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ABSTRACT一、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第一节读准字音、扫除障碍第二节落实语句整体推进二、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第一节停连的作用第二节停连的种类三、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第一节什么是语气第二节语气的色彩和分量第三节语气的声音形式四、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第一节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第二节节奏的不同类型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第一节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第二节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朗读,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
从孟子“诵其诗,读其书”的说法中,我们大致可以可以推断朗读在中国大约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无法得知古人是如何进行朗读了,与我们现代人朗读有多大的差异,可是我们无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论古今,甚至中外,朗读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唯有朗读,我们方可以从文字中探索古人的踪迹、领略其思其想,与之把臂同游。
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尤为重要。
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对经典,除了朗读还是朗读。
不是讲读,也不是解读,而是朗读!学习经典,感悟的是语言,不是故事;我们不是开故事会,而是体会文学的魅力。
”窦桂梅老师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之一,她在语文上有着非凡的建树。
窦老师将朗读划在语文教学重要的层面上,可见朗读教学确实不可忽略,而窦老师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她的指导朗读艺术。
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要进行流畅朗读,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非常必要。
窦桂梅老师总会先从课题切入,让学生从课题中初步熟悉和了解课文内容。
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窦老师用好汉歌作为背景音乐,PPT上先后略过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窦老师在她营造出的氛围中以她惯有磁性的声音解说着水浒传发生的背景,最后,PPT固定在一百单八将其中一将身上,窦老师问学生此人姓甚名谁,在听完学生弱弱回答林冲之后,窦老师不甚满意,再次反问学生:“千年人物就这样喊出来吗?此人姓甚名谁?”学生此回回答得刚硬大气,如同林冲本人刚硬且大气,窦老师才稍稍满意。
在亮出林冲后,窦老师又渐渐板书出课文的标题——林冲棒打洪教头。
窦桂梅让学生朗读题目,在窦老师“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打的是谁”示意下,三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感情色彩朗读了题目,第一名学生侧重读“棒打”,第二名侧重读“林冲”,第三名学生侧重读“洪教头”。
短短三分多钟,独具匠心的指导朗读方式,窦老师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的学习中,清晰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第一节读准字音、扫除障碍读准字音、扫除障碍可是朗读的前期准备工作之一。
汉字有读音、语音(口语音)、异读字、多音多义字等的区别,比较复杂,还有一些姓名、古代国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常常有特别的念法,一不注意就难免出错,造成笑话。
这些吃不准对错的字音会在你朗读的过程中造成干扰,影响朗读的流畅性。
所以很多老师都会在教授新课文时提前让学生先自学课文,找准课文的正确读法,也会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易错字音做重点强调,让学生反复读防止下次出错。
窦老师在这方面与一般老师表现无异,她也会在课堂上就错读频率较高的字做强调。
以老师的教学实录《清平乐.春居》为例,窦老师以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导入新课,念《破阵子》时,窦老师特别强调醉里挑灯看剑里挑[tiǎo]字以及梦回吹角连营里的营[yíng]字读法,挑字是多音字[tiāo]、[tiǎo],所以强调其读法,而之所以还强调营字的读法主要是因为某些学生在读这个字时读成了[yīng],引起了窦老师的关注。
在转回本次课程内容《清平乐.春居》时,窦老师叫一女学生朗读了整首词,女学生朗读完后,窦老师对其三个地方作了重要点评:第一个是白发谁家翁媪里翁媪[wēng ǎo]二字,这两个字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第二个是溪头卧剥莲蓬里的剥[bāo],第三个是蓬[péng],剥字是多音字[bāo]、[bō],莲蓬里的蓬在现实生活中可读成轻声,在这里读作第二声主要是因为押韵。
又以《晏子使楚》为例,第一位女生朗读一、二段时窦老师评价了该学生读的大夫[dài fu],因古读[d à ifu]、现读[d ài f ū],也评价了她的侮辱[w ǔ r ǔ],因学生在这个词上容易读错,接下来窦老师又请了第二名男同学朗读,提别点评了他的儿化音和瞅了你一眼的瞅[ch ǒu],特别评儿化音是因为上公开课的学生是深圳的,儿化音可能没有北方人那么准,点评瞅是因为这个字可能很多学生不认识。
窦老师在其他课上也有诸如上述所示例中的对易错字音的提醒,特别是古代诗词方面窦老师在读音上的强调就更下一番功夫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词应押韵而读。
一切皆以韵味为首,这是窦老师区别于其他老师最大的特色。
在读准字音、扫除阅读障碍的准备工作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在真正进入文章学习前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正确读音,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应该是这样读才对,一切才是死理,更改不得。
窦老师的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则是在合乎情理之下,随文动而动。
