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德育思想
二 杜威德育思想浅评
第三,是关于道德价值标准问题。 • 杜威强调每个个体作为道德主体的能动作 用,反对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强加给个人, 因此,杜威不赞同道德有绝对的价值标准, 也就没有绝对的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戒律。 • 尊重个体的道德主体性应该提倡,但具有 调节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功能的道德 必定有其普遍性、客观性甚至绝对性的一 面,如正义、责任、诚信等。
约翰.杜威(John.Dewey 1859~1952)是美 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是 教育哲学的奠基人。道德教育理论是杜威教育思 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统一于其道德教育理论中。 他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提出“在做 中学”的理论,重视学校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 道德教育要生活化而不应该脱离社会、脱离实际。 杜威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有一 定的启示意义。
一、杜威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三个层次是民主的道德教育目的。杜威严厉批 判传统教育目的的强制性,认为它只是无视个体 的外在强迫,而在这种状态所谓的道德教育目的 其实是强制个体循规蹈矩,毫无民主可言。人们 拥有的更多的是遵守既定规范的意志和忍耐力, 甚至把这种规范变成强制的“自觉”,而不是处 理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三 启示与借鉴Biblioteka 义3.“道德共识”与价值多元的合理定位
• 人是一个具有意识、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相对独 立个体。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尊重人的道德主体性, 包容不同价值观的差异,但同时,要警惕价值多 元造成严重的“道德分化”。 • 多元的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整个社会“道德共识” 的基础上,弘扬社会道德主旋律,强化社会公德 教育和守法教育,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
3.杜威的道德教育的方法
• 如果“教师将一些抽象的道德规范,强加给不能 全面理解其真正需要的儿童,把重点放在矫正错 误的行为而不是养成积极地习惯,”那么“这种 道德教育是病理的”; • “如果学校采取的措施是为了应负责任,不参加 实际社会生活,这种训练就是形式的”。 • “只有儿童积极而明确地意识到他所从事的活动, 才能按照他不得不做的工作立场来判断他的行为 价值。”
一、杜威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2.道德教育的目的 杜威极力批判道德教育就是教育人们遵从既定的规范, 甚至变成所谓的自觉。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分为三个 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发展的德育目的,即发展坚强的意志力、 卓越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因为人的鉴别力和判断 力随着智慧的增长是不断发展的,而社会文明程度也是 不断提高的,对人们的要求也是变化的。 • 第二个层次是明智的德育目的。既然道德教育强调发展 个人的智慧、情感和行为能力,尊重个体自身的判断力 与鉴别力,但是人总处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因 此,这些品质的培养并不是感性的、随意的,而必须是 理智的,要正确处理好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杜威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杜威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对传统德育思想理论进行尖锐批 判的基础上,构建了独特的德育思想理论体 系。 1.个体道德的组成要素 2.道德教育的目的 3.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杜威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1.个体道德的组成要素
在杜威看来,道德是个体的社会智慧、社会情感和 社会能力的合金。而德行不是对某种刻板规则的遵守,而 是一个包含知识、情感和能力在内的综合性概念。一个具 有良好品格的人首先要具备一种知识、智慧,才有判断善 恶的感受能力和鉴别能力,才知道因果利害及其行为的结 果对他人与社会的影响。同时还必须有一种内在的信仰、 愿望、热情和社会的同情心作为一种动力,促使个体自发、 主动地去追求和表达“善”。
三 启示与借鉴意义
1.对“道德”的重新诠释 • 我们通常所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 标准。大多从个人的情感、愿望、非理性出发,给 道德一种感情用事的伪善特色;且过分强调习惯和 传统,把道德限于一些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 在日趋民主和自由的现代社会里,更注重个体的社 会智慧与行为能力。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道德教 育的内涵也就需要重新解释,即一切能发展和提高 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 学校的德育应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 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而不仅仅停留 在既定社会行为规范的外在输入。
二 杜威德育思想浅评
1.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之处 • 第一,调和了理性主义道德论和功利主义道德论。 • 杜威批判传统道德理论时直接指向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 义道德论,理性主义道德论偏重人体意志训练而轻视道德 行为的养成。功利主义道德论与之相反,偏重个体外在行 为而忽视其动机的善恶。杜威融合二者的优点,不仅重视 个体的意志、动机,还强调了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 第二,改变了知识传授与品格发展分离的传统观念。 • 杜威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一针见血、具有颠覆性。传统德育 观念认为对个体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道德教学训练个 体的道德行为,从而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或者认为 个体的道德化是在教育过程中的自动展开等。
一、杜威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1.个体道德的组成要素
仅仅拥有社会智慧和情感只能使道德停留在思想和 情感层面,主体还必须使内在的、正确的思维和判断付诸 行动,使道德行为外在地表现出来,才能解决具体情境的 问题,道德的实效性才得以体现。
一、杜威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2.道德教育的目的 • 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杜威提出“一切教育的 目的是形成人格”。 • 他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道德教育的 含义很深,最重要的是个性与社会的关系,道 德教育不如旁的教育,它一方面发展个性,养 成知识、能力、感情,另一方面发展之后,还 需要使社会的同情增加。”
三 启示与借鉴意义
2.对“道德人”的重新审视
• 从杜威德育思想里可以发现,杜威把“为了回避 和避免惩罚,无条件地遵守各种规范的人”称为 “无用的好人”,而杜威鄙视这种“无用的好 人”。 • 在当今社会,高尚的道德并不仅仅是每个人可以 做到用无数既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 行,更需要我们用个体的社会智慧、社会情感与 能力去实践理性道德与责任,成为一个“有用” 的高尚的“道德人”。
二 杜威德育思想浅评
第三,确立了个体在德育中的地位。
• 传统德育观念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被动地接受一些 既定规范,不违反规定就是“善”,不顾德育的 内在规律,否认道德学习的主体化。受教育者挣 扎于“道德主体的我”与“被道德规训的他”之 间,从而形成了“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 的悬殊。而杜威意识到个体才是外在的道德内化 为个体内在的品格的最终决定因素。
二 杜威德育思想浅评
2.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争议之处 • 第一,强调通过活动和实践中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 来培养个体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但是对缺乏社 会经验及认知判断能力欠缺的儿童来说,若过分遵 从其习惯养成的任意性,则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 养成。 • 第二,杜威在批判专门开设道德教学进行道德知识 说教和道德行为训练而忽视个体的自身体验的同时, 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只有通过个体自身的体 验获得的认知才有价值,外在道德知识的说教毫无 用处。因此,他忽略了具体的道德生活中需要一定 的道德认识来加以指导。
3.杜威的道德教育的方法
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点: (1)营造真实的道德情境,培养个体的鉴别力与判断 力; (2)培养个体的主动意识,形成“自动道德” (3)培养具有行动力量的品格,积极实践道德 (4)培养个体的社会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 什么目的”。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应从儿童参与社 会生活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