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茶文化的历史起源及泡茶方法

黑茶文化的历史起源及泡茶方法

黑茶文化的历史起源及泡茶方法
黑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

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

据《封氏闻见录》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
名马市茶而归”。

黑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黑茶”两字。

明朝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明御
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

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买。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即公
元1585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
率越境私贩。

”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

因此16世纪
末期,湖南黑茶兴起。

湖南黑茶生产始于湖南益阳安化县。

据唐·杨烨《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化所产渠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

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
“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

”这证明在唐代湖南安化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有些
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
就有黑茶生产。

2009年,安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
产地。

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酉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

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

虽然按史书记载,安化黑茶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
“渠江薄片”。

但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又改写了历史。

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证即茶一箱,箱内黑色颗粒状实物用显微镜切片被确认为是茶。

自此以后,这箱茶叶从何而来?益阳市茶叶局局长、高级农艺师易梁
生经过多年考察、研究、分析,认为是安化黑茶,原因如下:
一、从地域位置来看,汉唐时期,安化属益阳县,隶属长沙郡管辖。

而安化茶叶历来就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优良品质,是
封建社会上层人士的首选嘉茗。

二、从保存品质上看,绿茶等其他茶类根本不具备如此长的存放期,而安化黑茶因工艺独特可长期存放。

三、从运输便利上看,安化经陆路肩挑马驮,水路木竹筏和船运到长沙十分方便。

五、早期安化黑茶要经松枝、松木烘烤干燥制作工序,具有气味芳香、杀菌防腐的功效,陪葬功能显著。

并且马王堆出土茶叶已凝
成规则不一的黑色小颗粒,与我们现存的陈年散装安化黑茶如出一辙。

那么,如果马王堆汉墓里的茶叶来自安化,安化黑茶的历史则至少可再前推900年,达到2300年。

安化黑茶,千年黑茶,源起安化。

雅安黑茶历史渊源
《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

《明史·茶法》: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
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

”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
即今雅安市天全县。

《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

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唐、
宋以来,朝廷先后行“茶马互市”、“榷茶制”、“引岸制”等策“以茶治边”,雅安藏茶迅速发展。

《明史·茶法》:宋太祖“设
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今天全)、黎(今汉源)、雅(今雨城)抵朵甘、乌思藏(康、藏都司),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宋熙宁七年在雅设茶马司,位于今名山新店,其遗址是我国至今为
止唯一可考的茶马司遗址。

黑茶
雅安藏茶制作技艺,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在加工过程中代代口授心记,近代始有文字记载。

雅安藏茶生产明朝以
前为分散加工,朝廷统一收购经营。

《雅安县志》(民国版)载:最
早藏茶加工企业为有“天兴”、“恒泰”、“聚成”等茶号。

清朝
允许民间藏茶贸易,私营藏茶企业增多,到清末,雅安、天全、荥经、名山、邛崃等县茶号有200多家。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
为抗击英国侵略,抵制印茶入藏,振兴雅安边茶在藏区的地位,川
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及四川劝业道共同主持,组织雅安、名山、天全、荥经、邛崃五县茶商集资33.5万两白银,在雅成立官督商办的“边
茶股份有限公司”。

辛亥革命后,公司解体。

泡茶第一步:投茶将黑茶大约15g投入如意杯中。

如意杯是泡黑茶的专用杯,它可以实现茶水分离,更好的泡出黑茶。

泡茶第二步:冲泡按1:40左右的茶水比例沸水冲泡。

由于黑茶比较老,所以泡茶时一定要用100摄氏度以上的沸水,才能将黑茶
的茶味完全泡出。

用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200毫升冲泡,加盖4-5分钟后,便可饮用。

这种泡法的缺点是:如水温
过高,容易烫熟茶叶(主要是绿茶);水温较低,则难以泡出茶味;而
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时喝不完,浸泡过久,茶汤变冷,色、香、味
均受影响。

改良冲泡法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先倒入少量开水,
发浸没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使可趁
热饮用。

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
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

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
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
出10%左右;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

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用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浸出,使可一次快速饮用。

饮用速溶茶,
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品饮乌龙茶用小型紫砂壶。

在用茶量较多(约半壶)的情况下,第一泡1分钟就要倒出来,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
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从第二泡开始要逐渐
增加冲泡时间,这样前后茶汤浓度才比较均匀。

泡茶水温的高低和用茶数量的多少,也影响冲泡时间的长短。

水温高,用茶多,冲泡时间宜短;水温低,用茶少,冲泡时间宜长。


泡时间究竟多长?以茶汤浓度适合饮用者的口味为标准。

据研究,绿茶经一次冲泡后,各种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大不相同的。

氨基酸是茶叶中最易溶于水的成分,一次冲泡的浸出率高达80%以上;其次是咖啡碱,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冲泡的
浸出率较低,约为45%左右;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于40%。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绿茶充分,尤其是红碎茶,颗粒小,细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冲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绿茶高得多。

目前,国内外日益流行袋泡茶。

袋泡茶既饮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
效物质的浸出量,提高茶汤浓度。

据比较,袋泡茶比散装茶冲泡浸
出量高20%左右。

泡茶选水
“茶滋于水,水藉于器”,要泡一杯好茶,有名茶、美器仍然是不够的,好茶还需好水泡。

茶与水最基本的关系是相生相荣,有水才有所谓品饮意义的茶,离开了水,茶叶根本显示不出它的作用和价值。

泡一杯好茶,对水质、水温、水的烧制都有严格和很高的要求,总的来说“本山水泡
本山茶”的为佳,因为茶性水性两相宜。

前人选水泡茶有不同的标准,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陆羽为代表的以水源分优劣。

即,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论述的“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二是以味觉、视觉鉴别,认为味甘、色清的水好,反之则差。

三是以清乾隆皇帝为代表的以水的轻
重来鉴别,认为水轻的比重的好。

这三类辨水方式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都有其片面性。

现代科学根据水中钙离子、镁离子含量的多少,把水分成硬水和软水。

每公斤水中,钙离子、镁离子含量超过8毫克者称为硬水;低
于8毫克者称为软水。

如果水的硬性是由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引起的,称为暂时硬水。

暂时硬水经高温煮沸后,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
即分解沉淀,变成软水。

如果水的硬性是由含钙、镁的硫酸盐或氯
化物引起的,则称为永久硬水。

水的硬度与茶汤的品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水的硬度影响水的PH值(酸碱度),而PH值又影响茶汤的色泽。

当PH值大于5时,汤色加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就倾
向自动氧化而损失。

由于水质的不同,泡茶一般以泉水为最好,其次是溪水、天落水,再次是江水、河水、湖水等。

现代科学要求,泡茶的好水,首先要
无毒或不超过有毒的标准含量;其次无污染或不超过污染的规定:第三,要有有利于溶解茶叶的有益成分。

只有干净、卫生、无毒、无
污染、水质良好、溶茶效果好的水才能泡出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色、香、味俱全的好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