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必然趋势:杨叔子摘要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前者主要为后者导向,后者主要为前者奠基;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者同源、共生、互通、互补、不可分割,对其形而下的基层与形而上的顶层而言,则完全一致,而在知识这一中层,两者互异,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的交融,在人生追求、知识、思维、方法、相互关系与身心健康诸方面,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学习、思考与实践三方面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实现两者的交融,以实现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科学人文文化教育一、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这是江泽民%&&!年’月在一次讲话中的精辟论述。
国力竞争之所以激烈,就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而知识经济之所以初见端倪,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归根结底,当今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
”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与技术之源,技术的重大进展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的进展,亦即来自科学文化的进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是客观世界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赐福于民,也可造祸于民,问题在于人如何去认识、去把握。
二、三百年来,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极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社会问题与精神问题以及科技本身发展问题。
而且,科技发展的速度正越来越快,科技成果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美国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年出版的《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一著中,忧虑此事。
他在"###年此著的中文版序中明确指出:科技“给人们送来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了具有潜在毁灭性的后果。
”怎么办?他坚定认为要作人性思索,要呼吁人性。
而人性、责任感,也正是%&&&年(月“世界科学大会”所给出的最主要的信息。
奈斯比特呼吁:“我们是谁?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什么样的人?至少有三点:一是要有高度的人性,会高度地对社会负责;二是要有高度的灵性,能高智力地预知与控制科技成果的后效;三是要有高度的人性与灵性,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更高的科技手段去制止坏人利用高科技去干坏事,化解其危险的后果。
重要的是,这就需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需要人性与灵性的交融来实现。
显然,这正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二、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有人特有的人性,人还有人特有的灵性,更有人性与灵性交融而升华成的精神境界,及其由此而产生的巨大能力。
人性的开发与培育,主要靠人文教育;灵性的开发与培育,既要靠科学教育,也要靠人文教育。
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
质言之,教育主要是要用文化开发人的大脑,开发进化了’##万年而具有极大潜能的人脑,而且主要用人文文化开发人脑固有的人性与灵性,主要用科学文化开发固有的灵性,不开发,愚昧、无知,似“人”实非人;而错误开发,则可导致异化人性,扼杀灵性,摧毁潜能。
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的,主要是求真,简而言之,主要就是“是什么”。
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一切违背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规律的认识与活动,必然失败。
然而,科学文化本身不能保证科技发展的方向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而引导这一发展方向的是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满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主要是求善,简而言之,主要就是“应该是什么”。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一切危害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活动,必须制止与消除。
然而,人文文化本身也不能保证其发展的基础正确,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会,保证这一基础正确的是科学文化。
此即,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主要关系即如此。
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
教育,首先是教如何做人,是要开发人性,要有高度责任感。
荀子讲得对:“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正因为如此,人文文化至少严重关系到如下七个方面:第一,民族的存亡。
民族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而非种族“基因”的概念。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至今唯一幸存的古老的文明实体。
罗素讲了一个事实:只有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人类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风风雨雨,不仅没有消灭,也从未中断,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表明:中华民族文化蕴含有深刻的、普适的、永恒的哲理,以这个文化作为民族脊梁骨的民族精神是无穷活力的源泉,以这个精神凝聚起来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压倒、不能战胜的强大生命力。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所作的报告中深刻地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是的,爱国主义正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集中体现,国重于家,家重于己,格、致、正、诚、修,为的是齐、治、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当然,这也蕴涵着“协和万邦”,“四海兄弟”人际关系。
这支持着中华民族顽强地走过五千多年的风雨征程。
