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测试(2019. 1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应用13分1、古诗文默写(8分)(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4),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5),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6)烟笼寒水夜笼沙,。
(《泊秦淮》杜牧)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A.气质庸容以偏概全离群所居超今冠古B.造旨高深技艺精湛不懈追求不谋而和C.匪夷所思雕琢庐火纯青物我两忘D.无可辩驳塞进衣兜和蔼可亲格物致知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上是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靠的_____________。
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_____________。
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认了错,回家去。
”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的最高理想是“无讼”,就好像足球比赛中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双方的规则,而犯规的代价_____________。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首要的技能_____________。
①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名声和面子②不单是被罚,更是整个团队的耻辱③不是赚钱致富,而是分辨善恶美丑④不是商业和法治,而是道德和礼治A. 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C. 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二阅读52分(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4-8题。
(12分)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①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②为了让我们的话题变得轻松,先来个“说文解字”吧!“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义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
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伸。
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是竹节部分,我们不愿让所有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
③那么,哪些日子被我们的祖先派定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这根“竹子”上的“节”呢?④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东西方很不一样,西方的节日每每总是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
似乎西方的节日是人和人商量定的,中国的节日却是________________。
⑤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比如清明、冬至;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故某月的初一、十五为节日者颇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
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一些“小节”,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节”,六月六“晒衣节”,可过可不过,所以叫“不拘小节”。
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
⑥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
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
中国人顺应自然,但又不被动依赖,又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能动地适应”。
我们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动、恋爱、生育,春种夏锄,秋收冬藏。
传统节日的设置顾及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⑦这里所谓的“天”泛指大自然。
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七月七是星星的节日,中秋是月亮的节日,九月九,登山去,斑斓的秋山是一年中的最美。
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
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春的夏的秋的冬的节日。
元霄节看起来比较关“人事”一些,它是灯节,足够闹腾,但究其实质,“闹元霄”就是“闹春耕”,是个关乎大地、关乎农耕、关乎丰收的节日,同样与自然关系密切。
⑧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后与清明合并)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
中国古代诗人的节日诗篇,无一不对节物作出描写、加以歌颂。
⑨另一种“节物”则体现在人们的食桌上。
新年的饺子(北方麦作文化)年糕(南方稻作文化)、元霄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都与日常食桌相关。
⑩“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给眼睛的,给嘴巴的,给身心两面的。
所以,节物又有个更感性的名字叫:节日媚物。
⑪过去,我们与大自然是多么接近,我们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重。
我们惊讶起来的时候,叫的不是“天呐”就是“妈呀!”(现在叫“哇塞”),将天和母亲等同起来。
我们管天叫“老天爷”、“天公”,准备出去旅游时遇到好天气叫“天公作美”,般配的情侣叫“天生一对”,最恶毒的骂是“天杀的”,最聪明的叫“天才”。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从大自然那里曾经学到了多少东西!⑫如今,全人类的一个关键词是“环境保护”。
“环保”不只是谁排污谁受罚的问题,还有更加基本、更加重要的事要做,比如:保护我们健康的传统文化,恢复和发扬我们的传统中向大自然学习、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种种心态与生活方式。
4.第②段中,作者“说文解字”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5.根据上下文,第④段横线处应填写的内容是(2分)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中国的岁时节日,既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大节”,也有一些可过可不过的“小节”。
B.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节日由衷的喜爱。
C.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自我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D.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非常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而不关心“人事”。
7.请说说你对“节日媚物”这个现象的理解。
(3分)8.本文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语言特色。
(3分)(三)阅读下文,完成9-13题。
(12分)雪天张抗抗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
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
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
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
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
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
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
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
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
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
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
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
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
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
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⑪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
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
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⑫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
“不碍事,不碍事。
”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
“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
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⑬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
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⑭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⑮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
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⑯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9.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