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安学概论课件PPT

治安学概论课件PPT



第一节治安管理主体的含义构成和特征


二、治安管理主体的构成
(一)个人主体 在社会提供物质条件和精神条 件的基础上,相对独立的进行治安管理活动的自 然人(人民警察) (二)组织主体 国家依法设立的治安管理机构 (三)社会主体 从事社会治安管理的群体 三、治安管理主体的特性 (一)法制性 (二)目的性 (三)适应性 (四)能动性

第一节治安学的基本范畴
第一、治安是一个法律概念; 第二、治安是一个政治概念; 第三、治安有特定的内容和含义。



二、治安管理 国家治安机关依照法律和法规,运用行
政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行 政管理活动。其本质特征: 1、治安管理是国家的行政管理行为; 2、治安管理是由国家的专门机关实施的行为; 3、治安管理是依法公开实施的行政管理行为
第二节治安管理组织


二、治安管理组织的机构设置
(一)设置的原则 1、目标原则 ;2、精简原则; 3、科学原则。 (二)设置的层次 1、中央治安管理机构;2、 省市自治区治安管理机构;3、县级治安管理机构。



三、治安管理组织的职责和权限
(一)中央治安管理机构;(二)省市自治区治 安管理机构;(三)、县级治安管理机构。
三、主客体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1、主体的职能和任务决定了它和客体的同一,; 2、同一性总是受斗争性的制约。 (二)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1、双方共同存在于治安管理过程中; 2、斗争性总是受到同一性的制约。
第二节主客体矛盾关系的作用

一、同一性的作用 (一)同一性使主客体联为一体,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同一性使主客体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发展。 二、斗争性的作用 (一)斗争性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根本手段; (二)斗争性也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重要策略。 三、治安管理在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中不 断发展。


治安管理的客体就是治安管理的对象,即在治 安管理过程中主体所指向的对象。 其特征如下: 1、客体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 2、客体是主体管理活动涉及到的事物。
第一节治安管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


二、治安管理客体的构成(五要素)
1、人; 2、物; 3、时; 4、空; 5、事。
第二节社会治安问题
第三节治安管理人员

治安管理人员即治安管理组织中的工作人员,一 般为承担治安管理任务的人民警察。 一、治安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一)纵向知识 1、治安管理业务知识;2、与治安管理业务有密 切联系的知识。 (二)横向知识 1、政治理论;2、法学知识;3、自然科学知识; 4、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知 识;
(二)成因:
1、政治因素 ; 2、经济因素; 3、文化因素; 4、社会因素。
第二节社会治安问题
三、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条件 (一)主观因素:1、心理因素;


2、生理因素。


(二)客观条件:1、直接条件因素;
2、间接条件因素; 3、其他相关因素。
第五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 (一)同一性的含义 主客体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
(一)广泛选传法制,提高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 自觉性;(二)开展专项治理,禁止社会丑恶现 象;(三)发挥治安管理的职能,推动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四)严格执法及时处罚。
第五节治安管理的任务


三、预防查处治安灾害事故
(一)做好预防治安灾害事故的宣传教育;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三)严格管理监督强化安全检查;(四) 查处治安灾害事故。
联系。
(二)主客体同一性的表现形式
1、主客体相互依存;2、主客体相互制约;3、主客体相互转化。


二、主客体之间的斗争性 (一)斗争性的含义 主客体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和反对的
性质。
(二)斗争性的表现形式
1、对抗性矛盾的斗争;2、非对抗性的矛盾的斗争。
第一节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第四节治安功能的局限性

对治安功能的认识,必须在治安实践中才能反映出来,因 此对治安功能的认识必须结合治安管理来把握。 一、治安管理是预防违法犯罪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 众多预防违法犯罪方式的一种 二、治安管理的功能范围不是无限的 三、治安管理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涵开性和适应 性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




第二节治安学研究对象和体系


一、研究对象
(一)宏观治安管理活动及其一般规律(基础治 安原理); (二)一般治安问题及其对策(部门治安规 律)。、


二、治安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一)治安学的基本范畴; (二)治安管理的功能和任务; (三)治安管理的主体研究;
第二节治安学研究对象和体系
第二节治安的规范功能


