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GRP)以及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发展数据一览表1997——2011年份GRP(亿元)增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市长2011 16000 8.1 3006.3 27.7 1.39 32903 7.2 14736 7.6 郭金龙2010 13777.9 10.2 2353.9 16.1 1.37 6 8 郭金龙2009 11865.9 10.1 2026.8 10.3 1.44 26738 9.7 11986 13.4 郭金龙2008 10000 9 1837.3 23.1 1.82 24725 7 10747 6.5 郭金龙2007 9006.2 12 1492.6 30 21989 11.5 9559 9.1 郭金龙2006 7720.3 12 1117.2 21.5 1.98 19978 12.2 8620 8.7 郭金龙2005 6841.5 11.8 919.2 25.3 2.3 17650 10.4 7850 9.9 郭金龙2004 4283.3 13.2 744.5 29.7 1.3 15638 11.5 7172 9.2 郭金龙2003 3611.9 10.5 592.5 18.2 1.43 13882 11.2 6496 11.5 刘淇2002 3130 10.2 534 25.7 刘淇2001 2817.6 11 454.2 31.6 刘淇2000 2460.5 11 342.4 22.7 10349 8.9 4687 7.3 刘淇1999 2168.7 10 271 19 9170 7.6 4350 7 刘淇1998 2009.9 9.7 227.3 20 8472 5.9 4029 6.7 贾庆林1997 1807.5 11.3 209.9 21.2 7813 3850 贾庆林参考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摘文)。
2011 郭金龙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006.3亿元,增长2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36元,分别实际增长7.2%和7.6%。
2010 郭金龙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北京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
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5%以上和10.5%以上,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6%以上和8%以上。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2009 郭金龙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显著成效。
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比2008年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增长10.3%。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86元,实际增长9.7%和13.4%。
2008 郭金龙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7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47元,分别实际增长7%和6.5%。
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1.82%。
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37.3亿元,增长2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00亿元左右,接近2007年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4500亿元,增长2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制定实施促进首都金融业、旅游业发展意见,加快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3%左右。
首钢顺利压产400万吨,化工二厂、有机化工厂全面停产,“五小”企业加快退出,各类建筑节能改造超额完成任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等调控目标全面实现。
首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势头。
2007 郭金龙首都经济迈上新台阶。
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4330.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9006.2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由534亿元增长到1492.6亿元,增长1.8倍。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以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下降,节能减排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
农村、国有企业和投资、金融、财税、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
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3.6亿美元,是前五年的1.8倍;2007年地区进出口总额1929.5亿美元,是2002年的3.7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4.5%,比2002年提高6.5个百分点。
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67.4%,比2002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城八区和郊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2%和4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9%和76%;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1.6%。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989元和9559元,年均实际增长11.5%和9.1%。
五年全市增加就业263万人,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3%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20平方米。
2006 郭金龙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
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3%、28.7%和70%。
地方财政收入1117.2亿元,增长21.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9%。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11.2%。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8元,实际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8620元,实际增长8.7%。
城镇登记失业率1.98%。
——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241天,占全年的6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2%和7.9%;城八区和郊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42%,城八区和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6.5%和57.5%;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1%。
2005 郭金龙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200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67.7%。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3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650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98%和71%。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因素。
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345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919.2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25.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年均分别降低5.5%和13%,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9%,2005年分别达到17650元和7850元。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大力促进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以内。
2004 郭金龙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北京市生产总值达到428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是近十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地方财政收入744.5亿元,增长29.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8元,实际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7172元,实际增长9.2%。
城镇登记失业率1.3%。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
2003 刘淇北京市生产总值完成36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回升,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2%。
第三产业平稳增长。
现代都市农业持续发展。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7.1亿元,增长18.9%。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16.7亿元,增长14.5%。
地方企业出口73.7亿美元,增长24.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5亿美元,增长19.8%。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9.5亿元,增长40.6%;地方财政收入592.5亿元,增长18.2%。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2.6元,实际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6496.3元,实际增长11.5%;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已经消除。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取得成效,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3%,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8.1%。
2002 刘淇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认真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克服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改善。
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2002年,实现3130亿元,同比增长10.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5美元。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290.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和10.7%。
地方财政收入由1997年的182.3亿元增加到534亿元,年均增长25.7%。
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和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发展确立新格局,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日益突出。
中关村科技园区“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全面实现,2002年增加值、上缴税金和出口创汇分别完成537亿元、110亿元和31亿美元,分别比三年前增长1.4倍、1.7倍和2.2倍。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9%。
振兴现代制造业已经起步。
现代都市农业迅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54.5%提高到61.3%。
首都经济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增长方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2001 刘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8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