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五学分80学时(工科)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学时/ 学分: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考核方式:考试选用教材:《有机化学》(第二版)钱旭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大纲执笔人:钱旭红先修课程:基础化学大纲审核人:适用专业:化学、化工、药学、环境、生工一、教学基本目标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性质及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化工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导论 (2学时)1.有机化学发展史。

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3.现代有机合成手段。

4.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手段。

5.有机化合物分类。

第一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6学时)1.系统命名和分类2.脂肪烃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Z/E)、炔烃的命名。

3.脂环烃的命名:环烷烃的命名、环烯烃的命名、桥环和螺环化合物的命名。

4.卤代烃的命名。

5.芳烃的命名:单环芳烃的命名、多环芳烃的命名、稠环芳烃的命名。

6.含氧化合物的命名:醇的命名、酚的命名、醚的命名、醛和酮的命名(包括缩醛、肟、腙等)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7.含氮化合物:硝基化合物和胺的命名。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命名。

8.杂环芳烃的命名。

第二章: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6学时)1.共价键与分子轨道:有机结构理论、共价键、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2.共价键的属性及其断裂行为: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和元素的电负性、共价键的断裂。

3.杂化轨道与分子结构: SP3杂化-烷烃的结构、SP2杂化-烯烃的结构、SP杂化-炔烃的结构、反应活泼中间体与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比较(杂化轨道电负性的比较)。

4.电子效应:σ键诱导效应、π键诱导效应、共轭与超共轭效应。

5.共振论6.立体结构化学:构象异构、构型异构(包括顺/反、手性)、旋光性和比旋光度、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构型的表示法(Newman投影式、透视式、Fischer投影式)、构型的确定和构型的标记(R/S法、D/L法)、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立体异构、外消旋体的拆分、手性合成、△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含有其他手性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第三章:一般有机化学反应与机理 (12学时)1.基元反应与反应历程:化学反应、反应热和活化能。

2.活泼中间体与过渡态结构:过渡态和活泼中间体、碳自由基、碳正离子、碳负离子、键的极性与反应活泼中间体、过渡态结构。

3.自由基反应历程:自由基取代反应、自由基加成反应(烯烃自由基加成、合成有机过氧化物的自由基加成)。

4.亲电反应历程:亲电加成反应(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加卤化氢、加卤素、加次卤酸)。

亲电取代反应。

5.亲核反应历程:亲核加成反应(炔烃亲核加成反应、羰基亲核加成(与格氏试剂、氨的衍生物、水、醇)、环醚的亲核加成(酸性下,碱性下)、亲核取代反应(卤烷 SN1、SN2瓦尔登翻转;醇与氢卤酸、卤化物;醚的酸解)、芳环上亲核取代、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

6.消除反应历程:卤烷(E1、E2、E1CB、影响因素)、醇(E1、E2)、季铵盐霍夫曼消除(E2)、消除加成(苯炔)。

7.△氧化还原反应历程:还原历程(双键和叁键催化加氢、可溶氢化物还原);氧化反应(醇、酮、烯)。

8.△周环反应机理:周环反应分类(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σ键迁移反应),周环反应的特点。

第四章:现代光谱技术 ( 4学时)1.红外光谱2.紫外光谱3.核磁共振4.质谱5.波谱综合分析第五章:脂肪烃和脂环烃 (12学时)1.烷烃:烷烃的通式;烷烃的物理性质(聚集状态、沸点、熔点、溶解度);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活性与选择性;异构化和裂化反应;“辛烷值”)。

2.烯烃:烯烃的通式;烯烃的物理性质;烯烃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与氢卤酸、硫酸、水、卤素和次卤酸加成;Markovnikov规则;碳正离子重排);溴化氢自由基加成反应;硼氢化氧化反应;催化加氢反应;α-H卤代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稀、冷KMnO4;臭氧氧化)。

3.共轭二烯烃: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与稳定性(共轭效应,分子轨道理论,氢化热);共轭二烯烃的性质(1,2-加成和1,4-加成,烯丙位重排,动力学控制反应和热力学控制反应,Diels-Alder反应)。

4.炔烃:炔烃的通式;炔烃的物理性质;炔烃的化学性质(酸性,炔金属的生成,烷基化反应;加成反应:催化加氢,顺式加氢和反式加氢;亲电加成反应;环加成反应;炔烃的其它加成反应:乙炔二聚,亲核加成反应;炔烃的氧化:高锰酸钾氧化和臭氧化)5.聚合反应和合成橡胶:烯烃的聚合;二烯烃的聚合和合成橡胶。

6.脂环烃:环烷烃的结构(环丙烷的结构:角张力和扭转张力,弯曲键,燃烧热;环丁烷和环戊烷的结构;环己烷的结构:船式和椅式构象,直立键和平伏键;取代环己烷的构象;取代环己烷的立体异构);环烷烃的化学性质(环烷烃的反应:开环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7.脂肪烃和脂环烃的制备及典型化合物介绍:烷烃的制法(烯烃加氢、卤代烃还原、Wuzz反应);烯烃的制法(卤烃脱卤化氢、醇脱水);炔烃的制法(二卤代烷脱卤化氢、炔钠加卤烷);环烷烃的制法(二卤代烷脱卤素);△典型化合物介绍(甲烷、丁烷、乙烯、乙炔)。

