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一)、良性高血压:
又称缓进性高血压,约占原发性高血压的 95%,病程长,进程缓慢。 按病变发展可分为三期:功能紊乱期,动 脉病变期,内脏病变期。
1、功能紊乱期(一期):高血压的早期病变。 (1)、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细动脉和小动脉 间断性的痉挛和收缩,血压处于波动状态, 随血管的痉挛和收缩,血压升高和回复。 (2)、此时小动脉和心脏及其它器官无器质 性病变。
3、社会心理因素:因长期精神不良刺激,可致 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失衡,皮层下血管中 枢收缩冲动占优势,通过后神经纤维分泌去 甲肾上腺素,引起细动脉收缩或痉挛使血压 升高。 使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职业、严重的心理 障碍以及社会各种应激因素可以引起高血压。
4、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与高血压呈负相关,
缺乏体力活动的人发生高血压的危险高于 有体力活动的人。体力活动具有降压作用。 5、神经内分泌因素:细动脉交感神经纤维兴 奋性增强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
f、脑出血可因血肿占位和脑水肿导致颅内高压,出现 脑疝。
(4)、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
硬化,眼底镜检查可见,血管迂曲,
反光增强,动静脉交叉处静脉受压, 晚期发生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渗出和
出血,病人视力减退。
高血压眼底改变 ①银丝状 ②正常 ③交叉压迫
(二)、急进性高血压: 又称为恶性高血压,多见于青少年,占高血
第二节 高血压
概述:
1、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常见病。 2、35~40岁后常见,以全身细动脉硬化为基本 病变,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病变,并拥 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3、标准:舒张压>90mmHg 收缩压 40岁以下>140mmHg 40~49岁 >150mmHg 50岁以上>160mmHg
2、病变主要累及肾、脑和视网膜。 (1)、肾:入球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 基底膜增厚、坏死 肾缺 肾小球内出血 血 肾功能下降 出现肾病的各种表现。 (2)、脑:小动脉硬化,管壁组织坏死 高 血压脑病 脑出血。 (3)、视网膜:视乳头水肿、出血、视网膜剥 离 失明。
③ 原因: a、管壁持续性痉挛,血管内压力持续性升高, 管壁缺氧,内膜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渗入 内皮下方。
b、血管壁受压增高的机械性刺激和细动脉持续 性痉挛,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合成基底 膜物质增多,由渗入的血浆蛋白和增多的基 底膜物质相互融合,凝固形成均质红染的无 结构物质,发生玻璃样变性。
② 脑软化:脑的细小动脉硬化、痉挛,可导致 其供氧区域脑组织因缺血而发生梗死,继而 坏死组织液化,形成质地疏松的筛状病灶, 称为脑软化。 镜下:软化灶内脑组织坏死液化,周围胶质细 胞增生,少量炎细胞浸润。 病灶通常数多而较小,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最终坏死组织被吸收,由胶质瘢痕修复。 部位:常发生于壳核、尾状核、视丘、脑桥和 小脑,有时可见于大脑灰质和白质。
4、分类:
(1)、原发性高血压(特发性高血压):是原 因尚未明了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即高血压病, 占高血压的90%~95%。 (2)、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由其 他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 肾上腺和垂体肿瘤等)引起的一种症状,占5 %~10%。
注意:高血压是一体征,并非一独立性疾病。
③ 脑出血:最严重且往往致命性的并发症。 部位:好发于基底核、内囊、大脑、小脑和脑 桥等处。 原因: a、小动脉痉挛,局部组织缺血,酸性代谢产物 堆积,细小动脉通透性增高,漏出性出血。 b、细小动脉硬化、变脆,局部膨隆形成动脉瘤, 血压升高时,动脉瘤破裂。 c、大脑基底核区域豆状核的豆纹动脉,从大脑 中动脉呈直角发出,受大脑中动脉压力较大, 在血流冲击下,易使已有病变的豆纹动脉破 裂出血。
