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联系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联系和发展答:(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的含义:发展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从总体上概括客观世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有方向的运动。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
一方面,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由于普遍联系形成的相互作用,引起世界的运动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和新联系,因而运动发展又是普遍联系多样化和高级化的原因。
2.可能性和现实性答:(1)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2)可能性的含义: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就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对立而言,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是可能性;二是就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而言,两者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三是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二、辨析题凡是承认事物不断变化的就是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1)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但是,辩证法的发展观不仅包括事物的变化,也包括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
承认事物不断变化只是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
(2)辩证法承认发展变化,庸俗进化论也承认发展变化,但两者对发展变化的理解是对立的。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决定的。
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事物具有适合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历史必然性,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新事物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它摒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又包含更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4)新事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得到人民的支持。
所以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原因主要包括:(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联系的根本内容就在于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没有排斥就没有任何联系。
同时,辩证法还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辩证法的诸对范畴,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回复和前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内在地把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联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成为贯穿辩证法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
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后,就会依此观察、思考和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的认识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
作为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转化为认识方法,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何区别与联系?(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答: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1)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但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2)区别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它不包含人和社会的因素。
②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更加困难。
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
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3)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解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对立统一问题,不仅有利于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更有利于人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我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才能按人们的目的服务。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对必然性的认识,才能创造理想的世界。
四、论述题1.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谈谈为什么要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
答:(1)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无不处在联系之中。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包括两重含义:①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要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的原因人与自然既是相互依赖关系,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一方面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另一方面制约着人类的各种活动,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以使其满足自己的需求。
普遍联系的观点表明,人类在从事改造自然活动时,必须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的目的与自然界的规律和谐统一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
2.结合中国环境问题的实际,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环境问题。
答:(1)我国的环境问题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
③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化等生态功能。
④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等“三化”面积逐年增加。
⑤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
(2)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①要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要反对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两种错误态度。
③深入开展我国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和灾害问题的研究;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
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合乎生态规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
马克思认识到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
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看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因而人与自然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第六章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量变与质变答:(1)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2)质变的含义: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二者之间的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2.肯定和否定方面答:(1)肯定方面的含义: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他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2)否定方面的含义: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3)二者之间的关系: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①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②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包含的。
③肯定和否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西北政法大学2014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研)答: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①矛盾的同一性,反映矛盾双方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等,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它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矛盾的斗争性,反映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克服的趋势,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它寓于同一性之中,和同一性不可分离。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二、辨析题1.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
具体分析如下: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
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存在的本身,失去了质的规定性,某物就不存在;而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在同质范围内,一个事物的数量可大可小,并不影响某物的存在。
所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这里的量不是算术意义上的多少,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空间结构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答: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具体分析如下:上述观点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一个著名命题,具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有其合理性。
因为这个命题说明了灾祸与幸福的相互依靠、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认为,矛盾着的对立面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的双方都不会转化。
4.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自然而然地也就解决了。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主要矛盾在事物中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它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主要矛盾解决了就为次要矛盾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但不等于次要矛盾也就解决了。
5.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