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摘要: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
因此,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
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对话,不断探究、感悟,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新境界。
关键词:个性语文环境质疑联想人文精神文学主体意识开放教学快乐。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
现实教学中,不少老师利用配套的教参,或是特级教师编写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抄,一句不改地照讲。
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效果不佳。
可以说,那些教参教案是大众化的,四平八稳,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更重要的是不贴近语文教学实际。
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性格以及教学设备、教学对象、课文类型等,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
—、努力营造语文环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去质疑、解疑。
学生常有问题,才能常会思考,常有创新。
要实现由生疑到无疑的转换,需要对文本的不断叩问,不断探究。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指导学生在一种语文教学的模糊情境中活动。
过去很长时间里,特别是在引入了布鲁纳的标准体系后,我们只注重了精确情境这一领域。
在精确的情境中,教学目标是确定的,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规定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并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实现我们的教育与教学的目标,答案也是唯一的,不可怀疑的。
而在模糊的情境中,教学目标往往是未定的、可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独立展开活动,并与教师一起共同探索某一问题的奥秘,学生往往需要在众多的答案中进行选择与决策。
语文教学只有在“模糊”和“精确”两个领域里同时展开,才可能培养起学生的自主精神,我们的合作教育也才能达到目的。
采用问题教学可以在教学中造成模糊的情境,而由模糊情境进入精确情境才更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有效的境界,因为问题的导引可以驱动好奇心的产生,同时也符合认识论的规律。
因而在这个问题上,让学生对自己发问效果可能会更好。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能手。
在语文教学上,我们要改变一个观点——不要仅仅让学生去寻找答案。
可贵的不是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可贵的是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没有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没有让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成分的发挥。
自主精神,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也同时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优良品质,形成这种品质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实践,这一品质与我们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人格是一致的,前者是一种保证,后者是一种目标。
最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探索一种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堂模式已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必需。
比如在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我先给学生讲了海子的人生经历,讲了海子在1986年3月26日,在山海关的铁轨上卧轨自杀的事情,讲他死身边只有《新约全书》《瓦尔登湖》等几部书,并为他们复印了海子的一些诗作,然后,我问了一个问题: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为何会有这样的选择?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地进行了思考讨论,概括出了海子的一生的三个梦想:流浪生活中的远方之梦,诗歌王国中的王者之梦,现实生活中的田园之梦,并且对海子卧轨自杀做出了多种诠释,有的认为两条铁轨永不相交,意味着海子心中的理想与现实永远分离,而他正是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它们边在一起。
而另一些学生认为,火车在海子看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这正是海子一生所反抗而又失败的东西,他的死是同现代文明的最后一次交锋。
更有同学认为,铁轨延伸向远方,火车驶向远方,火车对他来说就是开往春天的地铁,他也要让自己沉睡在这条通向远方的路上,让它带着自己的血,自己的梦想,一路高扬着朝圣的长旗,奔向远方。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打开了诸多事物之间的联系通道,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使文本得到多元解读。
问题提的巧、新颖,营造了一种语文课堂环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趣,这样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了“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渗透,突出语文的文学味道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门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情感的学科,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因此语文教学更应有自己的个性。
一篇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上,拆来拆去地搞训练,读一遍明白如话,却非要神秘兮兮地剖析个天翻地覆,甚至超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弄得学生不知所云。
我们把理科教学的模式拿来,错误地把课文当成了“牛顿定律”和“勾股定理”,总希望课文像数理化公式定理那样能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这显然是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在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上细致分析,而忽视了诵读,必然会破坏了原作的优美意境,学生听来定会味同嚼蜡。
第一次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就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反应平淡,课堂如一潭没有丝毫涟漪的死水。
而第二次教这课时,我从这篇文章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个性出发,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诵读训练,特别是辅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自始自终沉醉在月下的荷塘、荷塘下的月色这样美好的意境中,整个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
不管哪一篇文章,都是作家感情和个性的凝结。
语文个性教育,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
对一些名家名作,可以选点突破,突出个性美。
如教学《背影》,可展示亲情美;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可品尝意境美;教学《胡同文化》,可挖掘思想内蕴美。
像毛泽东站在黄土高原对着北国风光抒发壮丽情怀,苏东坡屹立长江之滨挥洒万丈豪情,舒婷诗歌的隽永清丽,鲁迅杂文的冷峻犀利……都应在语文课堂上飞扬,让它们去撞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语文的开放教学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于永正语)例: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就是这样的:指名朗读小姑娘与将军见面时的相关课文,一学生毫无感情地读着小姑娘的话“妈妈死了,妈妈死了!”有几个学生发生窃笑声,我便让笑的学生说说为什么?有的说“妈妈死了是件很伤心的事情,怎么能读得毫无感情呢?应读出伤心的语气”!有的学生说:“我认为不是这样,小姑娘经受了炮火的惊吓,失去母亲的悲痛,遇到聂将军这样的陌生人应该很惊恐!应读出惊恐的语气!”还有的说:“小姑娘这么小,就受了这么多的惊吓,肯定吓呆了,应读出木讷的语气!”……于是,我让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小姑娘这种情况下会怎样?是何种表现?学生纷纷发言,说自己的感受。
最后一学生说:“刚才同学说的几种都对,其实不同的人在遇到突发事情时,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或许是悲伤,有的则是无助,或木讷,或惊恐……”在教学中,把这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
学生在朗读体会中产生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自得充满灵性的感悟,进行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进行价值创造,学生的喜悦在体验中被唤醒。
四、积极搭建语文舞台,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每个学生的才能、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都有其独特的个体特征。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老师须因材施教,培养多样的各俱风采的人才。
有这么一段资料,说中国、日本、美国的美术教师同时上一节画苹果的美术课,中国的教师是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让学生们描摹;日本的教师是在讲桌上放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着画;美国的教师,则是搬来一筐苹果,每个学生发一个,大家各自观察着画。
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主动与被动的地位也截然不同。
这反映了中美教师在弘扬学生天性和个性方面的不同思想。
在教材中,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有时描写的情景不能清晰再现。
此时,想象犹如给人的思维添上了美丽的翅膀,畅游在彼时彼地间。
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中搜寻与之相契合的场景,自然而然就能透过简要的几个词语或一句话,跳脱出一幕幕生动的“电影”来。
如学习《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一课,联想曾经点燃众多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中国队队员入场时,人们用异样的目光,指点着一个长方脸、高额头、眉宇间透露出智慧和毅力的队员,呼叫着‘中国,容国团!’‘中国,容国团!’原来,中国队的容国团取得了决赛权。
”当老师请大家尝试该用怎样的语气呼叫时,有位学生站起来,冷不丁地模仿外国人的语调,并且用极其惊讶、怀疑的语气说出了这句话。
他解释说这是观众席中的法国人说的,因为法国人最看不起咱们中国,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曾出现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用极其激动的语调也说了这句话,并补充说,我是在国外的老华侨,我在国外受尽了欺凌,容国团为我们争了气,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还有一位学生则用了非常喜悦的语调读了这句话,他说:“我是观众席上的一位朝鲜人,中国是我们的亲兄弟,他们拿冠军,我们也开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打开了诸多事物之间的联系通道,让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使文本得到多元解读。
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
”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
在教学中,如果能舍得“耗费”师生交往的时间,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
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有人说:教师是一名优秀的导演,学生则是舞台上的演员。
作为导演就应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思索、领悟、发现、创造;作为一名演员,就应该演好每一节课,让师生共同领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