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的原因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流传两千多年仍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儒家思想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1早期儒家的“人学”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他与告子的辩论中,阐述了这个基本论点: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有道德观念的。
2汉代儒学的特色: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汉承秦制,更从上层建筑方面巩固和加强封建主义统治。
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于一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代儒学成为一种丧失了早期儒
学中孔子“人学”思想特色的统治哲学。
董仲舒的儒学虽然吸取了孔孟关于人格完善的学说,但更多地吸取了荀子从政治理论方面探讨“人”的思想。
在二者的结合点上,他选择了阴阳家的学说。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问题: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制度不稳定的时期,用当时“名士”的话说就是“平路将陂”。
他们企图对汉代儒学进行改造。
魏晋时期的玄学不能归属于儒学,但它本身却具有儒学的成分和因素。
4唐代儒学的三个趋向:唐代统治者沿袭汉代的经学笺注方式。
唐太宗命孔颖达、颜师古等编纂《五经正义》,试图吸取正统经学和玄学,调和出一个兼容并包的理论来统一经义。
但是经学笺注的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且缺少理论的建树和创造。
唐代出现了所谓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
唐朝儒学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唐朝儒学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宋明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理学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家思想,是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
育、发展起来的。
理学的出现表明儒家经学笺注的没落,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
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而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儒家思想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和独尊儒术的结果;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会得到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儒家思想宣扬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仁政”的主张,“以民为根本”的思想,高度关注社会民生的哲学精神,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得到社会中下层民众广泛的支持。
第三,儒家思想要求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为统治阶级笼络知识分子,选拔人才创造了条件。
第四,儒家思想的世俗色彩浓厚,比道家墨家更容易被人接受;其包含的朴素人道主义成分,使其具有法家所缺少的人情味。
这就让儒家思想比较能被人民接受。
第五,儒家思想倡导的“耕读”生活模式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
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之后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
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是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
孔子的门生众多,桃李满天下,为后世儒家的崛起打下基础。
儒学始终与教育制度,选士制度相结合,使儒学得以一脉流传,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教育史,实际上是一部儒学教育史。
这也是儒学与西方哲学发展历史明显不同的特点。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
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
展的状况。
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发展了,私田扩大了,因此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使失去生产兴趣的劳动者对生产发生一定的兴趣,不再逃亡,使他们能“近者悦,远者来”,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
同时又由于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竞起,统治者内部矛盾重重,战争不断,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在这样的“春秋乱世”,孔子本着内心的仁爱和对社会的忧患,为了挽救衰微的周礼,所以提出了“仁”,并希望人们能按照“礼”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以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曾希望以政治手段使“天下无道”归于“天下有道”,但这一手段的实现在社会大变革的浪潮中阻力极大,这当然和封建统治者对其扶植不无关系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能流出2千多年是有一定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