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绪论 *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年龄阶段的界定

第一章-绪论 *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年龄阶段的界定


青少年的定义(四) 墨西哥圆桌会议认为:“青年是指人的一生中介于童年 与进入劳动世界,获得自主能力而成为成人之间的一个 固定的过渡时期”; 依田心认为:“所谓青年期,是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 在大多数人的人生经历中占据有一定位置的一个时期— —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奥斯贝尔认为:“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成熟方面,由儿 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即为青年期”; 联合国1986年关于青年的报告认为:“青年是社会 公认为年轻的那些人。” 青年是正在发展中的,未成熟的人。
“青少年”的历史(5) 现代意义上的青少年阶段(2): 青年期延长,青少年作为人的一个特殊阶段得 到承认;青年作为社会的独立力量,表现出某 些普遍性倾向;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青少年 存在着差异; 维隆:学习期延长,进入自立生活与负担家庭 责任的时刻推迟;青少年作为青春期和人的一 个特殊发展阶段得到确认; 1975年阿姆斯特丹会议:青少年期是工业革命 的产物;
传习仪式: 从价值被否定的童年迅速过渡到以老人为楷模的成年— 生理变化(青春期); 经济地位的变化(被吸收进 成年猎手的行列);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变化; 社会状态的改变等。 达到成人年龄的青年先变成一个胎儿,通过仪式获得新 生;
“青少年”的历史(1)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过渡仪式: 隔离仪式—把刚刚进入成年阶段的孩子与 以前的生活环境、母亲及其他孩子分开; 过渡仪式—与世隔绝地生活一段时间,恪 守某些禁忌,熟悉部落法规,逐步接受关 于图腾的教育; 接纳仪式—举行成人典礼, 进入部落成年成员的行列;
“青少年”的历史(2) 传习仪式共同的本质特征: 在古代原始社会里,不存在近代意义上的青年; 童年的意义在于是补充成人队伍的来源,被认为缺乏社会价值; 儿童必须经过分离、过渡和重回群体的仪式,必须“死去”才能成 为成人; 这一过程具有与一系列文化、社会规范交织在一起的生理学的规定 性; 进入成人的世界是一次再生,是作为真正的人的一次诞生,以接受 成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为前提的; 儿童转变成为社会成员的第二次诞生,是通过整个部落承认的仪式 来体现的;这种成熟有别于逐步积累经验大真正的成熟,具有突发 性;
第一章
绪 论
*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年龄阶段的界定 *青少年社会工作何以成为 一门独立学科?
一、青少年的定义 年龄界定及本质
青少年的年龄界定 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如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成熟的年龄、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主 要年龄范围、受政府委托管理青少年(青年)事务的共 青团的主要工作对象、人口统计方面的规定、社会习惯 认为的人的社会成熟的年龄等 ;
青少年的本质 基础性:青少年基础性首先是从社会角度 表现出来的;青少年的基础性还表现在个 体成长范畴 ; 发展性:青少年期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 指向的、也是高速的; 未来性:他们的希望在未来,他们的成就 在未来,他们属于未来;
பைடு நூலகம்
二、青少年的意义 青少年历史及含义
“青少年”的历史(1) 无“青少年”的神话阶段:
三代领导人的青年观 毛泽东同志: 他深刻阐述了青年的社 会本质— 先锋和桥梁作用的价值肯定; 对青年未来性的独特认识; 在社会进程 中的观察视角;
■ 邓小平同志的青年观: 回答了社会 对待青年的原则和根本态度— 1.用人方 面的青年人才观; 2.选拔人才方面的 打破常规思路

