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8 空气横掠单管强迫对流换热系数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 测算空气横掠单管时的平均换热系数h 。
2. 测算空气横掠单管时的实验准则方程式13Re Pr nNu C =⋅⋅。
3. 学习对流换热实验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对流换热的定义对流换热是指在温差存在时,流动的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2、牛顿冷却公式根据牛顿冷却公式可以测算出平均换热系数h 。
即:h=)(f W t t A Q-Q A t=⋅∆ w/m 2·K (8-1)式中:Q — 空气横掠单管时总的换热量, W ; A — 空气横掠单管时单管的表面积,m2;w t — 空气横掠单管时单管壁温 ℃;f t — 空气横掠单管时来流空气温度 ℃;t ∆— 壁面温度与来流空气温度平均温差,℃;3、影响h 的因素1).对流的方式: 对流的方式有两种; (1)自然对流 (2)强迫对流 2).流动的情况:流动方式有两种;一种为雷诺数Re<2200的层流,另一种为Re>10000的紊流。
Re — 雷诺数, Re vud =, 雷诺数Re 的物理定义是在流体运动中惯性力对黏滞力比值的无量纲数。
上述公式中,d —外管径(m ),u —流体在实验测试段中的流速(m/s ),v —流体的运动粘度(㎡/s )。
3).物体的物理性质: Pr — 普朗特数,Pr=αν= cpμ/k 其中α为热扩散率, v 为运动粘度, μ为动力粘度;cp 为等压比热容;k 为热导率; 普朗特数的定义是:运动粘度与导温系数之比 4).换面的形状和位置 5).流体集体的改变 相变换热 :凝结与沸腾4、对流换热方程的一般表达方式强制对流:由外力(如:泵、风机、水压头)作用所产生的流动 强迫对流公式为(Re,Pr)Nu f =自然对流:流体因各部分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流动。
自然对流公式为Nu=f (Gr ,Pr ) 1).Re=vul =雷诺数Re 的定义是在流体运动中惯性力对黏滞力比值的无量纲数Re=UL/ν 。
其中U 为速度特征尺度,L 为长度特征尺度,ν为运动学黏性系数。
2).Pr=αν 定义:流体运动学黏性系数γ与导温系数κ比值的无量纲数 3).Nu=λhd(努谢尔数)4).Gr=23νtgad ∆式中a 为流体膨胀系数,v 为流体可运动系数。
格拉晓夫数 ,自然对流浮力和粘性力之比 ,控制长度和自然对流边界层厚度之比 。
5、对流换热的机理热边界层热边界层的定义是:黏性流体流动在壁面附近形成的以热焓(或温度)剧变为特征的流体薄层热边界层内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主流区温度梯度为零。
当壁面与流体之间的温差达到壁面与来流流体之间的温差的0.99倍时,即()()99.0/=--∞t t t tww,此位置就是边界层的外边缘,而该点到壁面之间的距离则是热边界层的厚度,记为δt(x)6.空气横掠单管换热时,实验关联式的确定根据传热学理论,换热系数与流速、管径、温度、流体物性等有关,并可用下列准则方程式关联:(Re,Pr)Nu f = (8-2 ) 空气横掠单管换热时,实验关联式为:13Re Pr n Nu C =⋅⋅ (8-3)在定常性温度下(m t ),普朗特数r P 可视为常数,故(3)简化为:Re n Nu C '= (8-4)式中Nu — 努谢尔数,Nu λhd=,Re — 雷诺数, Re vud =, Pr — 普朗特数,1313Pr Pr C C C '=⋅=⋅ (8-5) C ,n — 由实验确定的常数,m t —定性温度由下式确定:()2+=w f mt t t ℃ (8-6) T w上述公式中,d —外管径(m ),λ—流体的导热系数(w/m ·℃),u —流体在实验测试段中的流速(m/s ),v —流体的运动粘度(㎡/s )。
7.实验关联式计算设y=lgNu ,x=lgRe ,在双对数坐标系下,公式(8-4)可写为:lg y n x C '=⋅+ (8-7)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常数lg C 及n 可按下式计算:211112211lg ======-'=⎛⎫- ⎪⎝⎭∑∑∑∑∑∑N N N Ni iiiii i i i NNi i i i x y x y xC x N x (8-8)n =1112211N N Niiiii i i NNi ii i x y N x yx N x =====-⎛⎫- ⎪⎝⎭∑∑∑∑∑ (8-9)式中: N 为实际工况测试点数(N=11或N =10)。
