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 心血管系统

生理学 心血管系统

1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但不包括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

血容量系指全身有效循环血量而言。

血细胞容量与血浆容量构成全血容量。

2组织灌注量改变(肾、脑、心肺、胃肠、周围血管)个体处于因毛细血管血液供应减少而造成细胞水平上的含氧量和营养降低的状态。

相关因素:动脉血流受阻;静脉血流受阻;交换障碍;循环血容量减少;循环血容量增多。

3血管阻力:即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流动时所受到的总的阻力,大部分发生在小动脉,特别是微动脉。

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和舒张,可显著地影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

正常血压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周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产生的阻力,即外周阻力。

又因它们位于毛细血管之前,所以又叫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p e r i p h e r a l r e s i s t a n c e)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4静止液体作用在每单位受压面积上的压力称为静水压强。

二个特性(1)静水压强的方向垂直并且指向受压面(2)静止液体内任一点沿各方向上的静水压强大小都相等。

5流体静压强指流体处于平衡或相对平衡状态时,作用在流体的应力只有法向应力,而没有切向应力,此时,流体作用面上的负的法向应力即为流体静压强。

流体静压强特性①流体静压强的方向必然是沿着作用面的内法线方向。

②在静止或相对静止的的流体中,任一点的流体静压强的大小与作用面的方向无关,只与该点的位置有关。

6法向应力:物体由于外因(受力、湿度变化等)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力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回复到变形前的位置。

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

同截面垂直的称为正应力或法向应力。

7心排出量(C 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又称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影响因素一、心率二、每搏输出量 (1)前负荷:指肌肉收缩前所负载的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由心室舒张末期血液充盈量决定。

(2)心肌收缩能力(3)后负荷(动脉血压)
8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2)直捷通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

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3)动-静脉短路:①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②作用:调节体温。

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

微静脉属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在微循环中,“后闸门”其口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静脉回心血量。

微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造成微循环血液淤积,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微静脉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也较微动脉低,但对缺O2与酸性代谢产物的耐受性比微动脉大。

安静状态时,真毛细血管仅有20%开放,即可容纳全身血量的5%--l0%。

可见微循
环有很大的潜在容量。

如果某些原因引起全身微循环真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循环血量将大量的滞留在微循环内,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即可下降。

因此,微循环血流量直接与整体的循环血量密切相关。

它除了要保证局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实现物质交换,而且要顾及到全身的循环血量,使局部血流量与循环血量相统一。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得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由四部分组成1.右心室充盈压;2.静脉内壁压;3.静脉收缩压和张力;4.静脉毛细血管压。

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的压力,通过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它反映右房压,它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

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若心脏射血能力强,能将回心的血液及时射到动脉内,中心静脉压则低。

反之由于心力衰竭等原因造成的射血能力下降则会导致中心静脉压变高。

中心静脉压提示静脉血回流到中心静脉和右心房的情况,但不直接反映血容量。

正常值为0.49-K p a(5-10c m H2O)。

若中心静脉压小于0.49k P a,为右心房充盈不足或血容量不足;中心静脉压大于1.47k P a(15c m H2O)时,提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若C V P超过1.96k P a(20c m H2O)时,则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管床:由微动脉,微静脉,毛细血管等构成 .由于其分布密集,所形成的一层薄膜状的物质.具有负责血液与组织营养物质吸收代谢和代谢废物排泄,调节血容量,保持血压稳定等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