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课后习题

心理学课后习题

心理学课后习题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怎样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答:对象:人类自身。

学科性质:①是一门古来而年轻的学科。

②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③是一门应用广泛、分支繁多的学科。

2、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①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之一。

②研究心理活动是在什么物质基础上产生,物质之间如何发生关系,产生的规律。

③研究心理活动产生以后如何发展,受哪些因素的促进和制约而发展,发展的规律。

④研究心理活动变化规律,通过对变化规律的研究,是我们更好的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促进自身发展。

3、如何理解心理的实质?答: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答:观察法、实验研究法、心理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法、产品分析法、质的研究。

5、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答: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结构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

6、试分析学习与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并回答师范生为什么必须学习心理学。

答:研究意义:①心理学的研究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论据。

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③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教育法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

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①有助于师范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进行自我教育。

②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③有助于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7、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答:①感觉和知觉联系非常紧密,它们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发展,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③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8、举例说明感受性变化与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的运用。

答:提高直观教学效果提高师生双方的社会知觉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例:直观教学应用9、为什么有些刺激人感觉不到呢?答:10、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答: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1、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答:①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②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④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⑤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品质。

12、概述注意的功能。

答: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13、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各具备哪些特点?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

答:无意注意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原因:主观: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知识经验。

客观:相对强烈的刺激物、突出的刺激物、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有意注意特点:目的性和意志成分。

14、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和转移受哪些因素的制约?答:范围:①知觉对象的特点。

②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稳定性:①注意对象的特点。

②活动的组织安排。

③人自身的特点。

分配:①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②活动间的关系。

③活动的性质。

15、阐述认知心理学关于注意四个理论的基本要点。

答:过滤性理论、衰减理论、完全选择理论、中枢能理论16、论述如何根据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答:Ⅰ、运用无意注意规律:①创设优良教学环境。

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Ⅱ、运用有意注意规律:①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②使学生掌握与学习活动有关的技能。

③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确立合理的教学常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17、什么是记忆?答:记忆是个人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语词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复现出来的心理过程。

18、记忆的种类有哪些?答: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工作记忆。

19、如何理解记忆过程?答:识记:反复感知信息材料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过的内容在人脑中保留和储存的过程。

不重要的细节被忽略,主要内容更加简洁、概括;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内容变得更为夸张和突出。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把它识别并确认的过程。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的过程。

20、长时记忆可分为哪几种?答: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1、遗忘是怎样发生的?遗忘有什么规律?答: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是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22、遗忘的主要理论主要有哪些?答: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理论。

23、谈谈如何增进记忆?答:Ⅰ、创造良好的记忆气氛:①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②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③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

Ⅱ、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①要注意合理安排课程。

②要保证课间休息。

③要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Ⅲ、掌握有效的记忆术:谐音法、算术法、口诀法、联想记忆法、PQ4R法Ⅳ、组织有效的复习,防止遗忘: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适当的超额学习。

Ⅴ、注意科学用脑24、简述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答: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和概括反映。

特点:间接性:是指思维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一定的事物作媒介来认识事物。

概括性:是指思维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25、简述思维的过程。

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多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来实现。

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26、创造性思维有何特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特征: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产品的思维活动。

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创造性的思想成形象是不可能产生的。

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提倡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27、什么是想象?想象有哪些基本功能?答:人脑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功能:预见功能、替代功能、激励功能28、简述思维和想象的联系与区别。

答:联系:①产生的原因来说,两者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人们在遇到问题是,既可以通过思维去解决,也可以通过想象去解决。

②从产生方式来说,两者都依赖于对经验的改组,通过改组使人们有可能认识事物的新的联系和新的方面。

③从认识的深度来说,两者都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使人们有可能认识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或根本不可能感知的事物,因为它们同属认识的高级阶段。

区别:①从活动的方式来看,想象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主要处理形象的信息;而思维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概念进行加工改造,主要处理言语的信息。

②从处理问题的情况来看,当问题情境不堪明确,解决问题的条件不充分时,人们多用想象来解决问题。

29、什么是情绪?它具有哪些功能?答: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功能:适应和动力功能、调节功能、信号功能、组织功能、感染功能30、说明情绪、情感、感情之间的区别于联系。

答:区别:情绪:生理需要、发生早、情境性情感:社会需要、发生晚、稳定性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31、脑的不同区域在情绪的产生中具有什么功能?答:①杏仁核:情绪从中属遗传而来的神经中枢保持在以杏仁核为核心的神经环路中,与杏仁核相联系的自主神经系统所调节的内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参与情绪的发生、维持和变化②前额皮层:和杏仁核对奖励和惩罚、情绪和动机的特别重要的作用表现为最初的强化作用。

执行原始强化与二级强化之间的模式联系的加工,从而关系到对情绪和动机的刺激价值的加工,是理解和解释刺激的高级机构。

③前扣带回皮层和基底神经节:评价、调节情绪或有意识的调整情绪反应,而这种评价功能能是情绪控制性加工类型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在许多领域中用于调节情绪行为的执行系统的一部分。

32、什么是情绪调节?研究情绪调节有什么意义?答: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意义: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将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

33、什么是动机?它具有哪些功能?答: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特定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34、试简述动机与情绪的区别与联系。

答:区别:①情绪通常由外部刺激唤起,指向引发它的刺激,动机通常由内部刺激所唤起,并且“自然地”指向环境中的一定对象。

②动机通常集中于指向目标的行为上,而情绪通常集中注意于伴随行为的主观体验上。

联系:①受动机驱动的主观感受就是情绪体验,而具有指向性的情绪是动机。

②动机唤醒作为导致一种特定工具性行为的瞬间状态,瞬间动机也产生瞬间情绪,情绪与动机都能快速的改变,情绪与动机相一致。

③两者具有相似性,但情绪通常是更特定的,更多的受即时情景的影响,而动机设定情绪发生的广泛方向。

35、讲述动机和活动的关系。

答:①动机不同,活动的效果不同,动机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或内部活动,其目的在于诱发并维持有目的的活动。

②动机的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也是极复杂的。

36、评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他的能力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力量逐渐减弱,就其个体发展来看,需要的产生与发展是从低到高的,满足高级需要之前必须满足低级需要,这体现了马斯洛对于人性的积极看法,同时他的需要层次论也对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7、简述人格的定义及其特征。

答:定义: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特征:①整体性: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分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

②稳定性:个体的人格具有跨时空的一致性。

③独特性: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④适应性:人格支撑着人的行为,驱动着人趋向或避开某种行为。

⑤社会性:生物性指人格是在人的自然生物特性的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性指社会历史文化对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