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它是昌乐人民生活的一副历史风俗画,昌乐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无论是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都自成一格,别具风采,具有与异地迥然不同的地方特色。
它介绍了昌乐历代相沿的风俗、习俗、民情与丰富的民间艺术,以浓郁的感情色彩和乡土气息,凸现了昌乐人民日常生活的轨迹以及思维方式、生活观念和人生态度的演变过程第一章民间艺术第一节说唱艺术1.茂腔(旧时称“肘股子戏”)茂腔是清末明初从诸城,安丘传入我县境内的,在昌乐东南、南部地区广为流传。
剧目内容多是反映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语言通俗易懂,唱腔淳朴动人,表演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阿陀镇、朱汉镇、红河镇、崔家庄乡、高崖镇等地都有业余子弟班。
1949年后大部分都改唱京剧、吕剧了。
继演下来的仅有亓家店子、王俊、西双庙、浴马沟等子弟班,他们排练的曲目有《西京》、《闯帐》、《金刀记》、《王定保借当》、《穆桂英挂帅》,《王汉喜借年》、《小姑贤》、《桂花庭》、《站月墙》等曲目。
2、河北梆子清末民初传入我县境内,1949年前消失。
清末在五图镇40余村合组戏班,主要演出《狮子楼》、《大登殿》、《翠屏山》、《杀狗劝妻》。
清宣统年间,马宋镇黎家建戏班,有30余人,演出《郭子仪上京》、《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白蛇传》。
民国初年,阿陀镇崖头成立梆子戏班,主要剧目有《狮子楼》、《王定保借当》、《钥匙记》等。
崔家庄河北梆子业余班成立于1924年,排演了《春秋配》、《陈三两爬堂》、《香山》等。
1950年改学京戏。
在朱汉镇,朱刘、等地也曾有河北梆子戏班。
3、吕戏(吕剧)清末,博兴、广饶的农民艺人在朱刘镇前牟村教唱吕剧,成立了业余吕剧班,是1949年以前县内唯一的吕剧班,曾演出小剧目《《王定保借当》、《王汉喜借年》、《小姑贤》等。
1949年后,全县各乡镇都兴起了演唱吕剧的潮流,吕剧成为各业余剧团或文艺宣传队的当家剧种。
演出的剧目还有《李二嫂改嫁》、《都愿意》等,当时的业余爱好者数以万计。
1976年——1985年全县自编自演的剧目50余出。
4、大戏(京剧)京剧是盛行全国的国戏,在昌乐俗称“大戏”。
昌乐民间于1935年出现尧沟镇北郭京戏班,节日里在乡间演出,主要剧目有《打龙袍》等。
此后五图镇辛旺京戏班组成,鼎盛时50余人,演到青州、临朐一带,这是我县境内第一个民间艺术团体。
后来昌乐镇、马宋镇、朱汉镇、崔家庄镇、朱刘镇、鄌郚镇、北岩镇、乔官镇等成立了庄户戏班。
其中马宋镇组成了50余人的京戏班,演出了大型剧目《秦香莲》、《玉堂春》《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等。
后来高崖镇的刘感照组织了业余京戏班,演出了《双蝴蝶》、《玉堂春》、《孔雀东南飞》、《甘露寺》等大型传统剧目,刘感照祖孙三代同台献艺,一时传为佳话。
1953年崔家庄业余剧团鼎盛时三度置箱,50余人,“文化大革命”时,戏箱付之一炬,1977年复演传统戏,风采不减当年。
这是昌乐县内维时最长的民间业余京剧团。
5、东路大鼓系昌乐著名鼓书艺人刁宪丰(1908——1984年)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推陈出新,去莠求精形成的鼓书形式。
他从事曲艺研究和说唱生涯50年,技艺高超,造诣深湛。
代表书段《功劳炮》、《血手印》、《独胆英雄》、《红管家》等,是昌乐各地及周围县区民间喜闻乐见、交口称赞的名段子。
昌乐东路大鼓富有乡土神韵,口白清脆,旋律流畅,节奏明快。
1981年形成了“大开板”、“小开板”、“紧流水”、“慢流水”、“串子口”、和“四平腔”整套演唱曲调。
