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学书法有写日课的规矩,视书写为修身养性之道,当下的书法教育则不从本原领悟其精髓.(suí),只停留于技法训练。
B.对榜单上的这本书,读者评点精准:它将考据与想象、理论和批评融于一炉,能看到人性明暗交界处的混沌.(dùn)与模糊。
C.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遭遇重创.(chuāng),逐渐从制造业大国变成服务型国家,此次发动贸易战其实是一场必然的搏弈。
D.西夏古城内满目荒凉,流沙下遍布官邸、寺庙和民居的颓垣.(yuán)断壁,到处都散落着黑釉、白釉以及钩瓷和龙泉瓷等瓷器的碎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演员扮演的角色越能体现普通人的性情,就越能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反而..越加受人欢迎。
B.白天采访的热潮已经退去,我想象着妻子儿女熟睡的模样,陷人难耐..的冷清和孤独之中。
C.面对松茸、鱼子酱之类食物,我们只有细细品味而非浅尝辄止....,方觉不负上天造物之恩。
D.某些科普言论存在过犹不及....的倾向,仿佛为了传播科学,就必须推翻人文学科的大山。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能不能画好中国画,取决于对中国优秀传统的研究深度,取决于对大自然和人生的认识和感悟,取决于每个画家的文化修养等。
B.市规划局“打开杭州2035之门”规划比赛,邀请大学生共同绘制杭州蓝图,将成为杭州新一轮城市总规划的重要参考。
C.凭借在特警支队的工作经历以及熟悉的地形,使小张在狭窄的空间内架云梯、铺水管,多次冲入火场,成功解救了三名被困群众。
D.国人喜欢在餐厅挂一些装饰画,其中水果蔬菜类的装饰画是很多人选择的题材,因为它有硕果累累、多子多福、吉祥如意等寓意。
4.默写①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人墓碑记》)②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
(《劝学》③望中犹记,_______。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下面这份邀请函在语言表达得体方面存在三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①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技素养,我校定于本月28日下午3点在校报告厅举行“科技节”开幕式。
②作为国内外有名气的物理学家,您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③今诚挚邀请您惠顾我校,在开幕式上致辞,并指导同学们的科技创作。
④敬请百忙之中务必拔冗出席。
6.请根据丰子恺的漫画《燕归人未归》,写一段描述画面的文字。
要求:①写出人物心理;②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100字。
二、文言诗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题。
(14分)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目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人遗.赵王书遗:送。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白白地。
C.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必:一定。
D.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君何以知燕王敛赀财以送其行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蟹六跪而二螯C.故燕王欲结于君赵尝五战于秦D.今君乃亡赵走燕度我至军中,公乃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下面是明代史学家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中的一段话,请用“/”断句。
(4分)入壁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壁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壁则莫如弗予(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6分)行见月(唐)王建月初生,居人见月一月行。
行行一年十二月,强半马上看圆缺。
百年欢乐能几何,在家见少行见多。
不缘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
箧中有帛仓有粟,岂向天涯走碌碌。
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
11.这首诗以__________为线索,描写诗人为了___________而碌碌奔波的形象。
(2分)12.结合全诗,分析“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的妙处。
(4分)三、现代文阅读(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9分)设计美学产生于工业草命以后,是一门立足于现代,在现代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又性学科。
它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含了功能之美、造型之美、工巧之美、内涵之美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
