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摘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推动文化巨车前进的两个轮子,是铸就先进文化强劲肌体的重要元素。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中产生的两大文化现象。
两者是从融合到分裂再到融合的历史演变过程,目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进一步的融合具有历史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具有深刻的价值一致性,两者共同的目标是指向人类真善美的崇高理想境界。
【关键词】科学文化,人文文化,融合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概念辨析文化是人类发展史上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合,表现为人类生活与生产的方式。
文化可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构成了文化的两个维度。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存在的两大文化现象。
它们统摄着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形成不同视野中的世界图景,它们的分野、对峙与交融、互渗,赵成了人类知识与智慧的曲折演进。
尽管人们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争论不休,但对其概念却仍然缺少基本的、清晰的界定。
英文中“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一是就是“知识”、“学问”,所以,从最初人们使用“科学”这一范畴时起,就是把它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1]。
在这里,“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科学文化是在人类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反过来成为人们追求真理时的科学指导。
科学求真就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
他有三个特点:一是追求真,崇尚客观性和求实性。
具体表现为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把主体对认识过程的干扰视为科学的大敌,竭力去逼近排除了一切主体作用的事物本来面貌。
二是理性至上,努力把个别的、无限丰富多彩的感性经验抽象为具有普遍性、统一性和简洁性的概念、范畴和公式。
三是科学的对象无禁区,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范围和不断开拓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是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内在冲动。
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是科学文化的五个要素[2]。
“人文文化”是从“人文主义”演变过来的。
人文文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共同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尤其体现在哲学、宗教和艺术中。
人文文化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
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
主张一切认识和实践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
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三是人文的对象有禁区。
在选择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和指向研究目标时,无不受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制约。
人文文化的内容体现在精神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包含着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在人类早期的文化母体中,二者完全是内在地融为一体的。
科学不仅表现为形式上与哲学、宗教、艺术的浑然一体,更主要的是内容上与人的存在的统一。
这从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主题可以看到。
古代最早产生的自然科学是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和医学,说明古人既注重研究外界的自然,又注重研究自身的自然。
古代哲学一开始注重的是研究世界的本原,到苏格拉底那里转向“认识你自己”。
同样,在中国,庄子“庖丁解牛”的寓言所显示的那种“因其固然”、“依乎天理”的文化取向和境界,就充分体现了技术达到至境后所透露出来的诗意。
东汉张衡研制的“地动仪”,既是一件科学仪器,又是一种技术装置,同时还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因此,古典文化与技术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3]。
在人类步人近代工业文明之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处于一种完全对立的状态。
这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产生。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割裂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互补性和内在联系,形成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
科学主义无限夸大科学的作用,推崇理性和科学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力量,贬斥关于人的价值、尊严的空洞口号,片面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并把科学理念不加限定地推广到人文科学的一切领域,导致了人文文化的失落;人本主义则鼓吹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和科学进步,主张抽象的个人价值、个人理想、个人本位和个人中心等,无限夸大人的意志、情欲、生命、潜意识直至本能的作用,造成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严重分离。
各执一端的观点都对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20世纪以后,在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汇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一方面,人们在从事科学活动时既要遵循科学文化,又要顾及其人文社会后果。
另一方面,人文文化与科学理性相适应,努力吸收科学的成果与内容。
科学文化能保证人文文化得到真正的实现,而人文文化则能保证科学文化的正确指向[2]。
2、两种文化融合的必然性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当代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越来越呈现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是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从根本上是内在统一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两种文化内在统一的终极基础[4]。
尽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研究的对象、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这两种科学都统一在人们的现实世界之中。
具体地说,是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中。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之物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在人的身上映现着自然系统的完美和谐与动态演进。
这就为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及科学文化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学及人文文化的统一提供了终极基础。
人是一切科学的主体,是科学及科学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根本依据,人的生存意义决定着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即科学技术的终极指向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最高目的;科学理性在价值尺度上也只能以服从人的人文本性为最高价值。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充满人类理想和激情并与人类自身发展、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依靠科学文化将自己从动物界提升为人,并演进为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主体;而科学文化也在人文文化的关照和指引下不断向前发展。
科学文化是因为人的存在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离开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科学文化的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科学文化什么时候离开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照,什么时候就成为社会发展的祸害。
任何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都离不开三种基本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这三种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交叉,构成人类生活方式总体结构的基础。
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正是渗透于人类生活方式各个要素之中的文化意识和观念,是与特定的人类生活方式的总体连为一体的。
正是这种关系,成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的内在根据。
如果说,自然科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人文科学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两种关系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展开的基本关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人类生活方式总体结构的基础。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正是渗透于人类生活方式中的文化意识和观念,是与特定的人类生活方式的总体连为一体的。
因此,两种精神得以生存的基础是现实生活世界,它们就是统一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之中的,当然也是可以融通的。
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浑然一体、分离与更高层面上“复归”、重新“联姻”的过程。
在古代,哲学和具体科学浑然一体。
到了近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独立学科。
随着学科愈分愈细、门类越分越多,科学与人文出现了彼此分离的状态。
然而,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科学与人文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复归”、重新“联姻”。
这是从当代科技发展综合趋势中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其标志就是在科学与人文的交叉和边缘地带,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这些学科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分界,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创造了条件。
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潮流促进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从冲突走向交融的发展过程[5]。
科学文化中的科学精神本身就体现着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科学文化体现的精神并非只是自然科学的精神,而是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不仅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而且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关心人类自身及其命运,必须是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
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臻美精神,以及如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所揭示的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论的精神气质等,本身就是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以实证精神与理性精神的珠联璧合为根基的科学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以及由此衍生的独立性、独创性、自由、宽容、公正、人的尊严和自重等价值,都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情操,也是抗衡和抵御现代社会的种种流行病——极端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物欲主义、拜金主义的有效解毒剂。
这样,我们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中,就看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在统一性[3]。
3、两种文化融合的意义诚然,人不可能穷尽科学的对象,科学也无法穷尽人的世界,但科学与人之间存在着互渗互促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要从人文文化中获得教益,而人文的发展也要从科学文化中汲取营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互利互补的关系。
从理论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得理性与情感、分析与感悟、追求真实与求善求美等两极之间达成了某种沟通,而最重要的是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了某种和谐统一。
对世界的认识及其成就:不仅从科学出发,判别其对或错,而且还从人出发,看其能否符合人的“需要”,给人带来利益,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美感和愉悦。
即:人们在认识中,既要追求“真理",又要讲究“价值”。
正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才使现代认识论日益走向“真理论”与“价值论"的有机统一,这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在理论上最为深刻的意义。
从实践看,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融合,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随着“全球问题”的出现,特别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这一思想表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
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要树立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的观念,这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文价值的追求,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