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
①臣之妻私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臣之妾畏臣—朝廷之臣莫不畏王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5、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答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国外大治的句子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7、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8、“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他颁布了什么命令?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9、“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
“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1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
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那句俗语没有错。
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
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1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高明在用暗示、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
13、齐威王“善”字的回答,表明了他怎样的态度?表明了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表明了威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14、从文中看,邹忌是个怎样的人?
(1)有自知之明。
尽管妻、妾和客人夸大其美,他最终仍有清晰地认识
(2)善于思考。
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深刻道理,运用到治理国家的大事上
15、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够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1)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良臣(2)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16、《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17、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18、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臣民进谏国内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③国外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