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综合素质——试卷结构 (1)《综合素质》课程体系 (3)模块一:职业理念 (4)第一章:教育观 (4)第二章学生观 (9)第三章教师观 (11)第二模块教育法律法规 (19)第一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9)第二章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9)第三章学生的权利保护 (23)第三模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63)第一章教师的职业道德 (63)第二章教师职业行为 (65)第四模块文化素养 (73)第一节科技常识 (73)第二节中国历史知识 (78)第三节世界历史地理知识 (83)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89)第五节中国古代文学 (93)第六节中国现当代文学 (98)第七节外国文学知识 (100)第八节艺术鉴赏 (103)第五模块基本能力 (112)第一章信息处理能力 (112)第一节计算机基础知识 (112)第二节如何进行教育测量与数据分析 (120)第三节如何进行课件设计与制作 (122)第二章逻辑思维能力 (128)第一节联言命题、选言命题 (128)第二节假言命题 (131)第三节直言命题推理 (132)第三章阅读理解能力 (134)第一节阅读材料中的词、句理解 (134)第二节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 (135)第四章写作能力 (139)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讲义综合素质——考试内容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针对教育理念、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分为职业理念、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五大模块。
综合素质——试卷结构通过对大纲的解读,可以得出综合素质主要采取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考查方式,其中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理解;主观题包括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灵活性较高,对考生的要求较高。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33道考题中,单选所占比重约为88%,但是分值仅约占39%,因此提醒广大考生,针对单项选择题,要在保证一定正确率的基础上快速作答,给主观题分配足够的时间。
备考策略职业理念模块对于大部分知识点只需识记即可。
但是该模块涉及到材料分析题,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建议考生着重理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并能够结合材料加以应用、分析。
教育法律法规模块一般只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此部分复习过程中,广大考生对考纲中涉及到的法律加以了解即可,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应该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在复习时,广大考生需要注意知识的灵活应用,才能在单项选择题中取得较高的正确率。
另外,在材料分析题中,需要着重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尽可能做到少失分。
文化素养模块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是考查形式一般只是单项选择题,所以提醒广大考生在复习时不能够轻易放弃,要对考纲中的知识点加以简单识记,其中尤其需要注意中外文学史上重要文学作品和作家。
基本能力模块中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这部分的知识需要简单了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多的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所以这部分知识在复习时更多的是需要多加练习,在解题过程中寻找答题策略。
综上所述,尽管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中涉及的知识面广,但是只要广大考生在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复习,合理分配时间,相信大家都能够顺利通过综合素质考试。
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往年统考真题,在真题中体会统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势,总结统考的答题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有效的复习。
《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模块一: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保护模块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的职业道德2、教师的职业行为模块四: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科技发展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常识模块五: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考纲的要求(中小学):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的现象。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
●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
● 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一、素质内涵所谓素质,就是指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
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自然素质,分为身体和生理的素质。
主要有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消化、循环、内分泌等主要生理系统的健康,以及良好的运动和适应能力。
第二,心理素质。
包括直接承担人的认识过程的智力因素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及构成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的智力因素。
第三,社会文化素质。
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以及审美的知识和情趣等等。
这三种素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般来说,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素质教育(一)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的政策沿革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这是国家教育领导人首次在正式会议上明确提到“素质教育”的概念。
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
”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这是首次用法规政策文件的方式肯定了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重点记忆)●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四)、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我们国家实行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
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充分发展其天赋。
2.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
3.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的。
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4.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主体的创新,必须以其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因此,要真正做到尊重并弘扬幼儿的主动精神,就要求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在教学中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教育不仅要让幼儿学会,更要让幼儿会学,不仅要教给幼儿知识,更要给幼儿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一)宏观——国家政策保障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
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
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
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二)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
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基础教育课程,就是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