6、民间歌谣民谣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充满乡土气息,却朗朗上口,人人喜爱,它思想鲜明,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内容的歌谣,以表达各阶层人民的意愿和心声。
如反映旧时颂扬伦理功德的《十劝人》,反映旧时穷人悲惨凄苦生活遭遇的《劝五更》,反映妇女要求翻身解放的心愿的《秧歌调》。
民歌同民谣一样,也是人们口头创作、相延久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是民间传唱的歌曲,乡土气息浓郁,形式生动活泼。
如:《放风筝》、《打秋千》等。
学生活动:你了解昌乐哪一种说唱艺术?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回家调查爷爷奶奶,写出调查报告。
第二节民间杂耍耍龙灯常和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组合在一起表演,昌乐城乡称其为“杂耍”。
逢新年春节,各乡镇都有表演活动。
1、耍龙灯农历新年期间,尤其是正月十五,昌乐县城以及大村镇总有耍龙灯表演。
龙身有7节、9节、11节、13节不等,节于节之间5尺左右。
耍龙时表演者互相配合,在锣鼓声中按节奏摇摆翻舞,随着领舞人手擎的绣球动作变化和锣鼓点的更换,作各种表演。
如巨龙翻身、蛟龙漫游、二龙戏珠等。
夜间耍龙更引人入胜,宛如一条活龙横空出世盘旋飞舞,景象可观。
2、舞狮子用竹木扎制成狮头轮廓,用布裱糊美化,使狮子头五彩缤纷,大口能张合,双眼会转动,精灵可爱。
狮身用粗布和麻皮丝装饰皮毛,全身棕红色,形象逼真动人。
狮头狮身装有若干响铃,一旦舞动,响遍全场。
舞狮一般成双,并备绣球一个。
表演时每两人顶一个狮壳,动作紧密配合。
前者舞弄狮头,后者屈身弓腰,两手紧抓前者腰间,饰作狮身,形成一体,其臀部晃动,狮尾即摇摆不已。
全县闻名的丛家阳阜舞狮表演技高一筹,伴以马叉、枪、棍等武术动作,令人叫绝。
3、跑旱船用木条做成船和船亭轮廓,裱糊花纸,装饰图案,使之呈彩船样,船舷用彩绸围绕,下部画有波浪纹样。
表演由二人组成,一古装姣女居中乘船,滑稽船夫在摇桨.表演时在锣鼓伴奏下, 船身前进后退,左倾右晃,翘首伏尾,恰以船在水中划行。
有的在表演时,二人相对互唱,饶有风趣。
跑毛驴、县官坐轿与跑旱船的表演模式相似。
这个节目和舞蛤蜊、舞蟹、姜老背姜婆等单人表演节目组合,形式丰富多彩,逗人喜乐无穷。
4、踩高跷这种表演活动流行最广。
跷,分高低两种,高者米半,低者半米。
跷用木板做成,脚踏板离地最少半米,表演者取一副绑在腿上使用。
跷队根据传统戏剧节目,扮演各种角色。
多数以十对化妆身份不同的青年男女为主队居中,置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为前导,置滑稽小丑、媒婆之类在后。
在打击乐的鼓动下做各种串花表演,或踏步演唱“拜年”、“祝贺”一类表示祈祝的小段,低跷表演杂以大劈叉、翻滚、扑蝶等动作,吸引观众抢先过目。
此外,扭秧歌、打花棍等新兴的的民间舞蹈,是在1948年5月由开辟新区的胶东籍干部传入。
当时对于宣传时事政治颇有影响,很快传入各个村庄。
5、威风锣鼓新世纪伊始,昌乐镇南关村民在国家昌盛人民康泰的大好形势下,首创了威风锣鼓这一形式新颖的的民间杂耍。
其节奏铿锵有力,振奋人心,气势惊天动地,令人神往,激励着人们满怀信心,勇往直前。
威风锣鼓适宜在载货汽车上配合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民间杂耍进行表演。
表演队由一个指挥,30名队员组成。
队员统一着装,头巾、衣裤均是大黄底镶红藻边,显示着大红年代龙的传人的精神风貌。
四部鼓曲轮换演奏,全队动作雷厉风行整齐划一。
四部鼓曲分别是:引子、流水、牛头虎、欢庆曲、外加行走曲。
逢春节,昌乐人民纷纷涌上街头,观看振奋人心的、以威风锣鼓作先导的民间杂耍表演,沿街各机关单位、企业商厦欢迎鞭炮不绝于耳,简直是万人空巷,轰轰烈烈,普天同庆!学生活动:1、你观看过我县的杂耍表演吗?有何感触?2、奥运会开幕式有何艺术特色?你怎样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句话?第三节民间工艺(一)1、石刻(又称石雕)包括碑碣、石器、石料、人物造像、双狮等动物形象。
