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男子妆容术

古代男子妆容术

古代男子妆容术
古代男子妆容术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时代,男人对于外貌仪容的追求登峰造极,那就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其时化妆之风非常盛行.化妆本就不是女人的专利,古代男子也有修饰自己妆容的方法,只是不似女子般繁复齐全而已.刘睿
敷(傅)粉
汉朝时,就有男子敷粉的记载. 《汉书?广川王刘越传》载:"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旁." 《汉书?佞幸传》载有:"孝惠时,郎侍中皆冠,贝带,傅脂粉."《后汉书》中还记载了一位叫李固的人,以胡粉饰貌,搔首弄姿.那时社会对敷粉的态度还是不为礼教推崇.魏晋南北朝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敷粉成了士族男子中的时尚.《世说新语?容止》称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想试试他的白嫩面庞是否天生,于是在大热天让他大食汤饼,结果"大汗出, 以朱衣白拭,色转皎然'原来何晏天生就很白皙.但根据记载,何晏似乎整日手持脂粉.
史书记载的"胡粉"是什么呢? 意为脂和之如糊.据记载,古人所使用的乃是铅粉,就是用铅,锡等材料, 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粉,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铅.《神农本草》称之为"鲜
锡".铅粉能使人容貌增辉生色,故又名"铅华".成语"铅华落尽"讲的正是此物.铅粉的形态有固体及糊状两种,固体的被加工成瓦当形及银锭形, 称"瓦粉"或"定(锭)粉";糊状的就是俗称的"胡(糊)粉".
熏香剃面
熏衣剃面之风,在南北朝时最
"梁朝全甚.《颜氏家训?勉学》
盛之时,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可见,梁朝的男子在妆饰上更上一层楼,不仅敷粉,还要施朱(胭脂),且刮掉胡子,熏香衣裤. 当时名贵的香料都是从西域南海诸国进口的,如甘松香,苏合香,安息香, 郁金香等,均奇香无比.《南史》中便载有范晔所撰的"和香方",以十余种进口的名贵香料调和而成,当为可以想见的袭人之香.且当时香料的制作工艺日益精进,从汉初的天然香料转化为合成香料.
由于熏香耗资甚费,曹操曾发布一
道《魏武令》禁止烧香,熏香,日: "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香薰. 令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着身, 亦不得!"可哪里禁得住!魏晋之际,这种熏香风气在士族中流行传开, 士人佩带香囊十分普遍,如东晋名将
谢玄便"少好佩紫罗香囊". 敷擦面脂,口脂
及至唐代,化妆品的制作工艺日益成熟,男子中更加盛行涂抹面脂类护肤化妆品,涂抹口脂也流行起来. 唐制载"腊日赐宴及赐口脂面药,以翠管银罂盛之";唐代皇帝每逢腊日便把各种面脂和口脂分赐官吏(尤其是戍边将官),以示慰劳.
韩雄撰《谢敕书赐腊日口脂等表》云"赐臣母申园太夫人口脂一盒, 面脂一盒兼赐将士口脂等'唐白居易《腊日谢恩赐口蜡状》也载:"今日蒙恩,赐臣等前件口蜡及红雪,澡豆等".此外还有一个记载,唐高宗曾把元万顷,刘神之等几位文学之士邀来撰写《列女传》,《臣轨》,同时还常密令他们参决朝廷奏议和百司表疏, 借此来分减宰相的权力,人称他们为":t1:;/1学士".由于他们有这种特殊身份,
高宗非常器重,每逢中尚署上贡口脂,面脂等,高宗也总要挑一些口脂赐给他们使用.想象一群帝王大臣在那里忙忙碌碌地试香,分飨,实在 0
科学大观园
是非常有趣的场面.由此可见,在唐代,面脂和口脂不仅妇人使用,男性官员甚至将士也广泛使用,当是非常大
众之物了.
这里提到的口脂,是一种无色唇脂,起滋润双唇防止口裂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润唇膏.《外台秘要》中对口脂配方曾有详细介绍.一般是以动物油脂,矿物蜡和各种香料制成,如羊脂,麝香,甘松香,乌麻油等.
除了敷粉施朱,熏衣剃面,护
肤护唇,古代男子和今天一样,也盛行染黑头发和胡须,让自己显得更加年轻;也有纨绔子弟喜好文身,招摇过市甚至有的人在女子缠足风行的年代也裹缠小脚,以追求心理上的满足. 而且,除了修饰外表以外,魏晋时期名士也注重以内养外,通过吞丹服散来刺激人面色红润,精神旺健.例如最先提倡服散的何晏便曾说:"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而这种散剂,本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研制的一种治疗伤寒的药,名士服用则纯属寻求身体上的刺激,类似现在的毒品.可见,适度的修饰可以颐养姿容, 但凡事需要有度,物极必反之时,也就是贻笑大方之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