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与预防赵慧华跌倒, 即“不是自己的意志而膝部、手等接触地面或更低处, 也包括从楼梯、架子或自行车跌落[ 1] 。
”每年约30% ~40% 的老年人跌倒1 次或多次, 而且跌倒的概率随年龄递增[ 2] 。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约1/ 3 的人跌倒1 次或多次[ 3] 。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 2] 。
我国199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 5亿, 按30%计算每年将有4000 多万老年人发生至少4000 万次跌倒。
老年人跌倒往往导致机体创伤、功能状态衰退、自信心下降、社会参与减少等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故为威胁老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5] 。
跌倒在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时, 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它是英国75 岁以上老年人损伤后的主要死因[ 6] , 已成为美国老年人死因的第6 位, 每年跌倒的医疗总费用超过200 亿美元。
在我国, 每年直接医疗费用超过50 亿人民币。
北京海淀区, 跌倒是老年人伤害的首位死因[ 3] 。
跌倒作为老年人特有的症状与意外事件, 越来越为全社会特别是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成为临床护理人员探索的课题之一。
本文分析了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 为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 跌倒的相关因素1. 1 生理因素老年人反应迟钝、灵活性降低、速度慢。
动态平衡控制能力降低。
研究表明[ 4] : 在动态平衡仪测试中老年人反应时延长, 有明显的不稳。
表明随年龄的增加传导神经和中枢整合能力明显失效。
65 岁以上的妇女, 多数人的跌倒与感觉降低、摇摆较大、躯体感觉较差以及反应时延长和平衡功能被损害等有关。
有较好躯体感觉, 不易导致跌倒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因站起、步行动作本身而跌倒者并不多, 常常是作为多重动作的复合行为而致跌倒。
老年人能适应慢节奏的、单一的动作, 但是在2 个独立的动作同时执行或较匆忙时会发生误操作, 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协调性减弱、失去平衡等。
Hauer[ 7]等对老年患者和年轻正常者同时进行肌力测定和口算测试, 老年人特别是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 由于对双重课题的处理能力降低, 仅仅增加简单的口算就会引起运动功能明显下降。
老年人骨骼肌系统功能下降, 导致肌肉、关节移动功能减退和骨质疏松, 易引起跌倒。
Lord[ 4] 研究发现, 股四头肌和小腿肌群力量反应时与步态显著相关。
步态特征与老年人跌倒的危险联系在一起, 跌倒与未跌倒过的老年人其步态明显不同, 步态和平衡紊乱者跌倒的危险性增加3 倍; 下肢虚弱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 是跌倒的常见原因, 其危险性可增加5 倍[ 8] 。
另有资料表明: 女性跌倒的机率约为男性的2 倍。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 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 易引起跌倒[ 3] 。
女性绝经后荷尔蒙分泌不足,导致骨质疏松,更容易跌倒。
1. 2 环境因素环境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 9] :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跌倒, 51% 与环境因素有关。
老年人的生活安全由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因素所决定, 周围环境较差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 可引起老年人跌倒次数增加[ 10] 。
如地面不平、潮湿、台阶倾斜、梯级过高、照明不足是公共场所跌倒的常见原因; 滑倒、绊倒与踏空为直接原因。
对跌倒地点有人认为[ 5] : 老年人的跌倒一半在家中, 另一半在户外。
也有人认为[ 2] : 室外跌倒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室内, 分别为68. 2% 和31. 8%。
室内各场所发生跌倒的概率不同, 1/ 3 的跌倒发生在卧室, 其次为门口、洗澡间、厨房、楼梯、书房等[ 9] 。
浴室是跌倒最危险的室内场所。
常见的危险因素: 过强、过暗的灯光, 光滑的地面, 松脱的毛毯, 地毯的滑动、不适宜的家具及卫生设施, 过道有障碍物, 浴室或楼梯缺少扶手, 沙发过于凹陷或过于松软, 卧室里家具摆放不当, 鞋子、衣裤过长或过大[ 10 ] , 环境中防护设施不足, 如坐便器、浴池边、楼梯无扶手、高危者病床未加用护拦、床铺过高等均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可能性[ 11] 。
室外跌倒以发生在人行道最多为58. 9%[ 2] 。
1. 3 社会心理因素独居、独处是跌倒的社会因素。
平衡信心和跌倒时的情绪也是影响跌倒的重要心理因素, 害怕跌倒的心理可限制老年人的活动, 降低活动能力并导致功能缺陷, 跌倒的危险性随之升高; 沮丧和焦虑心理可削减老年人对自己、环境和其他人的注意力, 不易发现危险情况, 从而增加跌倒的机会[ 10] 。
个性好强不服老、比较固执的老年人, 怕麻烦别人,喜欢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起居。
有时会因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导致跌倒。
在女性中, 由于郁闷而行走慢速的特征, 可作为有效探测老年跌倒的筛选测试条件[ 4] 。
1. 4 疾病与药物因素影响脑血流、脑供氧使活动受影响的老年常见慢性病如: 心律失常、高血压、脑卒中、血管意外恢复期或后遗症、癫痫、糖尿病、低血压、低血糖等; 或者伴有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如关节病变、骨质增生或疏松、颈椎病、帕金森病等; 包括导致视觉认知降低的白内障等疾病都有可能引起跌倒。
有研究指出[ 3] : 老年人患慢性病越多跌倒的危险越大。
跌倒与周围神经病变明显相关。
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 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副作用, 也是发生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这类药物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药、利尿降压药、血管扩张药、治疗非类固醇镇痛消炎药、抗心律失常药、抗痉挛药、铁剂以及任何影响人体平衡的药物, 均易引起跌倒[ 1] 。
