。
⑥其中,社会支持是影响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外部变量之一。
Berry在他的文化适应理论框架中提出了四种受不同跨文化策略影响的融入模式: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离(separation/segregation)、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其中,整合是融入模式比较成功的一种。
⑦只有当外来人口与本地族群保持良好人际交往并从中得到相关社会支持,才能较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达到较好的适应水平。
在跨区域(城乡)流动中,物质和信息的支持可以减轻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情感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支持有利于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从而有效促进社会融合。
⑧然而研究表明,当前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度偏低,主要体现在:第一,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原因,大多数流动人口仍属于城市弱势或社会底层群体,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群体中。
第二,在社会交往和社区融入上,一方面,外来群体仍然与城市居民之间保持“平行生活”的状态,“没有互动的共存”;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缺乏社区参与的意识和热情,容易成为社区边缘和隐形群体。
①第三,新生代流动人口有较强的城市化意愿,绝大多数不愿意回到农村、也缺乏回乡务农的技能。
然而,现有的制度体系和安排无法满足他们在城市社会的教育、就业、婚姻等需求,由于很难顺利地融入城市,这些年轻人往往成为城市新贫困人口的来源,不利于城市和谐发展。
②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与他们获取社会支持能力的不足也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他们主要依赖由血缘和地缘构成的自身非正式支持网络,即从个人微观层面获得必要支持。
虽然这种建立在乡土意识和社会基础上的初级关系能够在流动之初为个体在就业、生活等方面提供帮助,节约融入成本,但却不利于流动人群的长期性的深层次融入。
③而且,随着举家迁移人口的增加,流动个体的后代在城市定居意愿增强,在他们的社会融合进程中,来自非正式网络支持的影响力明显下降。
④另一方面,对社会融合有着重要意义的来自正式系统的支持和帮助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研究表明,与非正式社会网络相比,外来务工人员较少从正式机构获得帮助和支持;⑤他们参加城市社会保险项目比例偏低;⑥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从未参加过任何社会服务。
⑦如何改变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现状,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亟需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目前,对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与社会支持网络相关的课题,如翟学伟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建立的内群体是农民工在职业流动和社会流动中的主要依赖,并就此给出了原因;⑧曹子玮讨论了农民进入城市后建立异质性高的工具网络和网内资源对农民工工作支持的问题,并对再建构网络能够产生和维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⑨李树茁等通过对深圳的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认为流动导致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变小并趋向以强关系为主,不利于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⑩这些研究一方面表明非正式支持网络在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和描述上,缺乏对开展干预工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跨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有了新的长足发展。
11其中,很多针对流动人口的专业机构和服务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包括相关调查研究、心理调适、就业、维权、政策建议和融入服务等等,还配合政府相关机构开展了低保、救助、计划生育、预防犯罪等帮助和服务。
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进一步介入到社区服务中,以社区为平台,服务于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社区弱势群体,提升其社会生活素质以及社区参与度和认同感。
当前,在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如何在社区服务中把握自身专业定位,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成为值得社会管理部门、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工作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这一现实情况下,我们认为从专业社会工作角度出发,探索社区干预模式来指导社区社会服务的开展,提高流动人口社会支持,促进他们的社区融入和社会融合,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
三、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研究在上海两个流动人口聚居区——G社区和T村开展。
G社区原属黄浦江东岸沿江农村地区,在浦东开发背景下快速转向城镇化。
由于管理缺位与利益驱动,G社区成为以农民自建屋和早期国企建房混杂为主,密度大、人口拥挤、环境脏乱、道路狭窄、设施配套不全的外来人口聚集区,外来人员规模占总人口数的81%。
另一调查点,T村则位于浦东中部的城乡结合处,外来流动人员及其家属占达全村总人数的93%。
村内外来人口所居建筑多为本地居民旧有住房或者违章扩建而成,建筑密集老旧,街道狭窄,公共卫生设施缺乏。
从2010年以来,社工机构和社工在这两个聚居区开展了针对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相关社会服务项目。
笔者选取了两个聚居区内的14户流动家庭,开展了半结构式入户访谈,了解这些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在遇到困难时从何处获得帮助,以及对不同来源社会支持的感受和看法。
笔者还访谈了包括社工、居委、街道相关人员在内的11位关键知情人,结合文献研究和参与式观察,探讨开展旨在提高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社区干预的可能途径及方法,以期发挥出社会服务的最大效用。
四、研究发现(一)流动人群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局限在访谈中了解到这些流动家庭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是基于乡土关系发展起来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包括亲戚、老乡、工友等。
在生活遇到重大困难和变故时,非正式支持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大部分工具性和实质性的支持。
“出车祸后感觉天都塌了……后来老乡和亲戚帮忙凑钱开了这个菜摊,维持一家人生活。
借的钱每一笔我都记了帐,先还老乡和以前同事的,再还亲戚的,最后是家里人。
亲兄弟明算账嘛。
”(家庭1)除此之外,非正式支持网络还提供了信息、情感支持和社会交往支持,满足了这些流动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需要。
从访谈中发现,即时性和方便获得是流动家庭从这类网络获取社会支持的主要特点,即可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得到相应的帮助。
同时这类支持具有互换性,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互换的行为实际上已成为流动人口加强相互之间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正所谓“你来我往,越帮越亲”。
然而,来自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帮助和支持往往同质性高,比较单一,不足以满足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和深层次的融入需要。
大多数被访谈的家庭认为,在子女教育和权利平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与他们的融入需求密切相关,而这类由于结构性原因引起的问题,从相关政策、福利保障项目和社会服务等正式渠道获得的支持或帮助会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