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画杨桃》课文和课文分析

《画杨桃》课文和课文分析

《画杨桃》课文后附课文分析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

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课文内容分析:
《画杨桃》是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围绕“办法”这个主题编排了题材各异的课文。

本课是一篇儿童故事,内容鲜活有趣,语言生动活泼,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同学们觉得好笑,而老师却注意观察,坐到我的位置上去审视杨桃,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也
感受到从不同角度看杨桃,杨桃确实会不一样。

通过这件事情老师启发同学们: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不仅针对的是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

本课共有18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把杨桃画成了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至11自然段主要写看到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老师和同学的不同做法。

12至18自然段写老师先让几个同学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然后教育我们: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要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老师的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一是老师和同学们态度的对比。

当看到我的画时,同学们是嘲笑的态度,而老师是换位观察,坐在我的座位上审视杨桃。

二是同学们前后态度的对比。

学生们开始是哈哈大笑、嘻嘻地笑,当了解真实情况后,显得很尴尬,文本的最后虽然没有写到学生的表情,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肯定不再有笑声,而是同学们的沉思。

三是老师神情的前后对比。

老师神情由严肃到和颜悦色,随着同学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内容是一个横放着的杨桃和一幅像“五角星”的杨桃画。

这两个内容对比鲜明,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问题进行判断时往往习惯从自我出发,就像课文中的同学一样,看到“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和平时看到的不一样,就会发笑。

本课教学时,要像文中老师一样,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画杨桃事件受到启发:从不同角度看杨桃,样子是不一样的;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同时,本课的人物对话比较多,学生之前有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基础,会借助标点、人物神态、动作等进行朗读。

这篇课文的对话文字不长,但很多地方省略了说话人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要想读好对话的语气有一定难度。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读好对话的语气。

相关主题