江泽民同志的青少年观: 对青年创造性、生命力本质的阐述— 对青年与祖国、民族关系的辩证认识— 对青年与社会未来发展内在关系的深刻预 见— 青年与马克思主义政党; 青年与知识经济; 青年与文化传统; 青年与人类文明;
五、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理念 儿童作为人,无异于成年人,要平等享有相同 的价值。这是最基本的儿童价值平等性的观念; 儿童有本身特殊的价值,儿童的一切行为和活 动不是单纯为其长大成人提供的训练,而是享 有自己的权利,包括游戏的权利,儿童有自己 的需求,对这种需求,我们必须保证绝对的尊 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墨西哥圆桌会议上,提 出青年应包括14~34岁年龄组人口。联合国《到2000年 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1995)中规定青年为 15~24岁的年龄组。同时指出,“关于青年的定义随着 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情况有波动而不断有所改变”;
为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青少年在我国人口中比重大 这一年龄阶段人群带有发展中的连续性, 具有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特征 青少年是社 会工作的主要人群,对他们的关注既是学 科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的历史(4) 现代意义上的青少年阶段(1): 青年虽然被承认为社会存在,但只能扮演社会的“边缘”角色; 考门斯基:每一个年龄阶段存在的意义都在于准备向更高一级的阶 段过渡,青年的理想模型是成人,把不同年龄与不同类型的学校联 系起来; 卢梭:根据年龄的天然发展的特点(0--1岁“幼儿”为“天然年 龄”;2--12岁“童年”为“体育教育、感性知识和道德感情教育 开始的年龄”;12--15岁“力量年龄”为智力、体力和社会教育的 年龄“;15--结婚”理性和冲动年龄”)把“符合一个人的自由意 志”的原则用于教育模式。 黑格尔:深刻描述人的发展特征,强调少年期的冲动性,用宏伟 理想与外部世界的不协调解释青年期危机,揭示儿童发展成青年, 从游戏走向严肃工作是的矛盾运动。
“青少年”的历史(3) 单边意义上的青年阶段(青年群体及其特征的定 义、年龄阶梯的论述): 从生理角度承认包括青年在内的多种年龄阶 段—— 梭伦:公元前八世纪,十个七年周 期——七岁换齿、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 岁长出胡须、二十八岁肌肉最强健、三十五岁 结婚和有所作为、四十二岁性格定型; 希波 克拉底:四个年龄阶段——童年(热与湿)、 青年(热与干)、成熟期(冷与湿)、老年 (冷与干);
“青少年”的历史(3) 在古代哲学思想中形成青年形象,低于成年人 和老年人—— 柏拉图:从不同教育阶段规定 青年的定义,青年意味着学习、学徒的年龄; 接受军事训练的年龄;结婚的年龄;承担社会 管理和司法职务的年龄; 亚里士多德:青年 低于成熟的人,是人的生存的三段式之一,承 认青年人表现出来的美德,但最高品德属于成 熟的成年人。
青少年的含义 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青年的概念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 青年对社会的参与要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 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 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 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在一定时期会表现出 进步性和创新性及新奇、怪异等特征,有时 具有破坏性;
四、关于青少年观 ——概念、组成、三代领导人的论述
关于青少年的社会定位 ——青少年观 青少年观(概念) 对于青少年群体 和每一个青少年个体社会本质的认识—— 未来性;基础性;破坏性。
青少年观的内涵
对青少年群体的基本认识: 即如何认 识青少年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青少年的 社会本质、青少年的社会作用等; 对青少年个体的认识: 即怎样看待每 一个青少年的本质,如何认识青少年的主 动性和多样性等;

关于人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 ; 人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 人类的发展是有顺序、有方向、前进式的; 发展意味着个体功能的增加; 人的发展是可以划分阶段的; 个体的发展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发生障碍 ;
青少年发展的特征 兼有质和量的改变,是质变与量变统一 ; 兼有连续性与阶段性,是连续性与阶段性 的统一 ; 兼有稳定与不稳定的状态; 兼有共通和变异的特质; 兼有分化和统整的功能; 兼有正常发展和畸形发展的可能
青少年的定义(一) 不同国家青少年的概念不同。 *青少年=未成年 人=少年; *年龄划分:心理学/社会习俗 有 的国家〈19岁;有的〈21岁 我国一般以18岁 为界,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 本课所指的“青少年”是社会学概念,既包括 一部分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也包括一部分18 岁以上的成年人 为何不把“青少年”的外延,局限在“未成年 人”范围内,而要把社会学概念的“青少年” 作为研究对象?
青少年观的意义 决定社会对青少年的基本态度; 是全社会一切涉及青少年事务工作的出发 点; 决定着青少年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
传统青少年观
1.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中的附属地位— 社会决策的低参与; 社会管理的低参 与; 2.在家庭结构和认识中的私有财产位 置
当代中国人青少年观的组成 功利观,即把青少年作为某种客体来认识----一部 分内容承袭了传统观念中对于青少年的认识;另 一部分来源于对无产阶级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环 节的思考和认识; 权利观,即把青少年看作一个活的能动的主体。 首先表现在对青少年群体的认识上,将青少年 看作社会生活当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代群;另 一个组成是对青少年个体的认识;
青少年的定义(三) 教育学--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处于学习受教 育的阶段,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接受中等教育 开始,到就业、独立生活、结婚为止的这段时 期; 社会学--青少年被看作是人社会化的一个必 经阶段,人生与青少年期告别是以“获得职业、 经济自立、建立家庭”为标志的,认为“青年 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 成人活动的过渡;

《公约》的基本原则 18岁原则; 无歧视原则; 儿童最高利益原则;
儿童的权利1.生存的权利---指每一个儿童都享有生存的权利,不仅指他们有要求自 己的生命存活的权利,而且还包括该生命存在所必需的 最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如食物、居所等; 2.受保护的 权利---对儿童特殊价值的尊重,包括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剥削、 酷刑、虐待或疏忽照料,以及对失去家庭的儿童和难民 儿童予以基本保护; 3.发展的权利---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有权 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有权享 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 件; 4.参与的权利---儿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 项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