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是“背靠五千年,坚持三面向”,“五千年”就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自古迄今的五千多年。
可以说,民族的人文文化,即民族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存亡。
第二,国家的强弱。
国家强弱取决于综合国力。
江泽民讲过,这主要包含三个因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凝聚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族凝聚力是人和,其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无此,就无民族凝聚力。
第三,社会的进退。
社会的进步是全面的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方面的进步,又包括精神文明方面的进步。
一个社会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野蛮、愚昧、落后;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没有人文文化的发展,就是卑鄙、无耻、下流;但是,如果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而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就是大灾难!第四,人格的高低。
人格是度量人性、情感、做人的尺子。
一个人的品质或思想素质,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格,中层是法纪观念,顶层是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绝对是第一位的,统领一切;方向一错,全盘皆错。
但是,基础是人格。
没有人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遵纪守法,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人格,就丧失了人应有的一切。
人性贵于灵性,情感重于智力,做人先于做事。
这对青少年,特别是对少儿,尤为重要。
“幼而学,长而行”;苗不好,成什么材?!才高德缺的人是社会的大灾星。
固然,做人往往通过做事来体现;但是,做事更要做人来引导,来保证。
成材未必成人,成人大可成材。
应深知: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人文文化基本决定着一个人的人格,文艺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五,涵养的深浅。
一个人的涵养,主要指人文文化的涵养。
李岚清"##"年&月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指出:可以断言,一个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没有足够的人文底蕴是肯定不行的。
人文涵养,包括言行的文野、度量的大小、见识的高低、待人的厚薄等等;它为事业奠基。
苏轼有两文写得深刻,《贾谊论》与《留侯论》,前者论贾谊,后者论张良,两人都很有才华,贾谊失败了,张良成功了;因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张良则志大量大,才足识足,“有过人之节”。
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第六,思维的智愚。
美国斯佩里研究人的大脑,’!%"年获诺贝尔奖金。
他发现左脑功能主要同科技活动有关,同严密的逻辑思维有关;右脑功能主要同文艺活动有关,同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顿悟有关,其记忆量是左脑的一百万倍。
因此,主要应开发右脑,而文艺主要是开发右脑。
日本春山茂雄认为,左脑是个人脑,右脑是祖先脑,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的精华都在右脑,人的重大决策几乎全由右脑最后做出。
因此,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强大的创造力,一定要重视人文文化,重视右脑。
右脑是原创性创新的源泉。
但两脑相互联系,用其一废其二,不仅其二废,其一也不会好。
!第七,事业的成败。
人文文化主要两大作用:一是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几乎决定着人性;一是活跃思维,开拓原创性创新的源泉,严重关系着灵性。
一般所讲的非智力因素或“情商”,实际上是人文文化素质的体现,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起了主要作用。
其实,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苟利国家,死生以之。
”讲得多好!当然,这决不是说,科学文化不重要。
科学文化异常重要,是“立世之基”。
无科技发展,就无社会进步;无现代科技,就无现代文明。
一个文化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与精神。
人文知识是人文文化的载体,是精神世界的基础;人文思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是人文文化发展的支撑;人文方法是人文知识、人文思维得以实现的手段;人文精神则是人文文化的精髓,是求善而止于至善的境界,并推动着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与人文方法等的发展。
对于科学文化而言:第一,科技知识是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是一元的;正因如此,所以是普适的,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而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人类没有发现、发明、创造,社会就不能前进。
科技落后,就要挨打。
这就是历史。
第二,科学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这是正确思维的基础。
一切反逻辑的,必然是错误的。
第三,科学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这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一切反实证的,必然导致失败。
爱因斯坦在#"世纪&"年代曾说过,西方科技之所以比中国发展得快,在于有系统的逻辑思维与严密的实证方法。
第四,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精髓,并推动着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等的发展。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人文精神;因为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的。
一切反科学精神的,必然是反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必然是没有任何好下场的。
要高度重视科技。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年#月!’日在杂志《()*+,)+》撰文《让科学服务于所有国家》中指出:“我们怎样才能在信息经济时代促进发展?我们怎样才能防止全球和地区性环境破坏?什么才是利用有益新技术、制止恐怖主义和对较快传播的疾病做出快速反应的最好办法?今天,为解决这些问题,每个想制订合理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的国家都必须依赖于它自己的科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