临床表现:常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大小而异。 a、常表现为突发性昏迷,呼吸加深,脉搏加速,肢体 驰缓,肌健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严重者可出现 瞳孔和角膜反射消失。 b、出血破入脑室,出现昏迷常致死。 c、左侧脑出血,导致失语。 d、内囊出血,对侧肢体偏瘫,感觉消失。
e、脑桥出血,同侧面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瘫痪。
压病的5%,血压显著升高,常超过
230/130mmHg大多数病人一发病即为恶性 高血压,部分则由良性高血压转变而来。
1、病变:突出病变为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 死性细动脉炎。 (1)、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内膜显著增厚, 内弹力膜分裂,管壁的平滑肌增生肥大, 胶原纤维增多,血管壁呈同心圆状增厚, 似洋葱皮状。 (2)、坏死性细动脉炎:内膜和中膜发生纤 维素性坏死,由于管壁坏死,血浆成分渗 入管壁,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可<100g,正常150g)质地变硬,表面呈均匀
弥漫的细颗粒状,切面肾皮质变薄,肾盂周
围脂肪组织填充性增多。
② 镜下:叶间动脉及弓状动脉内膜增厚, 入球小动脉和肾小球呈玻璃样变,相应 的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结缔组织增 生,淋巴细胞浸润。
(3)、脑:脑血管病变时,会出现高血压脑病、 脑软化和脑出血一系列的病变。 ① 脑水肿:高血压时,由于脑内细小动脉痉挛 和硬化,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高,引起脑水肿。 临床表现:病人可以出现高血压脑病的症状, 如头痛、头晕、眼花、呕吐、视力障碍等。 高血压危象:当血压急剧升高时,患者出现剧 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心悸多汗, 甚至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为高血压危象。 (可发生于高血压的各个时期。)
② 晚期:进入失代偿期血供相对不足,心
肌收缩力下降,心腔扩张(离心性肥大),
严重至心衰。
当心脏发生上述变化时,即称高血压性心
脏病,病人可有心悸,心电图示左室肥
大及劳损,严重者可有心衰体征。
(2)、肾脏:病变表现为原发性颗粒状固缩肾, 为双侧对称性、弥漫性病变。 ① 肉眼:双侧肾体积缩小,重量减危因素:
1、遗传因素:动物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家系研 究等表明遗传因素是高血压的重要易患因素。 在高血压病人中,有家族史者达75%,患者有明 显的家族发病史。 双亲无高血压者,子代发病率仅有3%,有家族史 者发病率达59%。
2、膳食因素
(1)、高钠摄入:摄盐量与血压呈正相关。 a、高血压病人食盐量比正常人高4.8~7.3倍。 b、摄盐量高的人群平均血压高于摄盐量低的人群。 c、WHO为预防高血压建议每人每天摄盐量应<5g。 d、中国人群尿钠平均值高于其它国家,尿钠/尿钾高 于其它国家2倍。 e、钾能促进排钠,钙可以减轻钠的升压作用,我国 膳食普遍低钾、低钙。 (2)、肥胖:体重指数增高,血压和患病率增高。 (3)、饮酒:中度以上饮酒是高血压发病因素之一
2、动脉病变期(二期):血管持久痉挛,血压 持续升高,全身细小动脉发生器质性病变。 (1)、细动脉硬化:中膜仅有1~2层平滑肌细 胞或直径<1mm的动脉。 ① 高血压的主要病变特征。高血压最具有诊断 意义的是视网膜动脉和肾入球小动脉
② 病变: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动脉管腔变小, 内皮下的间隙区甚至整个管壁呈均质状,红 染,管壁增厚。
(2)、小动脉硬化: ① 主要累及肾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及脑的小 动脉等肌型动脉。 ② 病变:表现为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中膜 弹力纤维、蛋白多糖增加,导致中膜增厚。 内膜弹力纤维和胶原呈弥漫性增多,内弹力 膜分裂呈层状,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3)、大动脉硬化:
3、内脏病变期(三期):高血压后期病变,多 数脏器受累,其中最重要的是心肾脑和视网 膜。 (1)、心脏:以左心病变为主。 ① 早期: 肉眼:由于血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工 作负荷增加,心室肥大,重量增加(正常心 脏250g左右,病变心脏可达400g以上,甚至 到达900~1000g),厚度1.5~2cm,乳头肌变 粗,心腔不扩大,称为向心性肥大。 镜下:心肌肥大,核大深染,往往伴有动脉粥样 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