这些药物使反应减退或削弱认知能力, 增加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
全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患者心脏受损,心功能低下,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引起患者心悸、疲乏无力、头晕;心血管患者常用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利尿剂、抗凝血药、缓泻剂等使用,可通过影响神志、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增加跌倒的风险。
如本文合并低钠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头晕眼花、疲乏无力症状更加明显,患者跌倒的可能性更加大。
凌晨1~9点之间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跌倒的高发时段,且集中在床旁:凌晨1~6点人处于睡眠状态,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痉挛,心率较觉醒时慢,血压下降,造成全身血管供血不足引起晕阙、跌倒[2]。
本文4例患者刚好发生在此时段,可能因为醒后内急,匆匆起床上厕所,引起TIA,造成跌倒在床边。
2.4全部患者依从性差:患者固执,不听别人劝告,自以为是;老年人记忆力下降,记不住别人的嘱咐;不习惯床上大小便或麻烦他人帮忙。
2.5合并其他易引起头晕或行走不便的疾病更易引起跌倒:如本文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发生早上9~10点之间,患者不好意思在同房患者进食时大便,所以上厕所,结果在大便后起来时跌倒在坐厕边。
合并股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尝试自己独立行走,但没有告诉护理人员或有他人陪护。
2 跌倒的预防2. 1 危险评估关于跌倒危险评估的文献报道不在少数, 但没有找到最有效的、可预见跌倒危险的评估工具[ 6] 。
可对老年人进行站立和行走测试[ 12] , 定量测定步态失衡[ 2] , 测试其静态和动态平衡力, 以评估老年人引起跌倒的自身原因。
通过止步交谈现象的观察, 平衡功能的测评及跌倒预测指数等[ 13] 多危险因素检查, 筛选易跌倒的高危人群。
2. 2 针对相关因素制定措施2. 2. 1 不慌不忙防跌倒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 进行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 减少跌倒的发生。
研究表明[ 14] : 增加体力活动, 对预防老年人跌倒有重要作用。
活动多的老年人因跌倒引起的麻烦明显低于不活动者。
太极拳有助于增加老年人姿势的稳定性, 延迟老年人发生跌倒的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 老年人行动的速度宜慢; 动作的幅度要小。
尽量做到注意力集中, 缓慢变换位置, 避免多个动作和复合动作同时进行。
对于高危人群, 应随时有人照顾, 以防跌倒。
2. 2. 2 环境合理防跌倒老年人居室应布局合理、安全。
室内有足够的照明, 但避免灯光直射。
最好有夜间灯且电源开关容易接触。
地面应保持干燥、平坦; 地毯应平整不滑动。
楼梯的台阶不宜过高、过陡。
家具的选择与摆放应合理, 沙发勿过度松软、凹陷座椅应较高, 使之容易站起。
坐便器、浴池、楼梯应有扶手, 坐便器不宜过低。
室内物品应放置有序; 通道应宽敞且无障碍物。
鞋子的选择应注意鞋底防滑、大小合适; 衣裤避免过长、过大。
2. 2. 3 社会支持防跌倒对独居、独处的老年人应提供充分的社区支持和家庭保健服务。
过于恐惧会导致再次跌倒。
应帮助分析上次跌倒的原因, 找出关键所在, 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宜的预防措施。
对于大量饮酒的老年人应多做宣传, 尽量劝阻避免饮酒过量引起跌倒。
2. 2. 4 针对疾病防跌倒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 帮助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的前驱症状, 掌握发病规律, 及时做好预防措[ 10] 。
对于有平衡功能障碍者应在专科医生的协助下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
2. 2. 5 合理用药防跌倒正确指导老年人用药,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人, 劝其未完全清醒勿下床活动, 服用降糖、降压、利尿药的病人, 应遵医嘱服药, 勿乱用药, 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3] 。
若发生头晕应确保卧床休息并有家属陪伴[ 15] 。
尽可能限制同时使用多种可能引起跌倒的药物。
作为一个公众健康问题, 跌倒是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共同障碍, 近年来已知跌倒率的增长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在美国老年人的死亡70% 与跌倒有关。
正确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 了解引起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危险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 创造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生活环境, 做好老年人健康, 保健知识宣教, 对于防止老年人跌倒, 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2.2 跌倒知识教育。
从调查表看出,较多病人对跌倒危险因素认知不足,尤其对住院过程中因药物因素如扩血管药、利尿剂、安眠药等会导致跌倒发生的认知严重缺乏;对病情变化引起的腹泻、血压升高等以及环境因素如地面有障碍物、潮湿等与跌倒发生的相关性不能有效预见,更没有主动采取预防措施。
对此,我们根据病人情况,详细告知个体当前暴露于跌倒危险因素的状况及跌倒带来的后果,以引起病人高度重视。
2.3 护患共同制定防跌倒方案。
经过与病人本人及家属充分交流,共同认定目前患者所处的跌倒危险状况,同时制定防跌倒方案。
反复强调病人合理使用床栏,教会正确固定床脚刹车, 及时放回床尾摇把手;清理病房及走廊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地面潮湿时暂停行走;穿合适的鞋、衣物;身体虚弱者改变体位动作宜慢,教会病人采用“3 个半分钟”方法下床活动即:醒后半分钟再坐起,坐起半分钟再站立,站位半分钟后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