但就研究范畴而言,设计美学又不同于纯粹的美学思辨。
设计美学是应用型美学,它强调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出待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要的产品。
而传统的美学则侧重于纯粹的艺术方面,看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虽然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于工业革命之后,但是设计美学的思想却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了,并且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中国古代的设计美学注重抽象化与意境,这有别于西方注重写实和逻辑思维的设计美学。
因此古代器物在制造时也会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用有形的东西传达无形的思想,借而抒发造物者的情感、志向,并且关注人与自然平等包容关系。
以座椅为例,中国传统比较讲究意向与象征意义,手工也非常精细,会把重点放在椅子材料(木头等)的选用及装饰与做工等,以求更好地达到与自然结合的目的。
而西方设计美学则强调实用功能的重要性,在设计的时候会把精力放在研究人的坐姿、椅子的尺寸、舒适度等具体问题上,以以此来设计出更符合人体姿态的座椅。
东西方设计美学的差异在文化、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也很明显。
不止这些,确确切地说,凡是涉及到设计美学的领域,在东西方范围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发展。
但尽管如此,设计美学思想却是源于相同的出处一一新石器时代。
设计美学便是从那时起,伴随着人类历史走过了数千年,并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设计。
这些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且璀璨至今每一个都饱含了设计者聪颖的思想和辛勤的汗水。
然而在这些优秀的器具中,中国古代灯具以现存数量众多,记載之详尽,且拥有着完整的发展体系和脉络,能够充分反映中国古代设计美学的本质内涵。
(节选自朱天阳姜晓童《浅论中国传统灯具中的设计美学内涵》)13.下列对文中“设计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它是立足于现代设计理论,结合传统美学思想和理念发展起来的交又性学科。
B.设计美学涉及到功能、造型、工巧、内涵等与美学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C.它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巧妙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精神产品。
C.设计美学学科在工业革命后才产生,但其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与侧重于纯粹艺术的传统美学不同,设计美学避免艺术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B.中国古人制造器物,就是为了借有形器物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志向等。
C.西方设计美学非常强调实用功能,设计的座椅更具符合人体姿态的舒适度。
D.东西方设计美学思想有共同的源头,所以在审美标准与设计理念有相似之处。
15.根据选文内容,谈谈西方设计美学可给我们提供的借鉴。
(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13分)角落王安忆关于这街角,最早的记忆是布店。
这已经到了繁华马路的尾上,渐入清静,多是住户人家。
卖的多是些普通布料,裁好的衣片、裤片、口袋布、鞋面布。
看上去有些冷清,其实生意是足够做的。
冬天的时候,女店员手里抱着热水袋,在柜台里边,踱来踱去。
太阳照进去一个角,有一种空旷的明亮。
勤快的、上了些岁数的老店员,啪啪啪翻着布匹、裹紧了再插回布架上,那声音是清脆的。
隔壁弄堂里有多个老熟人,常过来剪布料。
有时并不剪布料,也进来与他们闲话几句。
还有时候,弄里人吵架也能吵到这里,让店里人来公断。
店员们此时便收起脸上澹泊的表情,流露出些热心,两面劝说。
大多数时间,是站在柜台里面,通过敞着的门,看街上过往的人和车。
那里边的布料,似乎多是寒素的颜色,这也加强了它的清寂。
这倒是与街角的气氛很相符。
店面前的方砖,粗看不觉得,细看便觉出精密与细致。
方型的水泥砖,虽然没什么花饰,可是平展,合缝,均匀。
街道树,投下树叶的影。
都是素净的颜色,以线描为轮廓,像那种朴素的工农化的黑白电影。
布店,是街角一段可纪念的日期,它仿佛代表着一种生活:安稳,实际,细水长流。
之后,情形就大变了。
好像,先开始,街角两边,相继推墙开店。
一爿爿的店开出来,卖什么的都有。
奇怪的是,这里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繁华,只是杂乱。
隔条街的闹市,似乎暗中有一道分水岭似的,就是漫不过来,这里终是梢上的阑珊气象。
所有的那些店铺,都处在关和开的交替之中,经营的内容不停转换,就在这此起彼落之间,那间布店隐退了,而人们似乎也早将它忘记。
那些店员到哪里去了呢?如今这么多的店老板和店员,也早将他们埋住了店铺,在频繁的更替开关之中,亦进行着纵横捭阖。
店面在扩张,豪华,摩登,甚至有了霓虹灯。
这时候,那关闭了的店门忽又洞开。
说它“洞开”,是因为这一回,它真的成了一个洞穴。
它的所有室内装修,全被敲掉,裸露出水泥的壁和地面。
在这洞穴里边,低廉的,因积过久染了污渍锈斑的布,一大卷一大卷堆在案上。
店员也变得粗鲁和聒噪,他们高声大气推销着布匹,慷慨接受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