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试卷2011 — 2012 学年第 学期 课程名称 中外美术赏析试卷类型 A 考试形式 闭卷 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 题 人 惠淑美 2012 年 5 月 15 日 使用班级 全校公选课 教研室主任 胡长春 2012 年 5 月 15 日 教学院长 刘同亮 2012年 5 月 12 日1.唐代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各有哪些代表画家? 唐代青绿山水:李思训(《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唐代水墨山水:王维(《辋川图》、《雪溪图》,)2.明清有哪些著名画派,并请列出他们的代表人物。
浙派画代表人物是戴进和吴伟吴派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写意花鸟陈道复和徐渭松江派赵左为代表的苏松派、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间派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人物肖像画陈洪绥、崔子忠遗民画弘仁、髡残、朱耷、原济清初六大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扬州八怪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海派朱熊、张熊、任熊、任熏、任颐3.说出五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及其一幅代表作品。
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大卫》拉斐尔:《花园里的圣母》提香:《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德·萨托:《玛利亚的诞生》4.说出五个现代艺术的流派及它们的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弗朗西斯科·戈雅(5月2日广场上的起义)写实主义:古斯塔夫·库尔贝(《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印象派:莫奈(《印象·日出》)象征主义:莫罗(《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野兽派:德朗(《两艘驳船》)二、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1.论唐代人物画。
唐代是人物画非常繁盛的时代。
唐代中期,先后产生了两位重要的人物画家,从一定意义上,他们的作品标志着人物画的转变,因而在绘画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这就是擅长描绘宫廷女性的张萱和周。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一个时期里美术发展的趋向或转变,可以从当时社会意识、文化崇尚乃至经济关系中找出最终的根源。
唐王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政权已经稳定,经济富足,贵族中间的享乐主义不断加强。
于是,初唐时像阎立本那样以人物画表彰功臣,以绘画为"存乎借鉴"的政治性创作,已不显得多么需要。
神圣庄严的释梵天女竟以豪门中姬妾为模特。
这表明宗教美术中现实成分的不断增强,以至于将从中分离出来而发展为世俗美术。
张萱和周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绘画发展趋势下登上人物画画坛的。
张萱《捣练图》张萱是开元年间的画官,擅长画贵族妇女、婴儿、鞍马。
周,长安人,主要活动于代宗和德宗时期(763-804)。
周出身于贵族,绘画曾受张萱影响。
他的肖像画颇能传神。
有一次,他和另一位画家韩于同时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两人画完后,众人连连赞赏,分不出高下。
郭子仪的女儿看了,说韩干的画"空得赵郎状貌",而周则"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性情笑言之状"。
可见,周P是善于抓取对象神态特征的。
周的作品"衣裳劲简","彩色柔丽",女性形象"以丰厚为体"。
《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簪花仕女图》取材宫廷女性生活,后宫嫔妃装饰华丽奢艳,体态丰腴,正从容悠缓地在庭园散步。
背景极其简括,画面的意境、情调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神态的刻划表现出来的2.后现代主义艺术。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于80,90年代流行欧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是法国的1968年的“五月风暴”。
当今后现代主义对哲学,艺术,文化,医学以至于建筑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要旨在于摒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摒弃表明其拒绝现代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拒绝现代艺术形式限定原则与意识形态倾向,其实质是超越主观表现主义,尊贵自然回归自然。
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
这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其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这也就是后现代艺术所说的“不确定性”。
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
后哲学(after philosophy)于上世纪80年代渐成体系,其主张是反对主客二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物我交融的地球村。
他们所讲的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之思想是经历了西方千年传统的主客关系式的洗礼之后的超越。
显然后哲学的理论体系支持了后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
这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其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这也就是后现代艺术所说的“不确定性”。