三、预测功能
让社会成员预选指导行为的法律后果,以避免盲目行 为
四、教育功能


1、用明确的规范形式,形成社会成员对自己正当行为的 习惯性选择; 2、用治安法律法规的实施,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施加影响。


五、强制功能
1、强制处罚违法行为,加强治安的权威性; 2、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治安机关的严肃性。
第三章治安管理主体

第一节治安管理主体的含义构成和特征
一、治安管理主体的含义 治安管理主体就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治安管理活动的发 起者、承担者。 (一)治安管理主体是实践主体 (二)治安管理主体是执法主体 1、治安管理活动的内容是国家治安管理职能的体现; 2、治安管理活动是按照法律要求实施的执法活动。

一、社会治安问题含义和分类 (一)含义 社会治安问题是指包括刑法和治
安行政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受到侵犯所造成的 社会治安格局紊乱,影响、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 发展和社会成员工作和生活的非正常状态。


(二)分类
1、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分为: 扰乱公共秩序的社会治安问题;妨害公共安全的 社会治安问题; 侵犯人身权利的社会治安问题;侵犯公私财产权 利的社会治安问题。




四、治安功能的发挥与治安人员的素质、精神条件和物质 条件有密切关系
第五节治安管理的任务


一、预防、发现和控制犯罪
(一)强化治安管理,严密社会面的控制;(二) 加大对重点人群的预防力度;(三)加强对社会 上监改对象的监督;(四)加强对群众性自治组 织的指导。


二、预防和查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第一节治安学的基本范畴

三、治安学 研究治安管理的基础理论,通过概括治安现
象的一般规律,揭示治安管理的本质和功能,完善和发展 治安管理的体系并指导治安实践的一门科学。 其特征如下: 1、基础性 它研究的是整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 而不关注局部性的具体问题; 2、间接性 目的是为治安实践提供宏观和科学的思路, 对治安管理实践的服务是间接的; 3、稳定性 由于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内容具有相对稳定 性;




(四)治安管理的客体的研究; (五)治安管理主客体的关系; (六)治安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七)治安管理的法律依据及法律关系; (八)治安管理的实施机制 (九)社会治安评估。
第二节治安学研究对象和体系


三、学科体系
(一)基本理论 1、基础理论:国家治安理论和指导思想;治安学 概论;社会因素影响治安的规律和特点; 2、基本依据:社会因素影响治安的规律和特点; 国家治安法律法规;治安规范性文件。 (二)基本经验: 1、历史经验 2、现实经 验 (三)基础知识: 1、业务管理 2、治安机 关及人员管理 (四)基本技能: 1、应用技术 2、技能
第二、确定性的指引,用治安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法 律义务,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2、不确定指引,用治安法律法规的形式赋予社会 成员权力,给社会成员以选择行为的权利。


二、评价功能
1、具有突出的客观性,使社会成员明确违法行为 应承担的责任; 2、具有普遍的有效性,普遍的规范社会成员的行 为。


三、维护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
1、全方位的限制违法犯罪温床的滋生; 2、特定的监督管理; 3、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



四、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防控和治理治安灾害事故; 2、加强各领域的日常治安业务管理; 3、加快治安设施和制度的建设。


五、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1、宣传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2、清除社会丑恶现象。


第一节治安学的基本范畴

(2)狭义的治安:有两个层次的涵义,即广义治 安涵义的第二和第四层含义。

3、治安学中的“治安”的含义,即狭 义治安之涵义。
指为了社会全体的利益,通过国家法律、法规和 行政管理活动所规范和建立起来的社会公共秩序, 以及以警察力量为主题所实施的管理与维护社会 公共秩序的行政活动。其特征如下:
第二节社会治安问题


2、按照社会治安问题的表现形式分为: 治安案件、 治安事件、 治安灾害事故 3、按照危害程度分为:
犯罪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节社会治安问题
二、社会治安问题的特点和成因 (一)特点:


1、长期性; 3、社会性。
2、复杂性;





第二节治安管理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