第六章:卤代烃 (3学时)1.卤代烃的物理性质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水解,氰解,醇解,卤素置换,与硝酸银作用);消除反应(脱卤化氢,扎伊采夫规则);与金属作用(与金属锂作用,与金属镁作用, Grignard试剂合成)。

3.影响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烃基结构的影响;亲核试剂的影响;离去基团的影响;溶剂的影响。

4.影响卤代烃消除反应的因素:烃基结构的影响;试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温度的影响;消除反应的取向和立体化学。

5.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卤代烃的结构因素;试剂的碱性和亲核性因素;反应温度因素。

6.有机氟化合物:有机氟化合物的命名;有机氟化合物的制备;△氟里昂与臭氧层耗损;△含氟高分子材料。

7.卤代烃的制备和典型化合物介绍:卤代烃的制备(烷烃卤代,烯烃加卤化氢或卤素,炔烃加卤化氢或卤素,由醇制备);第七章:芳烃 (3学时)1.单环芳烃:苯的结构(凯库勒结构,近代概念);单环芳烃的来源和制法(煤的干馏;石油的芳构化);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加氢还原、自由基加氯;侧链反应:氧化、卤代;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卤化反应、硝化反应、磺化反应、傅列德尔-克拉夫茨烷基化反应、傅列德尔-克拉夫茨酰基化反应);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定位规律;定位规律的解释: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苯的二元取代产物的定位规律)。

2.多环芳烃:联笨和联多苯类(联笨及其衍生物的制备、联苯胺重排);稠环芳烃(萘的结构、萘及其衍生物的命名、萘的性质、萘的氧化反应、萘的取代规律;△蒽及其衍生物;△菲、苊、芴的化合物,致癌烃的概念);3.非苯芳烃分子轨道和休克尔规则、典型化和物讲解第八章:含氧化合物 (16学时)1.醇:醇的结构;醇的物理性质(氢键的影响);醇的化学性质(酸性、醇盐的生成、生成卤代烃、生成烯烃和醚-酸催化下反应及碳正离子重排;醇的氧化)。

2.酚:酚的结构;酚的物理性质(氢键的影响);酚的化学性质(酸性-共振结构、酚醚的生成-Willamson制醚法、Fries重排、酚的氧化、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

3.醚:醚的结构;醚的物理性质;醚的化学性质(醚链的断裂、醚的氧化);环醚(环氧乙烷-酸性下开环反应、碱性下开环反应);△冠醚(相转移催化剂)。

4.△硫醇和硫醚:硫醇(物理性质、制备、化学性质);硫醚(物理性质、制备、反应)。

5.醇、酚、醚的制备及典型化合物介绍:醇的制法(烯烃水合、卤代烃水解、硼氢化氧化反应、羰基化合物的还原、由格氏试剂制备);酚的制法(异丙苯法、磺化碱熔法、氯苯水解、苯胺重氮盐水解);醚的制法(合成单醚、Williamson制醚法、合成二芳基醚);环醚的制法(由卤代醇成环、由乙烯氧化);△典型化合物介绍(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苯酚、对苯二酚、二-(2-氯乙基)-硫醚)。

6.醛和酮:醛和酮的结构;醛和酮的物理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与氢氰酸加成;与亚硫酸氢钠加成;与醇亲核加成;与氨的衍生物反应;与Grignard试剂加成;羟醛缩合反应;卤化和卤仿反应;还愿反应——催化加氢、金属氢化物还原、Clemmenson还原、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Cannizzaro反应;氧化反应)。

7.羧酸及其衍生物:羧酸的结构;羧酸的物理性质;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α-H的卤代;羧酸衍生物的生成——酰氯、酸酐、酯、酰胺;脱羧反应;还原反应);羧羟基酸的制法(α和β-羟基酸);羟基酸的性质(酸性、脱水反应);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与Grignard试剂作用)。

8.β-二羰基化合物:酮-烯醇式互变异构;Claisen酯缩合反应(交叉酯缩合、Dieckman反应);丙二酸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Miachael加成反应。

9.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典型化合物介绍:醛的制备(伯醇的氧化、烯烃的臭氧化、酰氯经Rosenmund还原、酰氯经LiAlH[OC(CH3)3]3还原、甲苯卤代水解、Gatterman-Koch反应);酮的制备(仲醇的氧化、烯烃的臭氧化水解、炔烃水合、傅列德尔-克拉夫茨酰基化反应);羧酸的制备(伯醇的氧化、烷基苯氧化、烯烃氧化、由Grignerd试剂制备、腈的水解);β-二羰基化合物的制备(Claisen酯缩合、α-卤代酸盐与NaCN反应后水解);△典型化合物介绍(甲醛、乙醛、苯甲醛、丙酮、环己酮、乙烯酮、甲酸、乙酸、苯甲酸、水杨酸、己二酸、邻苯二甲酸)。

第九章:含氮有机化合物 (8学时)1.硝基化合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还原反应、环上取代反应、硝基对苯环上其它取代基的影响——对卤原子活泼性影响、对酚类酸性影响)。

2.胺:胺的物理性质;胺的化学性质(碱性、芳胺氮原子上氢的取代反应——烷基化和酰基化及磺化反应、与亚硝酸反应、氧化反应、芳环上的反应——卤化和硝化及磺化)。

3.季铵盐和季铵碱:季铵盐的性质;季铵盐的相转移催化作用;季铵碱的性质(Hofmann热消除);碳烯和二氯碳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