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分析所存在的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小组成员:XXX小组分工:•产业集群的概述XXX•产业集群的现象XXX•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及产业集群的问题XXX•产业集群相关者的分析XXX•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概况XXX一、产业集群的概述(industrial cluster )■定义: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总体特点: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有这样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
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
再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在配件生产、成品装配和销售之间构筑起一条产业链。
产业集群内部还围绕产业链出现了一些服务性机构和行业组织等。
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
以温州低压电器集群为例,低压电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属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冲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计几十万种,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购,对于那些需向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应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当地设立办事处。
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柳市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写作创造了条件。
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
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
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利用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30多万温州人的有利条件,产品直接渗透到全国各地,培育了“温州人经济”。
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部分产业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为专业市场,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
反过来,专业市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市场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集群的进一步壮大发展提供条件。
如绍兴的中国纺织城、温州的纽扣市场、台州路桥的塑料制品市场都是年交易规模在几百亿以上的专业市场。
其中,绍兴县的轻纺面料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第六,发展过程特征。
考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规模的中小企业集群。
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第七,集群企业具有明显的学习效应。
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企业产生,其学习效应呈裂变式扩张,例如,印度南部泰米蓝多州提若普尔地区的针织产业集群的产品占据印度国内85%的市场份额,用短短10 多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印度棉织品加工和出口中心;得益于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发展,惠普等一大批半导体领域的制造企业都发展迅猛。
[1]■发展类型创新型产业聚集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
与模仿型产业集群相比,其创新程度较高;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它属于现代产业集群。
例如,美国的“硅谷”、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的“中关村”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由于创新型产业集群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其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那些看起来虽然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但在不断创造新产品、新品牌、新渠道、新商业模式,且在市场上有重要地位的产业集群,也应属于创新型产业集群,至少应属于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雏形或一种类型。
如被誉为“东方纽扣之都”的温州桥头镇的钮扣产业集群、绍兴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集群、广东中山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苏州吴江盛泽镇的丝绸纺织产业集群、被授予“中国鞋都”的福建晋江的制鞋产业集群、河北邢台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青岛的家电产业集群、西安的民办教育产业集群等,都可在一定意义上算作创新型产业集群。
资源型产业集群资源型产业集群立足于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前提的。
资源型产业是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和依托的产业。
在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构成中,自然资源占据主体核心地位。
资源型产业体系和贸易体系甚至城镇发展都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由资源优势所决定的资源型经济循环体系成为其显著特征。
在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时期,资源型产业发展迅速稳定。
伴随着资源的减少、质量下降或枯竭,以及市场的变化,资源型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是资源型产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也是资源型产业发展中特有的问题。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人们认为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资源生产加工为纽带,具有产业内在联系,且在地域上集中的产业群落可称为资源型产业集群。
如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生产基地等,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区域性资源型产业集群,它们为国家和区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发展情况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界上引人瞩目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越来越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广泛重视。
随着区域经济的日趋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各省市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分析、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各个省市对产业集群的统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综合评价的标准。
然而科学客观的评价产业集群质量,观察产业集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探索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能力,如何科学有效的测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都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反映集群特质的指标体系。
为此,产业集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的研究很多,这里我们采用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等的观点。
在对国内外十几个典型集群的分析后,许庆瑞等提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三个核心条件: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较长的价值链,全球化的市场,知识导向的区域以及两个辅助条件:完善的辅助性机构、良好的社会资本。
(一)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较长的价值链温州的纽扣在20世纪80年代就己具有很大规模,居湿州十大产业前茅。
但进入如代先进入者的优势及温州人的特有的商业文化似乎并不能给温州的纽扣业带来多少优势,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商的激烈竞争下,温州的纽扣业逐渐萎缩。
集群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内部的分工合作而形成的外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纽扣作为一种较为简单的小商品其整个生产流程不很复杂,整个价值链上所需的参与者不是很多,因此,原有的产业规模带来的并不是分工合作而是异常激烈的竞争。
微软总部所在地西雅图没有形成软件业集群也是这个道理,操作系统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过程需要高度的纵向一体化,外在参与者是根难进入这个产业的核心的。
较长的价值链为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也为新企业的进入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因为这给新的弱小的企业找到一个利益基础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新企业的进入是一个集群获取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因为它是保持产业集群的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有的学者甚至就把产业集群称之为新企业的栖息地。
硅谷和128公路在信息产业上的竞争结果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硅谷和公路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两个地区都有美国最好的研究型大学。
当地的企业家精神也都是很优秀的。
今天这两个地区还有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库,充足的风险资本供应及促进新公司创立的良好的基础条件。
但128公路以小型机为主导产业发展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设法同以半导体为核心的硅谷进行竞争。
半导体是信息产业的核心部件,应用领域极广,同时摩尔定律表明半导体行业的技术变化很快,它能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机会促进新的公司的产生。
而小型机行业仅是整个计算机产业的一部分。
从长远的角度看,小型机仅是把计算机提供给每个人的路程中的一部分。
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硅谷就一直增长比较快,而128公路却在很长时间内却发展比较缓慢。
(二)全球化的市场意大利的产业集群因其历史久远、文化的深厚而闻名于世,因此许多学者一直想把此因素归因于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条件,但想想历史文化同样长远深厚的水泥、制砖和啤酒等行业吧。
为什么这些行业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呢?产业集群是企业在某个特定区域内高密度的聚集,它所产生的供给必然会远大于当地的需求,这自然要求其产品销往其他的地区,水泥、制砖和啤酒的运输成本都是很昂贵的,这就使得这些行业的企业大多成为了一个区域性企业,在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由于市场规模的限制,必然没法形成大量同类企业集聚的现象。
实际上产业集群的销售范围是非常广的.一个产业集群甚至可以在全球垄断相关产业,比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生产的打火机约占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份额70%,在国内市场更占到了95%份额。
对于全球化市场绝不能把它理解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外在的、辅助性的条件,它是个核心条件,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条件。
义乌的小商品业集群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鸡毛换糖的文化及当地宽松的政策环境,使义乌的小商品业集群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倔起,但其很快面临各地小商品市场的挑战,小商品作为一种价值链较短的产品无法支持义乌的持久竞争优势。
义乌及时对其价值链进行了调整,首先其联托运市场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形成了“买全国货,卖全国货”的局面,把产业集群的核心从小商品制造本身转移开来,避免了小商品制造价值链较短的缺陷。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义乌更是向信息化迅速进军,电子商埠初具雏形,使其同全球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保证义乌模式不易被其他地区模仿。
不在全球市场中竞争的产业群是很难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的,墨西哥曾经有很强大的制鞋产业群,但随着其严密保护市场的开放,原先的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口额在短短几年内增加了10倍。
(三)知识导向的区域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自然桌赋、需求状况和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带动都能给一个区域带来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