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卫生学(hygiene):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从预防医学的意义上定义环境,环境是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与生物因素及有关的行为因素,而不包括不可改变的自然因素。
3、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人体外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生物——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等人体内环境---遗传因素、代谢过程、器官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外环境与基因相互作用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基础,个体易感性差异与基因多态性有关个体易感性:同一环境暴露人群,个体反应不同,患病危险性差异基因多态性:一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决定一种遗传性状,一个基因位点上存在一种以上正常等位基因,最少的等位基因频率超过1%,这个基因位点具多态性4、当代健康观:身体、精神、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5、环境因素与机体内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5、从环境与人体关系上分析,这些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均属环境因素(即不可改变的为内因),也称可改变的环境因素。
可改变环境因素与年龄、性别和遗传易感性等不可改变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慢性病流行,其中可改变环境因素是主要原因。
以人群为对象,通过针对可改变环境因素的综合预防措施,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
6、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是以群体为对象,采用公共卫生措施7、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目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8、三级预防:人体从健康到发病,从发病到功能障碍,其发生发展都有一定规律。
针对无病期、发病期及障碍期开展的疾病预防,称为三级预防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对象——无病期健康人群重点——病因明确的疾病:地方病、传染病(爱滋病、非典、禽流感)、职业病、公害病等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致病因素。
主要包括针对环境、机体、社会三个采取相应的措施方面。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三早预防:在临床前期或基本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对象——疾病早期人群措施——早发现(普检、定期检查等)、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传染病:早隔离、早报告重点——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早期发现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水平;•早期诊断发展微量和敏感的诊断方法和技术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临床预防,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对象——疾病后期人群措施——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康复措施(恢复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病而不残、残而不废)第一章1、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生物因素——目前在世界上传染病发病率仍居各因素中最高WHO最近报告,具有全球影响的传染病事件中,70%以上是人畜(禽)共患传染病。
化学因素——各种染料燃烧后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SO2、CO、CO2等气体工业废水污染水源含汞、砷、镉、铅等,使水中这些金属含量增高3、生物圈(biosphere):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包括12km深的地壳、海洋,15km以内的地球大气层4、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56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以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级生物体内浓度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的条件: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②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③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④在生物放大过程中是通过食物链进行8、环境和人体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及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形成了人体与环境间的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和统一性的最好例证是人体血液与地壳中元素的相关性。
机体的适应能力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性质有关,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 pollutant):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
10、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性的污染物。
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12、环境污染来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称为“工业性三废”“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13、环境污染物的主要吸收途径呼吸道——不经肝,直接进入大循环消化道吸收——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经小肠吸,可在肠肝循环过程中反复被吸收透过三层屏障——表皮角质层:阻止分子量>300的物质——连接角质层:阻止水、电解质、水溶性物质通过脂溶性物质——基膜(表皮与真皮间):阻止少数物质不进入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14、机体主要的屏障有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及血睾丸屏障15、靶器官: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16、贮存库:化学物含量高,但不显示明显毒作用的部位—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是暂时贮存库176000~10000道尔顿的低分子蛋白,称为金属硫蛋白,该蛋白易与镉、汞、锌、铜、铁等金属离子结合。
18、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19、环境污染物的排泄1)经肾随尿排出主要途径,通过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管竹筒转运、分泌排出;解离和水溶性的化学物到达肾小管后,通过被动扩散进入尿中;未解离和脂溶性毒物可重新吸收入血液而不易排出。
2)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形成的代谢物由肝细胞排入胆汁而进入肠道,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由于肠道内酶的作用,改变其极性,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是环境化学物从肠道排泄的速度显著减慢。
3)经呼吸道排出气态或挥发性物质(CO、SO2、H2S、C6H6)可经肺呼出以下因素可加速排出——血中溶解度低——肺泡有毒气体分压小:移至空气新鲜环境——肺通气量大4)其他排除途径毛发、唾液、乳汁、月经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标记物20、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与剂量关系)(理解)绝对致死量(LD10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最小致死剂量(LD0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最大耐受剂量(LD0/MTD):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AEL)在设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21、生物学标志物(biomarker)(1)接触生物标志物(2)效应生物标志物(3)易感性生物标志物22、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标题)广泛性(university):胎儿——老人多样性(diversity):急慢性复杂性(complexity):多因多果长期性(long-term)23、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标题)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致癌作用、遗传毒性、生育毒性和发育毒性、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干扰内分泌功能24、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25、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公害事件(原因)1)伦敦烟雾事件:主要是采暖煤烟粉尘与浓雾结合,SO2污染也较严重2)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含硫矿冶炼厂、炼钢、炼锌、炼焦、发电等排放SO2等有害气体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大量汽车(250万辆)排放出的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大量以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4)痛痛病事件: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上游锌冶炼厂排出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居民用河水灌田,使稻米含镉量增高5)水俣病事件:水俣镇上游,氮肥公司生产醋酸乙烯、氯乙烯,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汞经生物转化形成甲基汞,居民长期食用含甲基汞量很高的鱼、虾、贝而中毒26、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二)剂量或强度(三)暴露时间(四)环境因素(五)个体易感性27、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并预测环境有害因素在接触人群中可能引起的有害效应的检出率或病死率,称为危险度评价( risk assessment )。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1.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且密度最大的一层,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2.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适量暴露于中波紫外辐射,仅少量(小于10%)来源于膳食。
3.空气中离子浓度及轻重离子的比例,可作为衡量空气清洁程度的标志和评价空气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