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摘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作文,就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文只有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充满生机。
关键词:生活;作文;活动
多年来,作文教学始终是一个研究、探讨、争论的话题。
而这个热点的中心是:如何能让学生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习作来。
满意的首要条件是有话可说。
所以,学生写作的首要问题是材料。
学生不喜欢作文,也是因为没有材料或抓不住材料。
那么,如何为学生创设情境,解决写作材料?我的主要方法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作文“货源”。
喜欢参加活动,这是大多数儿童的共性。
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
把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动脑、动口、动手、动感情。
有了深刻的体会,再让孩子写写参加过的活动,学生想得到,写得出,材料就在眼前。
同时,教师必
须在活动前,向学生明确提出活动的目的、作文的要
求,这样既能避免活动结束后头脑空空,又能避开活动与作文脱节的弊病。
如果活动结束后及时写作,趁热打铁,效果更好。
一、参观访问,扩大视野
我们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家乡变化巨大。
在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中,我组织学生走上我们市最大的集贸市场,进行参观了解,有意识地叫他们分门别类地看看、想想、听听、问问。
看看市场上
有哪些具有都市气派的服装、鞋帽,各类少见的鱼类,稀有的海洋物产、名目繁多的菜类、新鲜的水果类;听听农民的议论,问问价格的高低,想想这些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既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的“货源”。
参观后,让学生即兴创作。
在批阅中发现这样的习作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新颖多样,兴趣盎然
组织学生活动必须项目新颖,学生才能兴趣盎然。
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就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布置每个学生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做一件献爱心的事,并在小队上汇报,选出优胜队在中队会上演讲。
学生个个兴高采烈,纷纷行动,争取在中队会上演讲。
他们用大红纸贴上金子做各种图案献给老师;有的画一棵不老松献给爸爸、妈妈,祝爸爸、妈妈健康长寿;有的用小薄板做成了精致的小鸟赠送给同学。
学生千方百计地为别人做点什么。
这样的活动引发了学生作文的向心力,同时也唤起了学生语言、感情的表达欲。
三、即时信息,因势利导
我们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完善,学校有语音室、电脑室、电视广播室和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室。
特别是班班有电视,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中午空当时间,学生可以接受各种素质教育和培养,不是信息交流就是文艺节目。
而心灵的震撼唤起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他们会及时写下一个动人的场面,记下一席感人的话语,既看
电视又学文化,相得益彰。
及使因势利导,关心电视中的少儿节目,留心身边的、眼前的事物,随时可以学到语言,搜集到材料。
因此,学生的日记内容五彩缤纷,行文流畅。
四、紧跟形式,把握时机
在全国开展的雏鹰行动争章达标活动中,把握时机,让学生感受到既能争章达标,又能提高素质。
在争夺《自学》《自理》两章过程中,开展“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
还可以进行钉纽扣、识路标的比赛。
活动扎实,学生心情激动,写下的作文语言生动,感情真挚。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主动表达思想,生活的沃土就一定会成为写好作文的力量源泉。
这样才能让“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永远地成为过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马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