她会告诉学生这个字、词只有这么读才更迎合文章的韵味,让一切水到渠成,又不显得突兀。
历代学子吟诵文赋时都会赋予音乐美,是吟诵、唱读,而不是死读、僵硬读,并不是说这个字词一定要这样读、这是更改不得的,而是我们在赋予它们这个读音时才会更加有韵味,更加灵动悦耳。
窦老师很明显了解这点,所以在教授读音时她不会直接跟学生说这个是正确读音,而是让学生在欣赏中读出韵味,韵味为主、正确为辅。
第二节 明确文章立意明确文章立意,是抓住作品灵魂的有效方法。
我们知道,朗读是运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的。
理解作品应该是朗读创作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寻求适当的表达方法问题。
只有先理解了作品,表达才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谈得上正确而完善的表达。
那么,窦老师是如何在朗读前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的呢?我们以老师的教学实录《圆明园的毁灭》为例看窦老师是如何在这点上诠释完美的。
我们先来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总共六个自然段,除掉开头第一段以及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中间三段作者皆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真正进入课文主题“圆明园的毁灭”的仅仅是一小段。
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字符数更精准了解作者安排文章的规格:除掉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这6个字,统计上课文的标点符号以及空格,课文总共583个字符,详述“圆明园的辉煌”的字符数有365,叙述作品主旨“毁灭”的字符数却仅仅只有158个,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立意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放下这个疑问,去看看窦老师是如何讲述这篇文章的。
就《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来说,窦老师在全国很多地方均上过公开课,在讲述文章时,窦老师因不同地方学生情况不同而对课程做过略微调整,当然在这样的调整下上课时长也不尽相同,可是不管是上课时间较长还是较短,窦老师对课文各个部分分配的时间比例是相似的,表现为:讲述“圆明园辉煌”的时长为总时长的83,讲述“毁灭”的时长却占总时长的一半以上。
为什么窦老师会这样安排课文呢?为什么字符数仅有158个的小小段落窦老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授?原因在于窦老师清楚明白作者安排文章的立意、了解作者内心最真实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如课文最后一句话所说“记住辉煌铭记毁灭”,在安排文章时作者用了365个字符描写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却只用了158个字符叙说着其的毁灭,这场毁灭虽然短暂、仓促,可是在这仓促下却裹藏着作者对两千多年的文化被毁于旦夕的无奈、悲恸、悔恨,以及作者想让我们沉思的方向,她想让我们沉思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只要铭记历史,我们才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事实,才能激发我们振兴中华的决心!所以,“漫长”的“辉煌”只是想让这“短暂”的“毁灭”来得更加石破天惊、惊天动地,“辉煌”的只是结果,“毁灭”才是震撼作者心灵的过程啊!窦老师非常了解作者,她更将这份理解传达给学生。
在讲述课文时,窦老师不含蓄作者心中所思所想,她非常直接敞开作者所有的感情,在时长接近80分钟的教学中,她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渲染着作者对于毁灭的悲痛,她让学生感受着作者的痛,更让学生承担作者寄托的情感:铭记历史,开拓明天、振兴中华!只有明确文章的立意,我们方可以抓住文章的灵魂。
关于文章立意的重要性,唐朝文学家杜牧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凡为文以意为主……苟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辞句,绕前捧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圜圚,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
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写文章来说,立意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先确定立意,而只是注重文辞的华美,那么写得也越多意思就越乱。
《圆明园的毁灭》作者虽然较大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感受“众星拱月”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的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的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的珍贵,可是作者真正想让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些辉煌,而是当辉煌毁于一旦之后历史的哀鸣。
作者要的不是后人对毁灭的祭奠,而是铭记、沉思。
如若理解不到作者起意文章的心思,那么教师在教授时情感势必会偏颇,会过于将目光集中在曾经的辉煌上,毁灭则少了一份深沉,朗读作品时我们投入的感情就会倾斜甚至错置。
这就是缘何窦老师在课文笔墨少之处却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立意。
了解立意后我们朗读时就朗读的重点放在能提示作者创作意图、揭示作品主题的地方。
上述所讲似乎过于抽象,那我们在简化一下。
正如王宇红老师所说,想要了解文章立意,在朗读前我们不妨问一下这三个为什么,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三节理解文章结构感受——从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第一节抓住感受表达感情第二节落实语句整体推进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第一节停连的作用第二节停连的种类语气——朗读中的语句的“形”“神”第一节什么是语气第二节语气的色彩和分量第三节语气的声音形式节奏——语句中的抑扬顿挫、轻急缓重第一节我去哪里寻找你——我的“节奏”第二节节奏的不同类型升华——窦桂梅课堂朗读艺术之己见第三节对窦老师朗读艺术的总结与评价第四节我观窦老师朗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