朱刘镇遍布孤山、虎头山、马山、谢家山等多座石灰岩质山体,得天独厚且丰富的石灰岩矿石,造就了朱刘历史上无数位以石刻谋生的能工巧匠,提高了朱刘石刻的工艺品位。
据考,朱刘石刻历史悠久。
民国二十三年朱留店西阁子的《王义和等造桥残碑》系唐延载元年(697年)勒石,迄今已历1300余年。
朱刘任疃村关帝庙的李琪等造像,系宋绍圣四年(197年)雕,至今已历900余年. 朱刘镇大东庄、东南庄、西南庄、山坡、圈子的刻石艺人常被请到济南、曲阜、泰安、潍县、益都献艺。
诸如清道光年间,泰山千佛殿石明柱上刻的“甘露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联句皆出自这些巧匠之手。
1959年首都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工程施工,国务院广招各地能工巧匠参加建设。
朱刘镇山坡村老石匠张安南、房文俊和东南庄李象玉应招进京。
施工期间,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2、牌坊牌坊是旧时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的纪念性建筑,如贞节牌坊、功德牌坊。
明嘉靖至隆庆年间昌乐老县城西门里,自西向东先后建有4座节孝坊。
第一座是明喜靖四十年辛酉举人赵必剑之妻的节孝坊。
明隆庆二年戊辰进士赵池之妻的节孝坊,位于老县城东门里,为第四座牌坊,是4座节孝坊中最大的一座,都系宗族出资营建。
清光绪元年高崖镇清风里村秦墀为其嫂树节孝坊一座,以颂扬其嫂年轻守寡,尊老行孝,抚幼兴家的高尚品德.清风里节孝坊建树百年间,保护良好,引无数途经者驻足观看,也有诸多社会贤达、文化人士慕名前来瞻仰。
1966年冬,在“文化大革命”中牌坊被拉倒拆除,其石或铺桥或筑堰或建房,早已荡然无存。
3、条编白条编:用柳条去表皮,条色雪白,编簸箕、筐子、笸箩、菀子、帽子等。
明初洪武年间县内鄌郚以南地区兴白条编。
红河镇高崖镇都有多年条编历史,有的家庭世代传艺至今。
黑条编:用荆条带皮编粪篓、油篓、粪篮子、架筐、牛筐、大筐、粮食囤等,自然保护区“黑条编”昌乐境内战国时代已兴此业。
红河镇、高崖镇、鄌郚镇从业村、户较普遍,土地宜长荆的村庄,世代传艺至今。
4、苇编清初苇编传入县境。
昌乐南部汶河沿岸几十个村庄最为兴盛,其中红河镇、高崖镇有苇湾的村子都有苇编匠将苇子加工成苇笠、苇席、苇席笼、苇褶子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村里苇编也组织集体生产。
70年代末,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苇编货逐渐被淘汰。
旧年,手巧的苇编匠用白皮秫秸和红皮秫秸作原料,制作凉席、枕席、席笼、席包等,尤其是工艺品,按精心设计的图样编织,红秸和白秸匹配使用,花样更加鲜明夺目。
给编好的玲珑小巧的工艺品栓上万福彩坠,令人爱不释手。
5、土陶制作旧时,昌乐南乡高崖,平原一带用黑土、砂土制作盆、、罐、瓦、瓮的作坊,有两处较著名,即南良红砂瓮罐、东皋青瓦罐盆。
1964年南良村委会从沂水县马战区小翁山请来烧制红砂瓮的师傅教徒收益,窑业生产得到发展。
南良红砂土淘气制作的工序要求复杂而精细。
清道光中期(1831——1840年),东皋刘相发(现63岁)的高祖父伙同刘廷泽(现81岁)的曾祖父等4人,在村西南建窑烧制青瓦盆罐,是为东皋窑业的始祖。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老窑报废,在东皋村后坡建新窑继续经营,手艺传7代,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
6、木雕、微雕、核雕旧时,昌乐县境各乡镇都不乏木雕艺人,人们惯称其“细木匠”。
制作风门、花窗、庙宇檐拱花、木桌椅和茶几的角饰、扶手饰、棂板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