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
后现代艺术不是一个风格概念,可以说是对现代艺术的超越,因为它的哲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其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寻找某种不可表现的事物的感觉进而显现不可见物,用哲学的语言来探索艺术(寻觅不在场),先解构与再建构。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塞尚是现代艺术之父,而杜尚是后现代艺术的开创人。
波洛克是后现代艺术的启蒙人。
波洛克将艺术引回到自发与天然的状态,的确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是自发和天真自然的,无须专门训练,根本没有艺术家职业之分,艺术成为专业工作之后也就有了关于艺术的标准,如中国画有古典的“六法”,徐悲鸿搞的“新七法”等等。
显然这种分工和标准是桎梏,有碍于健全的人性发展的。
如今在社会条件改变了的情况下,还把这些固定的标准当成至高无上的法则要人们遵从,明显是不合理的。
杜尚给后人最大的启示是以一种看似搞笑的而实际上有相当深刻的思想,他嘲笑了人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拘谨和匠气,从而呼唤一个新的富有自由创作精神的时代之到来。
杜尚暗示人们,艺术的价值在于思想,有思想,任何物质产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这种将艺术创造提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客观上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学科,暗含了艺术与艺术史即将终结的理论判断。
国内最近也有人大喊艺术已经死亡了。
但是我认为人类的艺术智慧远没有终结,否定旧的必然要创建新的,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追求。
上世纪中末期的过程艺术(process art),对现代艺术向后现代艺术过度产生着重大影响。
最初是来源于波洛克和德库宁在创作中随意的滴溅泼洒颜料的偶然性,虽然是技法上的突破但在艺术理念上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过程艺术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比事先的构思重要,体验时间流逝胜于观看静止和持久的物体,力图表达瞬间即逝的短暂的存在(being),过程艺术多使用易于体现时间变化的软性颜料。
波洛克在中晚期艺术创作时就使用中国产的墨加蛋清创作了许多作品。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ion)作为一种思潮,兴于法国和北欧而盛于美国,这种思潮是在结构主义思潮发展过程中繁衍出来的。
德里达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人物,他攻击的目标就是结构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由于“逻各斯”一词既有“语言”又有“思想”的含义,西方传统哲学认为思想与语言是一致的。
德里达则反对语言与思想的一致性,他提出“解构”这一哲学术语。
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有解析,分解,瓦解,消失的意思,通过解构来破坏结构主义的自足圆满的体系,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整体世界,因此我国也有将后结构主义译成解构主义的。
“去分化”是后结构主义的重要贡献,它反对现代主义和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分立。
后结构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肉体与灵魂,现象与本质,在场与不在场之间不存在分化与对立,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与现代主义思维中二元分化思维。
后结构主义的“去分化”就是超越自我的一种途径,这与禅学的论述与探索是不某而合的。
纵观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我们发现哲学的审美价值与理念产生了根本变化。
美是存在于“在场”还是存在于“不在场”的几个世纪争议渐有共识。
一个能超越在场,富于想象力和幻想希望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更能传神,更崇高。
希望不是空想,希望总是试图把尚未现实的东西,未显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把隐性的存在显现为存在,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后现代艺术家的劳作与追求。
艺术家的诗意境界不要求现实的回应,其创作为艺术和视觉审美带来了希望。
这种希望意味着冲破界限,意味着从既定的现实框架中挣扎出来,希望是痛苦与幸福,黑暗与光明的转换,要实现这种转换必须要付出血淋淋的代价。
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念和书籍等进入中国才10年,作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文化思潮,我们应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和分析研究,不应再像对待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那样,采用简单化的方法来处理这样一场异常复杂而深刻的思想运动。
在中国85思潮之后,国人才刚刚知道现代艺术,还没完全明白现代艺术,又接踵而来了后现代艺术,显然在学术界对后现代和现代性的纷争才刚开幕,远未有展开。
事实上,就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给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已经敲响了警钟。
半个世纪以来,主客二分哲学主导了我们几代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起到的背反作用也是有识之士皆有所见的。
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其实也恰恰是我们道学的思想和禅学的境界,这一点当代欧美的哲学家们是承认的,这也许是暗合也许是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