8.实验参数计算(1)空气流速u 根据u=空介ρρ3102-⨯H g m/s (8-10)式中:g — 重力加速度, m/s 2H — 微压计动压头(实测), (酒精柱高) ρ介— 酒精密度(ρ介=0.89*103kg/m 3),ρ空— 空气密度(查表), kg/m 3(2)单管加热量QQ=UI 单位:W (8-11) 式中 U — 实验管端电压(实测), I — 实验管工作电流(实测)。
9.实验结果误差计算用均方根误差σ可以反映实验点(x,y )与关联式代表线 (lg y n x C ''=⋅+)的平均偏差。
21()Nii iyy N σ'-=-∑, (8-12)其中,N 为测试点数(N=11或N =10)。
三、实验设备实验系统装置结构如图8所示。
实验主体由风箱、风机、有机玻璃风道组成。
试验管为薄壁不锈钢加热圆管,安装在有机玻璃风道实验段中间。
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的直流电对试验管直接加热。
低压大电流直流电由硅整流电源供给。
调整硅整流电源可改变圆管加热功率。
为使雷诺数Re 有较大的变化范围,一方面在每个实验台上安装不同直径的单管;另一方面,通过调节风机入口处的调风口来改变空气的流速。
四、测试方法及实验步骤在试验管处风道中装有毕脱管,通过倾斜式微压计测出实验段中空气来流的动压H ,然后计算空气流速u 。
为了准确测定试验管上的加热功率并排除管子两端的影响,在距离管端一定距离处焊有二电压测点a 、b ,经过分压箱和转换开关,用电位差计准确测定该二电压测点处的电压降U 。
试验管的加热回路中串联了一标准电阻,电流流过标准电阻时的电压降△U 经转换开关和电位差计测量,然后确定流过试验管的工作电流I 。
为了确定实验管壁的温度t w ,在试验管内壁埋设热电偶(热端),由于管壁很薄,仅0.2~0.3mm ,故可足够准确地认为外壁温度t w 等于内壁温度t w ´。
为使测量系统简化,冷端热电偶置于空气流中。
既热端所处温度为管内壁温度t w ´,冷端所处为空气温度t f ,由电位差计测出温差热电势E (f w t t ,')。
空气温度t f 用挂在墙壁上的水银温度计测量。
实验时对每一种直径的管子,空气流速可调整10个工况,加热电流可根据管子直径及风速大小适当调整,保持管壁与空气间有一定的温差。
每调整一个工况,须待工况稳定后才能测量有关数据。
六、实验报告1.完成实验原始数据记录(表8-1)。
2.完成实验工况数据处理(表8-2)。
3.将测出的实验点(X1,Y1)~(X11,Y11)绘在坐标图上,试说明实验点的分布规律。
4.将实验关联式的代表线: lg y n x C '=⋅+绘在坐标图上,试算出实验点与代表线的平均偏差。
注:建议用计算机Excel 完成上述实验曲线。
七.实验注意事项:1 靠近窗户的试验台,做实验时,一定要把窗帘拉上,光线直射影响实验数据。
2 转换开关不能放在电源板近处,如靠门实验台的转换开关远离电源板及风机箱时,电位差计的测量读数稳定,指针不摆动。
3 测量t f 空气温度时,用水银温度计放在t f 接近处测量。
八、思考题 1.实验管径与准则方程式有什么关连?对于空气横掠单管强迫对流换热过程,你能在教材或其他资料上找出Re 的大至范围吗? 2.影响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试分析空气横掠管束时的强迫对流换热系数?表8-1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时间:实验人: 同组人:实验台号: 单位外径d= (m) 长度L= 0.1 (m) 面积A= (㎡) 调节参考值 最大 1101009080706050403020实测值pmm 气流动压H (= 0.2×P ) m 电 压 V (×5倍率) mVU (=V ×0.201) V电 流 A (×5倍率) mVI (=A ×2) A温 差Mv (×5倍率) mV t ∆(=M v ×23.2)℃来流空气温度 ft℃f t =(t f1+t f2+t f3)/3试件壁温(计算) t w℃表8-2 实验工况整理记录变量名称 单位变 量 计 算最大1101009080706050403020空ρ(f t )Kg/m 3 u (f t )m/s 定性温度t m℃λ(t m ) w/m Kυ(t m ) m 2/s ()r m P t()r m P tQwh w/m 2KNu ReX=lgRey=lg Nulg y n x C ''=⋅+待定常数 C ',C ,n实验关联式:13'=⋅=⋅⋅/Re Re Pr n n Nu C C 平均偏差1--风箱; 2--风机; 3--有机玻璃风道;4--薄壁不锈钢圆管; 5--硅整流电源;6--调风门;7--毕托管;8--倾斜式微压计;9--分压箱;10--转换开关;11--电位差计;12--标准电阻;13、14--温差热电偶。
图8-1 实验系统装置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