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阳安中学2020学年度上学期半期教学质量检测高2020级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第Ⅱ卷﹑第Ⅲ卷(答题卡和作文卷)三部分。

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1.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准确无误地填写在第Ⅲ卷指定位置。

2.请考生将第Ⅰ卷和第Ⅱ卷答案填写在第Ⅲ卷指定位置,如填写错误将取消该题得分,责任考生自负。

3.考试结束后,交第Ⅲ卷,第Ⅰ卷和第Ⅱ卷由考生保留.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显然还不算偏颇: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和高洁之行。

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评述,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

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

所不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刻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

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离骚〉序》)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

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看错。

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

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

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而将他置于“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

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满意屈原的“怨怼”,作诗批评说:“三绌有愠色,即非贤哲模。

”宋人葛立方,对屈原不从渔父之劝、忿怼沉江的激烈之行,更表示了极不赞同的意见:“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

知命者肯如是乎?”这些都足以证明,屈原最早所影响于历史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精神,而是那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东汉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贞”来对抗班固批评的著名大将。

他在《〈离骚〉后叙》中激烈反驳班固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这是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

它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屈原“忿怼”抗争之行所抱的疑惧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际许多著名人士的热烈回应。

如魏征称赞屈原这样的“离谗放逐之臣”,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给了屈原以高度的评价。

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顺者不得为忠”之义,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毁”的“忠”节。

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还针对班固以为屈原不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引征《春秋》之例反驳。

宋人洪兴祖则盛推屈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

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如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

”严斥班固、颜之推之说“无异妾妇儿童之见”。

这些都是鲜明地站在“臣子之义”立场上,标榜屈原“忠正”、“爱君”精神的代表性评价。

至于屈原身上那强烈的抗争精神,除了生性不羁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发出过“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的感慨,表示过相当的共鸣外,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选自《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有删改)1.下列关于屈原抗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最早影响历史的是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B.西汉司马迁鲜明地凸现了屈原富于“怨怼”的抗争精神。

C.经过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

D.东汉班固对屈原“怨怼”的抗争精神,进行了猛烈抨击。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唐宋许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义”的立场,标榜屈原的“忠正”、“爱君”精神。

B.宋人葛立方认为屈原应知命,安时处顺,极不赞同屈原沉江这种“狷急褊躁”之行。

C.刘安比较中肯地评价屈原,也许是因为距离屈原时代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真切。

D.班固认为屈原的“怨怼”精神,虽“兼诗风雅”,但妨害封建统治,因而猛烈抨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汉王逸第一次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这次尝试取得了成功。

B.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引发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后不再有人提及。

C.人们曾对屈原“忿怼”的抗争之行抱有疑惧心理,因而采取了排斥的立场。

D.刘安在司马迁之前就认识到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并给予高度赞扬。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

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

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执事:指管事的人。

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这里可译为“您”。

C.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

在这里是第一个意思。

D.孝廉:汉代开始,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绝不放弃兵权。

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考虑到自己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会有颠覆的危险。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

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一直以来的志愿是做一个好太守,好好搞政教来建立名誉,因此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因豪强权贵的嫉恨而辞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5分)(2)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8、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9、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三)10、名篇名句默写(10分,每句一分)(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被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屈原在诗中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了自己为追求国家富强、坚持高洁品行而不怕千难万险,纵死不悔的忠贞情怀。

(3)《氓》中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女子年轻貌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 ,池鱼思故渊。

…… __,依依墟里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